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路可逃     
下了一夜雨,此时天色已经大亮,阿呆推开窗户,一股清新的夹杂着泥土气息的空气扑面而来,阿呆赶紧做了几个深呼吸。今天是星期六,阿呆准备去图书馆再借两本东野圭吾的侦探小说,上次借的《侦探伽利  相似文献   

2.
题目:我依然____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⑤不少于600字。⑥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⑦注意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相似文献   

3.
《当代学生》2011,(Z1):60-62
从拉萨到纳木错是遥远的。这种遥远,不是空间的距离,也不是时间的跨度,而是一种内心的状态。我最终还是没能摆脱游客的身份,借助交通工具前往,而不是如朝圣者那样,用身体接触大地,磕长头而行。他们的内心始终保持平缓的运作,不为人潮而动。交通工具,此时对通往一条圣洁之路,不但不能提供便利、快速功能,相反还增加人世苦役的长度。汽车在逶迤的公路盘曲而上,经过当雄,视线忽然从稀稀拉拉的小平房过渡到广袤的草场,偶尔迎来一群牦牛,牧民背着竹篓捡拾牛粪,晚上用来烧火取暖。  相似文献   

4.
提示:画面上有哪些动物?猎人为什么落入这样的境地?约翰是个臭名昭(zhāo)著(zhù)的盗猎者,每年一开春,他就拎(līn)着猎枪摸进森林,在里面呆上两三个月再出来。他胆子大,枪法准,动物们小到野兔、小鸟、猴子,大到大象、狮子、狐狸,都成了他枪下的猎物。动物们一看见他就吓得跑  相似文献   

5.
《无名的裘德》是托马斯·哈代所著最后一篇长篇小说,可与《德伯家的苔丝》并称姊妹篇。该书也是哈代最具争议性的小说,因其批判社会传统,导致出版后受到批评界强烈非议。也正因此,迫使哈代放弃了小说创作,转而写诗。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以悲怆的笔调描写女性,正是这种对女性的深切感悟,使他受到女性主义批评者长期的争议。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解读《无名的裘德》中苏这个人物形象,及其对父权制的反抗与妥协。  相似文献   

6.
冯骥才的创作历程与"文革"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文革"深深的影响了他,成为他的创作取材之地,他的精神资源。他近期的新作,非虚构文学作品《无路可逃》和《炼狱·天堂》,前者是对自我灵魂的诘问,后者则是艺术家的镜像对照。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冯骥才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终极追问,对艺术的至上追求,对灵魂、心灵的深度拷问,这也就是冯骥才先生"文革"情结的根本原因。我们探讨"文革"予冯骥才的"意义",可以为深入理解他和他的作品撕开一个口子,进一步探讨他作为一个作家,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文化守护者的思想脉络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19,(3):63-68
"文革",是一场中国人的集体梦魇。冯骥才先生的非虚构作品《一百个人的十年》和《无路可逃》,以口述史的方式对这场民族悲剧做了实录。前者由众多亲历者集体讲述民族的不幸,后者是冯先生的一部"文革"自述史,两部作品都用个体的命运见证了民族的史诗。在亲历者回忆的剧痛中为民族留存了记忆,也为启示未来记录了历史。尤其《无路可逃》一书,对身处绝境的人在劫难中负重前行的描写,生动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身上强烈的民族意识与使命感。在人物个体记忆转化为民族的集体记忆中,两部作品将人与社会,人与时代,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共同构建了一幅独特的历史镜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