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促进社会和谐、密切党群关系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是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从我党走过的近90年历程来看,党的先锋队性质没有变,创先争优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和不懈追求,党通过对自身建设的不断探索,提出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而加强理论武装,推动科学发展有必要搭建党校平台。  相似文献   

2.
中共八大是党执政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在总结执政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加强执政能力和提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里程碑。中共八大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主要体现在:1.提高科学判断形势和决策的能力;2.增强驾驭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3.加强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能力;4.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能力;5.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一直关注并不断探索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作了全面部署。实践证明,党的执政能  相似文献   

4.
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主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根本性建设。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总结党的执政实践和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也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该文根据加强党的建设总体目标.提出我们在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同时,不可忽视或代替加强民主能力建设的问题。只有深入研究、全面理解党中央提出的这一战略性课题,才能实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6.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以及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前,我们党正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党自身建设的严峻考验.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政境界迫在眉睫.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提出些许看法.  相似文献   

8.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重大课题。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以清醒、深厚、高度的历史自觉,通过丰富执政能力的内涵,在把握执政规律、完善执政方略、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等重大问题上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为我们党紧紧抓住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切实肩负起执政兴国这一伟大使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命题进行的全面阐述,需要全党切实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深刻理解。*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  相似文献   

9.
那贵玲  王岩 《成人教育》2006,(12):78-80
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已经在全党全面展开。这是进入21世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推进自身建设的一项新的伟大工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举措。党员的先进性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紧密联系起来,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根本,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党执政的重要经验,明确指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十六大为党的建设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方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从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来看,不同主体其内容和侧重面有所不同。各级党委和党的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意味着对全局的驾驭和把握,意味着具备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水平,即各级领导干部应努力具备的五种能力,即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执政能力是和党的根本任务相联系的。我们党担负着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面向新世纪的伟大工程。在我们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要进一步巩固党的自身基础,不断强化党员党性修养,建立党组织长效运行机制,切实发挥好党组织的作用、不断迸发生机和活力,才能完成人类社会赋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建设的历史经验主要有:高度重视民主集中制建设;处理好民主和集中的辩证关系;加强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加强中央权威,注意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开展以"思想好、作风好、形象好、能力强"为主要内容的"三好一强"活动,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执政能力,为社会经济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领导保障。开展"三好一强"活动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精神是完全吻合的。本文论述了开展"三好一强"活动的理论依据及现实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以及开展"三好一强"活动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政治合法性关系到执政党执政地位的稳固与政治秩序的安定。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做出了不懈的探索,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合法性基础培育、流失、重构、丰富等四个时期。回顾建国以来党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变迁历程,我们可以得出几点最基本的历史经验,这也是永葆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所必须遵循的执政规律,即应不断创新意识形态,用意识形态的先进性维系合法性;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用执政的有效性生成合法性;积极开发制度、程序和法律合法性资源,用制度创新巩固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以德治国是儒家伦理型政治的一项重要传统,它虽然不乏科学合理之处,但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毛泽东的治国实践就是对其最有力的验证。21世纪的以德治国就是在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中提出和加以实施,并与依法治国并行不悖的;实施以德治国应主要从加强干部队伍的道德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共(布)的执政合法性资源面临重重危机,列宁审时度势,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应有的高度责任感,不断开拓与维护俄共(布)的执政合法性资源:努力发展经济,巩固执政合法性的绩效资源;强化思想教育,充实执政合法性的理论资源;探索制度建设,开发执政合法性的制度资源;加强党的建设,丰富执政合法性的组织资源。以此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也为无产阶级政党积累了执政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但这并没有使统治阶级放松对违禁书籍的审查和限禁,而是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对禁书的查禁范围和打击力度,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尽管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但在总体上对规范宋代图书市场,净化民情风俗和学术、教育环境,进而加强宋朝统治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邓小平在开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中国化,产生了邓小平执政党建设思想。它为江泽民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准各备了条件。新形势下,江泽民在全面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同时,着力于邓小平执政党建设思想的推进,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中国化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从党自身览强有力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并加强理论创新,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忠实地代表中国最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一套科学、严密的治党方略;要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由"以党治国"向依法治国的根本转变,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20.
加强情感教育是提高职教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通过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提高职教教师对情感教育规律性的认识,提高职教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和情感智力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情感设计,变革课程结构等措施推进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