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  相似文献   

2.
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广、触动最深的改革.尽管学界曾经有过这场改革的推动力是依靠权威还是来自大众的不同见解,但事实将证明,任何教育教学改革,一旦离开了教师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承担,都难以获得最后成功.因此,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必然是广大体育教师.作为主力军的体育教师在这场改革中做什么和怎么做,将直接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效乃至成败.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就在几十万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足下,在他们不断反思、修正、充实、完善,提高的步履之中.  相似文献   

3.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的历史背景下,体育课程亦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并初步以体育新课程标准、教师用书及学生用书的书面形式在全国38个实验区全面实施。同时,也受到了教育工作者近乎一致的欢迎。新的课程实施除了在形式上、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的配备和内容有了非常显著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体育教学》2002,(6):17-18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38个实验区顺利推进。这次改革步伐大、速度快、难度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是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转变。重庆北碚区是国家首批实验区,我校又被列为重点体育实验校,从学校领导到每一位老师,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投入到这场体育改革潮流中,拟定了体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寻找课改的切入点,在开发体育教育资源上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一、开发体育教育资源是学校体育现状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1)体育教育现状要…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问题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基层一线教师,在实施九年来的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发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出现了学生体质下降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目前我国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体育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学科注重的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体育学科和其他学科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自身也带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所以读懂、理解透体育新课程标准,改变原有的旧思路、旧理念、旧的上课模式,改革、创新、研  相似文献   

7.
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正在全国各地逐步实验和推广,其中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实验正在向纵深发展,并将于2005年秋在全国的起始年级全面试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经从2004年秋开始在全国四个省进行实验。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课程管理、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都体现出“重心下移”、不断细化的趋势。以校为本的思想也日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提出的重要概念,经过三年的实验,  相似文献   

8.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谈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课程的功能转变,应该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一目标的提出,不仅给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素”,还给教师确立了新的教育目标,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展开,我国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体育教学已从传统、封闭、单一的教育向开放、多元、综合化的教育转变,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体系等都在进行反思与重建。目前,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快速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比,仍显脱节与滞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在分析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探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奠定了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之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受到每位教师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广大教师已经开始将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转化为行动,用新课程的理念打造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方式。面对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运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和探讨了其课程性质的定位、基本理念的确定及学习领域目标等问题,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结构的变化、教学方式的转变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个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促进新体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践经验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从体育课程资源的角度,运用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们的观点和案例,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十年改革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结果表明,十年来,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体育教学富有特色。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学常规是我国基础教育50年来遗留下宝贵的教学财富,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验证的,是基础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教学原则。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新生力量不断充实教师队伍,一些新的教学问题随着教学的开展发生,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和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常规,在传承与创新中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体育教学,指导教师按新的教学常规要求开展体育教学,使体育教学常规成为青年教师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4.
吴春雨 《精武》2012,(23):35-36
探宪式学习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从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姑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荻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转变为学全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学习白主性和思考独立性,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质疑、调查、探究。本文通过研究探究式学习在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堂的体育学习中,如何运用独特的思维、手段,富有独创性地探索解决体育学习问题,寻找解决知识技能、饭炼身体的独特方珐。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要求高职学院体育教师充分意识到自己角色的转换。高职学院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能否适应要求转换角色和这次课程改革息息相关。体育教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主体,教师要尽快适应新课程标准就必须首先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稳步推进。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体育,特别是体育课程(小学阶段称“体育课程”,中学阶段称“体育与健康课程”,简称体育课程,下同)的改革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校教育中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步得到贯彻实施。在新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方案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时的增加,是这一变化最显著的外在表现。与此同时,在实施新课程方案的过程中,学校体育工作者对体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功能、教学方法、评价、管理以及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也都…  相似文献   

17.
<正>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基层体育教研员成为推动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承载中小学教研指导和业务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新时期体育教学改革的转型时期,带来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堂结构、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的一系列变化,这些至今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变化,明白了专家却困惑了一线体育教师,体育课改整整10年,教师们对一些课改的理念已熟能成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学》2006,(2):I0004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辽宁省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广大体育教研员、教师在努力钻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寻求体育与健康改革的突破点和创新点。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教学上注重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课堂上注重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地运用于基础教育领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  相似文献   

20.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切入点,认为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所引起的体育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自身素质要求的提高,必然对培养未来体育教师队伍的体育教育专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促使其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加快改革的步伐。为此,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必须从指导思想到具体的课程与教学同基础教育改革实施全方位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