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教会我感恩的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来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给我们家装塑钢窗户。一整天,他都闷头干活,也不说话,一直干到很晚。见他那么老实,我们留他吃晚饭。他很拘谨,连菜也不敢夹。婆婆热情地招呼他,就像对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公公则递烟给他,与他扯家常。原来,他是考上大学的人,而那年他的弟弟也考上了县城的重点高中,家里太穷,负担不起两个人,他只好放弃了学业外出打工。如今,他娶妻生子安心做了农民。我们听了,不胜唏嘘。婆婆想得实际而周到,翻拣出我们淘汰的旧衣物还有洗衣粉等洗涤用品,装了满满半袋子送给他。他涨红了脸,推辞着不肯收…  相似文献   

2.
三年过去了,哲尔塞岛的旅行成了我们美好而又懊恼的回忆. 现在,家里的情况糟透了:家中经济状况更加拮据;二姐夫因为一直没看见于勒叔叔的出现,与二姐离了婚;大姐找不着对象,一个人到外地打工去了;母亲呢,一遇到烦心事就大骂我那可怜的于勒叔叔,有时,一天要骂好几次. "瞧你那该死的兄弟,把我们害得这么苦!他真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  相似文献   

3.
"十一"长假,我到福建石狮去看望在那儿打工的老爸。我捂着快要跳出胸膛的心,跟着前来接车的老爸到了他在电话里无数次提到的那幢漂亮得不得了的"公寓",立时被惊呆了。难道这就是那"公寓"吗?四面漏风的水泥砖墙,上面罩着几  相似文献   

4.
余清 《江西教育》2023,(44):22-24
<正>2021年9月初,我和两个同事驱车前往大柏地乡,去劝返一个迟迟未来校报到、决定外出打工的男生,他家住在大柏地乡。一路上,山色苍翠,公路径直向前,颇有曲径通幽之感。但我们无心赏景,只想赶紧到学生家里,拦住他那颗急切想要辍学的心。车行半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在下了一个坡后停在了一块空地上,那上面是用小石头有规律地铺成的一个又一个圆圈,  相似文献   

5.
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职员名叫阿基勃特。他远行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四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四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 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大感惊讶地说:“竞有职员如此…  相似文献   

6.
石先生印象     
老同学聚会,总会笑着提及石先生,他实在是一个可敬的人。石先生,其实就是我的语文老师。我们之所以亲切地称他为先生,那是因为他是同我们这群学生一起走进那所高中的。在新分来的几位年轻教师中,石先生最为引人注目。初听其大名———石许由,便以为是一位世外高人,深不可测。后来远远地见着他,那微卷的平头,极其朴素的衣着,学生般的言谈举止,让人一回回窃笑议论他的怪诞。别人悄悄地传说着有关他的趣事,我也在他身后认真地观察过一回,见他和学生们勾肩搭背,又说又笑,还争抢篮球,心里更增添了不少的惊讶。再后来,过了一年,…  相似文献   

7.
境由心造     
走出校门的小章从家乡四川到广东工作有段时间了,在别人眼里非常幸运的他,却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困惑和苦恼。在这家熟人推荐的工厂工作,小章感到了生活是那样枯燥难熬——几乎每天都是重复着吃饭、上班、睡觉的打工“三部曲”。他的工作毫无技术性可言,无论是谁10分钟就可以学会。而使他感到最不可忍受的是他每天必须站在工作台上操作8个小时,有时加班便是12个小时,他认为这简直不是人做的工作。小章常常是下班后拖着疲乏的身子,回到寝室就倒在床上,一会儿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当他醒来时又得上班了。这样的打工“三部曲”,就是他每天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8.
提问     
一个14岁的少年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并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了不起的事是这样的:他被三个与他年龄相仿的少年绑架,他们要向他父母勒索,还声称如搞不到一定数额的钱便要弄死他。三人中有两个比较凶残。某晚那两个凶残的外出“活动”,让另一个看守他。他趁机对较为善良的那一个展开心理攻势,正面的反面的例子说了一大堆,终于将那一个说动,哭着弃他而去。他也趁机逃脱,并报了警。这恐怕是当时他可能争取到的最好的结局了,他在保住了自己生命的同时中止了那三个少年的罪恶,事实上他拯救了四个未成年人。但这里我想说的是他受到媒体关注之后的事…  相似文献   

9.
王勇 《成长》2005,(4):62-62
我一直靠做家教、给网吧打工来解决自己的生活费,直到大四的最后一年,家里发生了变故,急需一笔钱,我想到了助学贷款,如果能够顺利获得助学贷款的话,那我打工挣的钱就可以寄给家里。我找到了班主任,他皱了皱眉头说:“你先打个申请,说明一下情况,然后要乡里、村里盖上章,再拿来给我。”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二册和第四册《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第四段用到“降服”一词,根据文意来看,应是“降伏”而不是“降服”。“降服”一词所在语句是这样的: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轻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到后来  相似文献   

11.
他,只是一个农民,一个偏远山区的连电灯也没有见过的普普通通的种地人。他,四肢健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能糊口的生活。但,他并不觉得他过的生活有什么不好——毕竟,他所认识的人都和他过着同样的生活。忽然有一天,周围的人都争着往城里拥。也到城里看看吧。于是他就懵懂来到了城里。他用敬畏而好奇的眼神打量着城里人,城里那似乎捅破了天的建筑以及城里的一切。而城里人,也用同情而好奇的眼神打量着他,打量着他那件烂得不能再烂的棉袄,他那充满污垢的脸,他背的那个似乎已绝迹了几个世纪的破麻袋以及他的一切。走累了,饿了。他猛然发现…  相似文献   

12.
《职业技术》2005,(8):4-7
我们身边到国外留学和移民的朋友越来越多,他们大多有着一个到国外“淘金”的梦想。在中国人纷纷到海外“淘金”的同时,大批的外国人也来到中国淘金,即使在黑龙江这样的边疆省份,我们也明显感觉身边的外国人多了起来。在国际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中外打工互相扩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管我们是在国内被“洋打工抢饭碗”,还是我们到国外去“抢洋人的饭碗”,我们都必须正确地看待。就是说,正确地看待“洋打工”,也正确地看待我们自己都是必要的,如果我们不珍视目前的就业机会,让“洋打工”拔了岗位的头筹,那么,砸我们饭碗的不是洋打工,而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在国外无法在与外国人竞争的过程中胜出,我们更应该问问我们自己几个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路燕 《小火炬》2011,(9):38-40
神秘人就是神秘.我和莫可儿至今没弄清他的来历和身份.他却躲在一边,优哉游哉地观察着我们,隔三岔五弄几个案子来锻炼一下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大脑运转的速度。说到大脑运转的速度,那可不是吹的说着说着怎么跑题了,其实,我想说的是,除了神秘人,这世界上神秘的事儿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幽灵  相似文献   

14.
一口气看完了《窦蔻流浪记》,不由得受到深深的震撼。我所感叹的不是窦蔻作为“神童”所表现出来的超常才华,而是窦蔻童年那辛酸而又幸福的成长历程,窦蔻父母那望子成龙的执著追求,以及“窦蔻现象”对正规学校教育及其理论研究所提出的深刻反思。“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窦蔻的童年是不幸的,他出身于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父母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四处打工。小小的窦蔻随着父母打工的身影浪迹天涯,至今已去过全国30多个城市,几次险遭不测,过着同龄人难以想象的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正是这些磨难,使小小的窦蔻已经懂得生活的艰辛…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形势下,企业界喊得最响的问题是人才。还有人指出:市场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的确,人才的重要和急需是现实存在也是迫在眉睫的。如果我们把人才放在市场竞争这个断面关系中来考察,说人才重要,那无疑是真知灼见。  但是,人才又并不是可以任意使用的工具,你让他怎样发挥作用他就怎样发挥作用,让他发挥到什么程度他就发挥到什么程度;也并不是有了人才就等于有了一切,人才愈多获胜的把握性就愈大。人才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情绪而且是变化着的。我们不难发现的一种现象是:国有企业,特别是那…  相似文献   

16.
佚名 《阳光搜索》2006,(4):13-13
他的父亲只是一名贫穷的油漆工,仅仅靠着微薄的打工收入供他念完高中。这一年,他有幸被美国著名学府——那鲁大学录取,但是,他却因为缴纳不起大学昂贵的学费,而面临着辍学的危险。于是,他决定利用假期,像父亲一样外出做油漆工,以期挣够学费。  相似文献   

17.
每每读到史铁生的散总有一种通脱彻悟的感觉,他似乎在我们闲谈,而在闲谈之中我们又会发现他那真挚的感情正如泉水般地汩汩涌出,悄然滋润着那久已干涸的心田,给人以更多的人关怀,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其感染,而我们的灵魂却也正是在他那清新隽永的字的淘洗中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8.
九命之旅     
一只疲惫的猫 到英国四个月,我像一只疲惫的猫辗转在桑德兰和伦敦之间。桑德兰本是我读书的城市,地方小而安静,骑自行车一转身就能从这头儿溜到那头儿,房价、物价低廉得在英国出了名。每日下午5点后和星期日不要上街,因为所有的店铺都关门,名曰店家也需要假日!于是我便找不到打工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新作文》2007,(Z1)
父亲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是肩搭大褂,匆匆行走的样子。父亲是一位老实的农民,八十年代初期,他为了养活我们一家五口人,只身一人拉着板车到离家七十公里的小县城卖苦力。那时的我,只知道他在很远的地方打工,每次都面带微笑地回到家中,给我们兄弟三人讲故事,时常捎点水果,逗我们开心  相似文献   

20.
我认识克劳斯是在去年的秋天。当我第一次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他打电话,问他有没有兴趣跟我学汉语时,他那激动的声调着实让我吃惊。不知为什么,我的第一反应是,他长得一定很像中国人颇为熟悉的加拿大留学生“大山”。 几个小时之后,我们在大学的咖啡厅见面了。我为自己超水平的第一感觉而得意。他那瘦高的身材配上T恤和牛仔裤,完全是一副最普通而又最时兴的德国大学生装束。而他那清秀的脸庞上架着的一副颇为老式的深色圆形眼镜,则让人马上联想到了本世纪初的那些洋秀才,滑稽吗?可不,还真有那么一点儿。但我不敢笑,也不敢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