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博物馆起源于收藏,然而从个人的私密橱柜到公共性文化空间,博物馆为人类观察、认识、处理物品和遗产提供了自己特有的视角和理论、方法,大大拓展了物人关系的维度和深度。随着遗产观念的不断扩展和深化,以及文化在人的适应和进化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博物馆必将在物人关系以及人的世界观建构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普遍遗产化和博物馆化生存将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重要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藏品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是博物馆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它构成博物馆的存在,推动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展开,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藏品保与用之间的矛盾贯穿于博物馆一切业务活动的始终。藏品的保包含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指通过人们的努力使藏品尽可能长久的保存下去。其二是要求对藏品实行科学的规范化的管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是个科学机关、艺术机关、教育机关,也是个收藏机关。博物馆具有三大功能,即:科学、教育和收藏。在保护世界濒危物种的工作中,这三大功能,各个都能发挥作用。1.收藏与濒危物种的关系。冷眼看来,收藏与物种的濒危并无直接关系。但是,在收藏中,人们注意收藏的往往是那些自然界的奇珍异宝。奇与珍,往往与稀少、濒危密切相关。因此,人们能在博物馆见到在自然界已经很少或完全灭绝了的  相似文献   

4.
对博物馆增强观众意识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一、增强观众意识的依据论及博物馆的本质,一般都把博物馆看作一个多功能的文化复合体,具有收藏、科研和教育三大功能。新近国际博物馆界出现一种观点,认为博物馆主要包括两方面性质,一是具有专业功能,包括征集、收藏和展示藏品;另一是具备公众功能。并且提出了博物馆“公众质量”(PublicQuality)这一比较新颖的名词,探讨性地论述公众质量对博物馆生存状况的影响等问题。①所谓博物馆公众质量,归根结底,是从一个较新的角度,对新型生存环境中博物馆与观众关系这一传统问题进行重新审度,旨在寻找下个世纪博物馆生存…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基本业务随博物馆行业发展而被确定。具有服从和支撑博物馆定位,受博物馆定位制约,及逻辑关系形态多样的特点。博物馆基本业务逻辑是对基本业务的关系及业务进展方向的认知,影响博物馆业务内涵和业务重点的判定。通过对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传播、陈列等多项业务形态的分析,建议博物馆构建以"知识"为核心的"知识构建、管理与体验"的业务逻辑及业务支撑体系,增强公众对博物馆的利用,用知识服务社会和增进民众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6.
数据保存策略与生命周期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数字资源的膨胀,图书馆将面临资源典藏与存储匮乏的矛盾。引入数据生命周期的概念,控制资源无限膨胀的趋势,达到利用与保藏的平衡点,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革命史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其它与社会发展史密切相关的各种专业性博物馆相继建立,大量以往不为人们所青睐的照片资料被列入博物馆的收藏范围,并直接参与到博物馆的各项业务活动之中。其收藏保管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自然博物馆藏品收藏现状,分析我国自然博物馆存在藏品收藏总体不足、各区域自然博物馆之间藏品收藏差距较大、收藏范围较狭窄、藏品来源单一等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正确认识自然博物馆的研究、收藏与教育的关系,加强对博物馆科研的投入,授予博物馆标本采集权,打破体制机制限制,加强对各方标本资源的利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藏品是形成博物馆及其一切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早在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出现之前,便有了大量稀奇古怪的收藏品。1683年英国牛津大学爱希摩尔(Ashmolean)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标志着博物馆的最终形成,原先只是收藏所里的珍奇物品,也便成了博物馆的藏品。如何认识博物馆藏品,是关系到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演变史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历史地、辩证地陈述了廿多个世纪以来博物馆现象演变的史略。阐述了博物馆在嬗变演进的历程中,不断发展自己又不断否定自己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条件。从多角度研究博物馆演变。从文化史角度看,博物馆文化现象经历了收藏珍品的原始形态阶段,收藏珍品、科学研究的复合形态阶段,收藏、科研、教育的三职能复合形态阶段以及当代多职能复合形态。从社会史角度看,博物馆现象经历了私人秘藏阶段,社会上层开放阶段,社会公众开放阶段和博物馆发展外化阶段。伴随三职能的出现博物馆内部机制经历了两次大分工。  相似文献   

11.
一博物馆资料有两个含义,从广义上讲,博物馆的一切收藏物,包括用于陈列和研究的文物标本,都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料;从狭义上讲,博物馆资料仅指文物标本以外的图书资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图书馆或资料室的收藏。图书资料的建设对博物馆工作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首先,有目的、有计划地选购和征集业务用书是从事陈  相似文献   

12.
一、文物为什么能成为博物馆陈列的基础这是因为博物馆是文物(标本)的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博物馆的“三重性”决定了文物是博物馆全部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就要从博物馆陈列的特点、文物本身所具备的价值以及两者的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的博物馆和谐文化,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又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本文讨论了博物馆文化不同要素所涉及的矛盾对立面,例如科学与人文、教育与研究、收藏与展示、以人为本与以物为重、吸引参观和开发产品等的相互关系,提出使这些矛盾对立面达成和谐共生的状态,将有利于发展博物馆的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4.
著名哲学家冯文潜在担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与天津历史博物馆馆长期间,重视中外典籍文献的收藏,推动了两馆业务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当今高校图书馆与博物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带来启示:高校图书馆与博物馆均应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推进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优化采购经费配置,合理采访文献;加强馆际合作,打破机构的界限与限制;充分挖掘文献、文物内涵,实现典籍文献的阅读推广,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5.
从十七世纪开始 ,就有人开始回顾和研究博物馆的历史和探讨它的发展方向 ,直到当代都在不停地研究探讨 ,其中有个永恒的议题 :博物馆如何为社会发展服务。博物馆起源于对珍品的收藏。随着搜集或掠夺文化珍品予以私藏现象的出现 ,因而有了原始博物馆。 17世纪有人把托勒密王朝在亚历山大城建立的缪斯庙 ,作为第一个原始博物馆 ,因为它私藏有亚里士多德学园里的珍品。这种博物馆纯属私人收藏行为 ,只有一项职能———收藏 ,而且密不示人 ,不向公众开放 ,同社会没有什么关系 ,也谈不上为社会服务。后来由于发生了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16.
历史建筑遗址类博物馆是曾经见证历史,如今收藏历史的重要人类文化载体。古代建筑的纪念碑性使此类博物馆从历史、人文、艺术、群体记忆等各个方面介入到与当代的连接中去,与现代建筑中的博物馆间既存在物质共性又拥有其精神特性。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作为历史建筑遗址类博物馆,其探索实践展现了该类博物馆如何通过多维尺度创新展览体系,对城市、自然、建筑、与展陈的界面关系进行变幻性融合与艺术性再造,形成集合城市功能、人文美学与实验精神的新生历史空间。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在通过展览传播致力于社会平等的同时,也努力实现通过自身与时俱进的改革构建更加平等的博物馆/观众新型关系。这一进程既有来自收藏活动价值观及其范围拓展的影响,也是博物馆文化演变中的公共化、社会化运动的产物,尤其是进入20世纪中叶,学习化社会建设对博物馆履行社会终身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响应时代的召唤,博物馆在展览建设的各个环节不仅采用了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传播技术,同时积极引入观众参与机制,在提升观展收益的同时,促进了博物馆与观众平等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物馆是公益性社会教育的理想场所,它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向,满足社会的需求,又要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如何拓展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意义以及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途径。展示宣传和服务社会是博物馆的核心业务能力。但是博物馆和社会、和公众的关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包括展览在内,博物馆应该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提供这些服务,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并获得更好的发展?本论文讨论了博物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通过改进和完善,真正发挥出博物馆应有的、能跟上时代不断前进的脚步,不断满足公众的多种要求。充分发挥博物馆更加完善、完美的社会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9.
私人收藏又称之为民间收藏,是一种历史的世界性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社会文化多元选择的进行,神州大地由南到北,从东到西出现收藏热潮。从参与人数之多、收藏物品种类之众来说,都已达到空前程度。如何看待私人收藏活动,私人收藏具有哪些特点,与公共博物馆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探讨在博物馆学术界还未引起重视。笔者不揣冒昧,做这一篇尝试性文字。错谬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终身教育体制正在从理论建设走向实践发展,并逐步的成为当代最具特点与特色的教育理念。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人文素养的追求在不断的增加,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显得越发的重要,而遗址性博物馆对于人们情感方面的教育更是突出。就教育的角度来说,遗址性博物馆对于人们的教育作用完全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并可以将其规划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遗址性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大多数的遗址性博物馆来说,更加重视的是其收藏、研究方面的价值,对于它的展览性的教育作用却往往缺乏应有的重视。这对于终身教育体制下遗址性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展现来说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终身教育理念和遗址性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梳理,针对目前遗址性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与此相应的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思路,希望能够为遗址性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使其能够充分的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