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英雄狄青     
《红领巾》2006,(9)
北宋年间,狄青的家乡遭遇了大洪水,年幼的狄青把马槽让给了别人,自己却被急流卷走。一位隐居山林的高僧救起了昏迷的狄青,教他读书写字,传授他武术和为将之道。八年后,狄青在师父的劝说下放弃了出家为僧的念头,前往首都东京(现在的河南开封)投军,意欲报效国家。初到东京狄青打伤了仗势欺人的皇亲孙义后主动投案。在负责此案的包拯包大人和号称“侠王”的郑亲王的帮助下,狄青被无罪释放,并当上了郑亲王的贴身保镖。狄青奉命刺杀孙义失败,遭杖刑八十并监禁三月。在此期间,狄青在包大人的悉心教诲下意识到要懂法守法,不要成为头脑简单的私人保…  相似文献   

2.
包公是古代一个正直的清官,为民请命,让身处下层的小民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里有冤也可以得到昭雪,给他们带来希望。然而,包公是一个人,他不是神,元代的文人没有把他夸大,而是把他当成一个普通人来描写。本文从三个方面描写包公的形象,即智慧的包公、糊涂的包公和维护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利益的包公,从而揭示出人们在包公的身上所寄托的感情。  相似文献   

3.
宋代文人的笔记小说记载了不少关于北宋一代名将狄青的流传故事,这些记载不仅极有史料价值,而且颇具戏剧性和故事性,实际上构成狄青性格符号自我所具的传奇英雄与卑微武将的双重形象特质。从历史叙述符号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笔记中的狄青形象描写,其叙述视点既反映了文人对武将的身份符号的道德判断,同时也流露宋代士大夫特有的文化心态。解读宋人笔记中的狄青形象,使我们转换视角,得以透视一个文人社会的环境,更好地理解北宋武将的生存状态及士大夫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狄青是北宋的著名大将,他出身贫寒,因为哥哥和别人打架,狄青16岁时替哥受过,被强征人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狄青在北宋和西夏的战争中总是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夺关斩将,立下累累战功。后来,狄青在范仲淹的劝说下发愤读书,精通兵法,名声更大。  相似文献   

5.
包公文学自宋朝诞生以来,出现了丰富多样的故事文本,这些故事大多是一种重写或改编。从包公题材小说、戏曲故事情节的相互移植和因袭化用中,可以考察包公文学题材流变之迹及相关文学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逐渐形成演变的过程。包公的形象经历了从正直的判官、不畏权豪势要的斗士、封建卫道士到忠心耿耿国家栋梁的演变。包公故事情节的丰富与发展,表现了历代创作者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评论、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关怀。包公文学的主题演变则表现为伦理意识的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6.
狄青是北宋的著名大将,他出身贫寒,因为哥哥和别人打架,狄青16岁时替哥受过,被强征入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狄青在北宋和西夏的战争中总是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夺关斩将,立下累累战功.后来.狄青在范仲淹的劝说下发愤读书,精通兵法,名声更大.  相似文献   

7.
库玛哈之歌     
(小鹿)妈妈呀妈妈,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你背上掉了一层皮?(母鹿)丫头呀丫头,听我对你说,凶恶的黑头神打了妈妈我。我和你永别了,不要忘记我,你要去找到七头鹿的鹿群。  相似文献   

8.
士兵刺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的制度,士兵都要刺字。北宋名将狄青出身行伍,十余年后当了大将,面上所刺的字仍然留着。宋仁宗觉得这不体面,命他敷药除去。狄青指着面孔回答说:陛下以功擢臣,不向门第,臣所以有今天,正是由当年从军刺字而来,请留下这个记号,好激励军中将士。可见士兵剌字不是光采的事。而狄青尽管后来做到枢密副使这样管理国家军政,与宰相并称  相似文献   

9.
很多同学受到黑头的困扰:鼻头周围油脂分泌旺盛,遇到空气中的污染,脏东西很容易就会爬上来,钻进毛孔,形成一颗一颗像草莓籽一样的黑头,我们的小鼻子就变成"草莓鼻"啦!虽然说草莓鼻有点点小可爱,但如果长时间这样子,或者"草莓"越长越旺盛,就怎么也可爱不起来了吧!现在就教大家一个简单的办法,来去除鼻鼻上的黑头。  相似文献   

10.
北宋庆历、皇祐年间,南部蛮族农民首领侬智高,借不断扩大之势力,欲建立"南天国"政权。梦想独立于大宋江山。宋朝统治者十分恐慌,几次派兵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就在举国骚动,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仅作了不到三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奋勇,上表请行。在与侬智高一决雌雄之前夕,狄青主演了历史上蔚为壮观的一幕:月黑风高的一个夜晚,狄青精心准备  相似文献   

11.
狄青是北宋杰出的军事将领,在抵御西夏的战争和平定侬智高叛乱的战争中功勋卓著,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为人缜密,智勇双全,有远见卓识,善行兵法,且不贪功不贪财,现存的平蛮碑、墓志铭等碑刻材料也给予了狄青很高的评价。狄青虽成为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牺牲品,却仍旧流芳青史。  相似文献   

12.
包公六十大寿时,皇帝念其德高望重,要为包公祝寿。包公虽多次婉言谢绝,但终因圣命难违,只好遵旨照办,但他叮嘱家人不收受贺礼。寿诞这一天,包公让儿子包贵带人站在门口迎客、拒礼。谁知,第一个送贺礼的竟是皇帝派来的钦差——司礼太监。这可把包公的儿子难住了——万岁  相似文献   

13.
正气贯史册 清廉万世敬 ——包公垂范 包拯于仁宗至和二年(1055)十二月至翌年七月任池州知府。此事《宋史》本传无载,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缉稿》则言之确凿。《嘉靖池州府志》列包公为本方名宦,并有传记、载之甚详,包公胜迹,有孝肃街,有包公井、有包公祠、遐尔闻名。包公的故事,有口皆碑,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4.
包公六十大寿时,皇帝念其德高望重,要为包公祝寿。包公虽多次婉言谢绝,但终因圣命难违,只好遵旨照办,但他叮嘱家人决不收受贺礼。寿诞这一天,包公让儿子包贵带人站在门口迎客、拒礼。谁知,第一个送贺礼的竟是皇帝派来的钦差一司礼太监。这可把包公的儿子难住了——万岁爷送礼,谁敢不收?包贵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理由写在一张红纸上。  相似文献   

15.
<正>狄青出生在北宋一个贫穷的家庭,不甘平庸的他从小刻苦练功,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次上阵都披头散发,戴上铜面具冲锋陷阵,有勇有谋,打得敌人闻风丧胆。在一次次的战争磨炼中,他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战功累累的名将,和南宋的岳飞齐名。宋仁宗觉得他是个人才,便破格提拔他为枢(shū)密副使,手握军事大权。从"穷二代"到"官一代",狄青的前半生是典型的  相似文献   

16.
选取黑脸包拯制作电视连续剧,河南电视台的胆识和眼光是特别值得敬佩的。 然而,这种选择却置编剧的创作于十分艰难的境地。人们企盼剧作家和导演奇兵制胜。 近千年来,包公活在戏曲舞台上,公案小说里,民间传说中,电影银幕上,也记录在历史的档案里;而最重要的是包公活在祈求幸福公道安宁生活的各阶层人民的心上。他比南包公海瑞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尽知。人们心目中有一个包公,是定了性的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相似文献   

17.
狄青和狄家将的故事从两宋发端,历经元、明、清,被改编成戏曲、小说等,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清代,狄青故事进入创作繁荣期,出现了四部以狄青和狄家故事为题材的章回小说。这四部小说融合历史史实、民间传说、话本以及讲唱文学中的叙事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狄青故事进行了再创作,作者大量采用了民间叙事的手法、方式,使这四部小说都带有程式化的叙述模式、类型化的人物塑造以及传奇性的情节描写,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叙事色彩。  相似文献   

18.
包公戏与包公小说的关系(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千年的包公艺术史上,元杂剧中的包公戏是其高峰。但宋元说话和说唱的包公故事不仅在故事类型、情节模式、故事细节、人物动作、人物性格形象等等方面,而且可能在音乐与表演形式上,都影响了包公杂剧。也许由于没有文人的参与,在小说成熟的明代,并没产生优秀的包公小说,根据前代包公艺术改编成的包公故事集《百家公案》极为鄙陋,但对明代以后的包公戏有着很大的影响。清代的长篇说书《龙图耳录》是包公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但与其说它是包公小说,不如说是侠义小说。而在清以来兴盛的地方戏中,包公戏或承传前代艺术,或新创,至今仍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故事两则     
一、化"可能"为"确定",变"人为"为"天意" 传说在公元1053年,割据南方的依智高率军叛乱,宋仁宗命狄青率军讨伐侬智高.从汴梁到宾州,山路崎岖,寸步难行,10多天的连续行军,使三军将士疲惫不堪,消极不满的情绪扩散开来,一时间,军心动摇,行军速度也慢了下来.狄青看在眼里,急在心中,照这样下去,士气低落,必定要打败仗.  相似文献   

20.
审问石头     
一天,包公访客途经一个小县城.忽然一个卖油条的男孩子在大街上拦住了包公,哭喊他的钱被偷了.男孩说他把油条卖完后,数了一数,一共100个铜钱.铜钱放在篮子里,他靠在路边的石头上睡着了.醒来后,铜钱被别人偷走了. 包公听完后,想了一想,对男孩子说:"一定是这块石头偷走了,我来审一审它."于是就命令跟随的差役重责石头40大板.差役们抡起大板,噼噼啪啪打得石头火星四溅,附近的人见状纷纷围拢过来.包公见人越来越多,便示意差役们住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