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对东方社会理论的探索;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探索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怎么办?》一书的出版是列宁为建立一个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所迈出的重要的一步。列宁批判了经济派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盲目崇拜,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自觉性对党领导的革命事业胜利的重要性。正是这个对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自觉性的党,胜利开拓了社会主义的“东方道路”。“东方道路”开拓的决定性一步是新型民主革命路线的确定。新型民主革命的“新”就在于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它的合理性深蕞于时代的和东方的实际之中。“东方道路”100年曲折发展的历史,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在向社会主叉过渡的阶段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以前关注最多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一条道路 ,他晚年致力于东方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研究 ,提出了东方落后国家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这一理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使东方落后国家先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 ;并且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东方道路”在它的开拓和发展的整整一个世纪中,一直存在着理论上和策略上的激烈争论,争论集中到一点: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不断革命”的理论与策略问题,列宁突破了恩格斯所强调的经济发展落后国家,在民主革命后只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结论,在特殊历史条件下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夺取了政权,但是,列宁及以后的继承都因此相继经历了恩格斯所担心的“很大不幸”,历史的经验使东方无产阶级明白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可以也应该夺取政权,但必须记得恩格斯的“重演1793”,完成民主革命的告诚。民主革命的完成是社会主义“东方道路”胜利发展的前提。今天,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某种意义上正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阵地的条件下,进一步完成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从而使“东方道路”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可分为两个时期,各时期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这源于“历史环境”的改变,也与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结构认识的深化密切相关。所以,应立足于历史环境背景,以社会结构为视角,揭示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实质,澄清在这一问题上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6.
共产主义运动自十月革命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大发展以后,当前遇到了较大挫折。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命运,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命运,为世人所关注。社会主义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获得胜利,继而向东欧和亚洲其他地区发展的。这些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表现出来的许多特点,与马克思的经典论述有所不同,形成了特殊的“东方道路”。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命运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东方道路”的历史命运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早年和晚年分别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进行了深层研究,并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预言。从世界历史体系看,人类社会是按照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而个别东方国家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是对五大社会形态理论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纪伯伦语录     
《初中生之友》2014,(10):36-37
纪伯伦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纪伯伦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相似文献   

9.
千年以来,俄罗斯的社会发展经历了六次重要的社会转型,以国家定位、治理体制和社会结构三者的关系为主线通过梳理和对比分析,认为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史轨迹表现在:第一,治理体制与社会结构之间一直存在着无法弥补的张力。因此其社会转型具有“突变”性。第二,社会发展道路上存在着“西化”与“东方化”的矛盾。这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治理体制的“东方化”和现代化实现路径的“西化”矛盾,二是文化的“西化”与社会结构的“东方化”矛盾,因此其社会转型存在着“西化”与“东方化”摇摆不定性特征。第三,在国家定位上存在着帝国意识膨胀与自身实力欠缺的冲突。也就是通过国家资源的垄断而导致的形式上的强大缺乏社会后劲的支持,因此其社会转型存在着间断性与跳跃性共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是马克思晚年研究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时提出的著名设想,即俄国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虽然设想本身由于历史的原因具有局限性,但其包含的真理颗粒,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仍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上课了,我轻轻地转动着讲台上的地球仪,说:“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地变化,推动了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发展,地球成为了一个村落。但在古代,世界是隔离的,仅有几条西方通往东方的道路。如果,此时的你是五百年前的一个意大利商人,想到达神秘的东方,那么你有几条路可走?请运用地球仪,找出可能存在的道路。”很快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列宁在“东方道路”开拓中的历史贡献。1905年革命巾,列宁把马克“不断革命”理论运用于帝国主义时代的俄国,提出了新型的民主革命路线。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又提出了经济落后的俄国,可以赢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后,列宁又探索了一条落后国家建设和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迂回道路。列宁还把这个思想运用于更广大的东方。同时,他根据20年代初国际革命斗争形势的实际变化,指出西方相对稳定和东方革命兴起的必然性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考虑了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战略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东方道路"的提出和思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方道路"是在帝国主义历史条件下东方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通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列宁在新道路的开拓中,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其中,新型民主革命路线、民族革命理论和"文化变革"策略尤为重要."东方道路"经历了重大曲折,民粹主义影响是其最主要原因.对民主社会主义应有合理的评价,它同"东方道路"一样,都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都不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东方道路"辉煌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就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来说,它最初是被马克思用来表述社会形态演进的起点,尔后由于原始社会的科学发现而放弃了这一概念;就东方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而言,马克思并未放弃这一概念,而是借助于它的特定内涵,得出了东方社会具有独特发展道路的结论,使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国庆日。55年“八大嬗变”见证非凡历程:从“以钢为纲”到“遏制钢铁投资过热”——凸显一个东方大国正逐步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单项GDP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见证一个民族由“奋起直追”走向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航路的开辟”三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完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世界开始走向整体”一课后,学生对“新航路的开辟”颇有兴趣,并提出了不少问题,下面三问值得注意。第一问:同样相信地圆学说,同是去东方寻金,为何葡萄牙、西班牙去东方的道路相反?学生在参照“新航路开辟航线图”(见 P20),归纳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时,发现凡由西班牙王室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验,它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在这一伟大实验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征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中国特色范式的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主动型“内生式”特点的发展道路,文章从以上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它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历史意义以及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探索社会历史发展之谜、把握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重要理论工具。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前瞻性阐释,对于我国探索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晚年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重心从西方转向东方。他在《民族笔记》、《历史学笔记》和其它笔记中,明确界定东方社会特殊的社会形态,用“非资本主义生产”、“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来表述东方社会的特殊形态、结构和发展道路。毛泽东继承发展马克思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即具有中国特色的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邓小平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创建了初级阶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在本质上是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将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引向现实:在理论层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积极守正;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创新超越。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保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前提,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遵循的历史经验,实现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