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也是互相征战到秦一的重要历史时期。蜀地亦是如此。这个历史时期,蜀的主要国家、部族及其文化主要有: 蜀国。春秋初至中期前,蜀的统治者为杜宇世家。《华阳国志·蜀志》云:“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今云南昭通)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水经注》引来敏《本蜀论》:望帝者,杜宇也,从天下。女子朱利,自江源出,为宇妻,遂王于蜀,号曰望帝)。移治郫邑(今四川郫县城北二里处),或治瞿上(今四川双流县与新津县交界的牧马山蚕丛祠九倒拐一带)。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今陕西秦岭),熊耳(今四川青神县南岷江上的青神峡)、灵关(今四川宝兴县南与芦山县西北)为后户,玉垒(今四川灌县与汶川县之间的茶坪山)、蛾眉为城郭,江  相似文献   

2.
幼时无知,读高小、初中之际,听到一句成语:“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便信之不疑。又因为当时四川处在四、五个军阀混战中,田粮预征到“民国六十年”,民不堪命,对这句话更加深了印象。抗战开始后,这句话不象以前那么响了。等到我考取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以后,慢慢地觉得这句话不对头,也就是说,它与史实不符,可又找不到它的由来。数十年与史料接触,现试图予以解释,当否尚祈教正。  相似文献   

3.
历史讲堂     
第十一期西蜀岷江流万古东坡皓月照千秋——苏东坡其人其文掠影主讲人:张昌余教授(著名辞赋家、国学家)时间:2009年5月17日14:30地点:成都杜甫草堂宋代文人邵博曾赞美说:"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嘉州之胜曰凌云。"孙中山先生说:"惟蜀有才,奇瑰磊落。"四川山水之"灵"赋予了四川人才之"杰",北宋四川眉州人苏轼就是其中之典范。该讲座从"博采众善的才士"、"机敏超凡的智士"、"刚柔兼济的  相似文献   

4.
四川方言是西南官话的代表.由于历代移民,尤其是明末清初"奉旨填川"的影响,现代四川方言与明代以前的蜀方言、中上古时期的蜀语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文献出发,对前人所用的"蜀语"、"蜀方言"进行了梳理,提出"蜀语"有蜀人语言、蜀人俗语和方言学著作<蜀语>等含义;而<蜀语>一书又有唐李商隐在明李实之前."蜀方言"一词较为后起.  相似文献   

5.
竹海听雨     
我一到四川,友人就向我推荐蜀南竹海的风光。由于连日的奔波,身体有点不适应,只想睡觉,但又怕拂了友人的美意,勉强一同前往。一路上,友人热情地向我介绍蜀南竹海位于四川宜宾的长宁县,方圆120平方公里,是国内惟一的优美自然风光与悠久人文遗迹兼备的原始“绿竹公园”,风光秀美,景色宜人,有“蜀南竹海天下翠”的美誉。  相似文献   

6.
巴蜀语言的分化、融合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秦灭巴蜀以前,巴蜀语言可以说既是巴人、蜀人的语言,又是巴国、蜀国或巴蜀地区的语言,是与华夏族语言(即汉语)不同的民族语言。秦灭巴蜀以后,由于秦、汉时期大批华夏族移民进入四川,巴蜀语言开始分化,一是部分巴民、蜀民避居山野,继续保留巴蜀语言;二是多数巴民、蜀民受华夏族同化,与华夏族融合,其巴蜀语言逐步形成为古汉语的一支——巴蜀方言。尔后的蜀语或蜀方言,以至明朝、清朝所形成的四川方言,正是沿着巴蜀语言和巴蜀方言的轨道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7.
五代时期先后割据四川的前、后蜀政权,均是外来军事集团建立的非土著割据王朝,其政治命运依靠中央集权化国家机器的维护。前蜀依靠流亡四川的士人试图建立儒家化政治,后蜀则始终致力于中央集权的行政努力。前、后蜀也均面临如何摆脱开国军事贵族集团对王朝延续的威胁问题。前蜀求助于宦官专政,从而走向覆亡。而后蜀则通过中央集权维护了皇权权威。前、后蜀均通过劝农为王朝建立巩固的经济基础。在经济领域,后蜀成就更显著,实现了近二十年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通过考古发掘,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四川地区三至九世纪社会生产情况的认识,本文拟就现有考古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对四川地区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情况谈谈个人的管见。 一、璀璨的蜀锦 蜀锦,是我国著名的传统丝织手工业品。它织造精致,质地坚韧、厚重,图案丰富,色调鲜艳,对比性强,彩条与锦群浑然一体,既富于民族特色,又别具地方风格。蜀锦的发展,与四川地区发达的蚕桑种植和丝织生产息息相关。 我国是世界上发展养蚕、缫丝、织绸的最早国家,四川又是我国发展蚕桑和丝织生产最早的地区之一。四川古称“蜀”,“蜀”字,最早见于殷代的甲骨文。象虫形。《说文》:“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葵,《尔雅音义》说它就是桑;《释文》和《玉篇》也说“蜀”是“桑中虫”。总之,“蜀”与蚕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古代的四川,可能正是因为种桑养蚕业的发达,才被人们称为“蜀”。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以张仪、司马错伐蜀,在统一巴蜀后,即于当地置锦官,统一管理织锦业。汉代四川织锦的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当时织锦中心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三国时期三分天下的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以及吴、蜀两方战略策略上的得失胜负.荆州是三国形成时期政治地理的焦点,赤壁之战后三分荆州的局面以及吴、蜀在战略策略上的胜负得失不仅影响了三国局面的形成,更进一步影响了三国局面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0.
秦汉蜀晋南朝的治边方略与云南通道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至南朝的800余年,是云南早期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云南地区的主要通道先后开通,并经历了兴衰变化的过程。秦汉蜀晋南朝诸朝的治边方略,对云南通道的开发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收集相关的零散资料,阐述秦汉蜀晋南朝时期云南通道开发的情形,并分析秦汉蜀晋南朝的治边方略与云南通道开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今天的四川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区。明末清初“奉旨填川”后,四川人口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川方言也不同于明以前的蜀方言和唐五代以前的蜀语。对学术界1997年-2007年的四川方言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包括对蜀语、蜀方言和现代四川方言研究情况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今天的四川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区。明末清初“奉旨填川”后,四川人口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川方言也不同于明以前的蜀方言和唐五代以前的蜀语。对学术界1997年-2007年的四川方言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包括对蜀语、蜀方言和现代四川方言研究情况的总结。  相似文献   

13.
成都武侯祠里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清朝学者赵藩所题,世人称为"攻心联".该联名义上是总结诸葛亮治蜀的经验教训,实际上是劝谏四川总督岑春煊.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岑春煊冷酷无情,派重兵镇压.赵藩苦劝无效,于是创作此联.  相似文献   

14.
研究南宋历史,尤其是南宋时期的宋金战争,都会注意到四川地区著名的家族式军事集团“吴家将”。从吴阶的一举成名,威震巴蜀,历经吴磷、吴挺的苦心经营,家族势力日渐壮大.直到最后吴曦的叛宋降金,其间治蜀经历了八十多年。“吴曦叛宋”有政治因素、地理军事优势和金朝政策等诸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三国时期的吴国,位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孙氏父子凭借“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历经三世,制跨荆吴,割据江东,创立了六十年的基业,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 东吴政权何以能在江东立国,何以能和魏、蜀抗衡,决定性的条件是江南经济在东汉时期得到了开发。  相似文献   

16.
西汉初期,蜀商表现出很强的经商能力,活动范围十分广泛,蜀商富倾天下,蜀商的经商能力和其个人品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当汉武帝实施国家统制经济政策和统一西南,蜀商赖以发挥的土壤不复存在,蜀商从此黯然失色了。  相似文献   

17.
但夏 《华章》2014,(27)
《蜀红》是一部优秀的民俗歌舞剧,它将尘封千年的“蜀红”等民俗传统以音乐舞蹈的方式再现在人们的面前。本文以《蜀红》为例,从中探寻四川民俗歌舞剧的现状,试图对四川民俗歌舞剧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中,于盛赞诸葛亮治蜀政绩之后,说了一句:“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引得厚爱诸葛亮的人们大为不满,纷纷指责陈寿是“挟恨贬低诸葛亮”。对于这种无稽之谈,史学界早加驳斥,但“应变将略”究竟是不是诸葛亮所长,似还未见有专文充分论及,本文试着一补这个空白。应当承认,诸葛亮的确是个军事天才。他长于治军,军之出也,“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止如山,进退如风,……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屯兵渭南时,“耕者杂于  相似文献   

19.
明·李实《蜀语》是一部划时代的方言著作。这部书,不仅为汉·扬雄以来汉语方言学开拓了区域性方言研究的新领域,同时又为我们探索四川方言语汇的构成和来源,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蜀语》搜集了蜀方言词语五六二条,从多方面反映近古时期四川方言语汇的基本面貌。从《蜀语》看,明末清初蜀方言语汇主要由巴蜀土著语、别国方言借用语、通语输入语三部份构成,由此可以推知,现代四川方言语汇主要有三个来源。  相似文献   

20.
儒家的思想流传至今,其中的精髓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运用。例如,儒家经典《大学》里有句名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