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美兰 《学语文》2007,(1):51-51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论古典文学和新文学,他的诗兼及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几十年来,《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已经成为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朱自清三个字,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他的散文简洁精炼,并以笔触细腻、语言清丽自然而著称,被称为典范的现代美文。  相似文献   

2.
3.
4.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引用了两首诗.一首诗是南朝梁代皇帝萧绎的《采莲赋》中的一段,一首是南朝乐府诗《西洲曲》。作引用的这两首诗在中起什么作用?笔试作如下解读。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的散文浓而不腻,艳而不妖,朴而不俗,素而不淡,超乎寻常的淡远的美。他的散文《荷塘月色》更叫人叹服。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其文。(1)真挚深厚的感情的注入;(2)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3)对比映衬,多样统一的手法运用;(4)他不拘于从听觉写声音,而是用耳听,用心想像。唤起“联觉”,从而让触觉、听觉、味觉产生一个“通感”等几个方面来探求其本文的。  相似文献   

6.
一、不满现实,向往光明(李国平《(荷塘月色)讲解》)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的彷徨苦闷的心情。  相似文献   

7.
解读作品既要读出作,也要读出自己;虽可作多元理解,又万不可勉强了作。朱自清先生的散名篇《荷塘月色》问世已近80年,自30年代起就一直为各类教材所选用,其艺术魅力可谓历久不衰。然而,中的“我”,即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却长期以来被作“政治”化处理,许多人认为“我”是一个十分进步的知识分  相似文献   

8.
方维保 《学语文》2004,(1):16-17
~~正如诗人余光中所说,朱自清散文中的自我是“未老先衰的”。他的意思大概是说,朱自清一方面通过散文的本文作着肆无忌惮的情色梦幻,另一方面又总是老夫子似的摆脱了道德的自我约束。正是这样的原因,才有了《荷塘月色》文末的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正当“我”为美好的情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中学语文的经典课文。作者在七、八两段描绘了古老而又浪漫的江南采莲图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学习和欣赏《荷塘月色》时,对这部分内容缺乏详细的分析,对其在全文中的作用更是缺乏整体的把握.影响了对全文的感悟。下面试作简析。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先生作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所谓“经典”,除了能经受文学史时间的考验,也在于能为阅读提供多种可能。这一方面有赖于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外、“期待视野”、文学观念以及读解方式,也有赖于文本首先能成为一个“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183;贝尔),一个“召唤结构”(沃尔夫冈&;#183;伊瑟尔),经典对后者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11.
张德忠 《现代语文》2002,(10):18-19
探讨朱自清《荷塘月色》所寄寓的主旨,是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事情。除了“政治分析”和“精神分析”的角度之外,我们还可以站在朱自清当时生活实际的角度来审视本。我认为,作借助“荷塘月色”的艺术想象,也许只是为了“超出平常”,即暂且摆脱繁琐的日常生活,“到另一世界里”,以寻求“段落的满足”。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先生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以它独有的清冷、幽静的景色描写,深沉含蓄的情感表白,引起读者的深深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开篇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到底是因何而引起的 ,历来论者颇多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大语境论者认为“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 1 92 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 ,就不能不隐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 (钱理群《重读名著》)。很明显 ,大语境论者认为朱先生的“不宁静”是由他生存的时代使他“困惑”“彷徨”所引发的 ;另一种则是庸俗论者 ,他们认为“不宁静”可能是由与老婆吵架引起的。笔者认为后者固然可置之不理 ,就是前者…  相似文献   

14.
叶新丰 《江西教育》2004,(20):42-42
十年前.我刚从上饶师院毕业,分配到一所中学任语文老师。任教期间.有一件事像一块深深的烙印留在心坎上,一个永远的隐痛。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是借景抒情的名篇,全文围绕淡淡的喜悦和哀愁叙写,以表达作者在大革命失败不久欲罢不能的苦闷与彷徨。可以说,该文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我什么也没有”三个自然段是表达这种淡淡的喜悦与袁愁的最形象、最感染人的段落。一般人对其间的描绘屡次清晰、动静相得益彰、修辞运用新颖、语句锤炼精到的分析很多。除此,我们还发现,无论是写月光下的荷塘,还是写荷塘上的月色。还是写荷塘四周,用语均十分俏丽逼真。王国雏在《人间词话》中说:“所见者真,所知者深,辞就可以脱口而出。”他说的“见真知深”即是准确地观察、深刻地理解客观事物。作者在描写每一“景…‘物”时,几乎都是实、虚结舍的,即几乎都是“实+虚”的叙写格式。例如描绘叶子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  相似文献   

16.
17.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写的不是一种意见、一个主张,而是“细到像游丝的一缕情怀,低到像落叶的一声叹息”。此文虽经岁月淘洗,但愈益映射出人性的光辉,为现实生活中许多白天“一定”要说话、“一定”要做事的人们送去缕缕荷香,披上薄薄月光,献上心灵慰藉。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经典名篇,惟其如此,所以在教学上不容易出新。原因之一是教得太熟了,形成思维定势。很多老师执教时,无非是赏析其优美清丽的语言,分析其写景特点。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试图换一个角度来解读,也就是从孔子对《诗经》中的《关雎》的评论这个角度来解读  相似文献   

19.
20.
作者在"观览荷塘"后,又加入"忆采莲"一个情节,其用意就是为了进一步凸显自己内心的挣扎和挣扎失败,以及由此被强化的内心苦闷。从这里的情感抒发来看,"忆采莲"情节是该保持的,惟其如此方能更好地领略朱自清情感变化的完整性,更能深悟其内心变化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