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贵州民族风俗变迁固然与大量汉族移民进入、民族交往加剧有关,但地方官员教化,甚至以行政命令方式改变少数民族风俗也是清代贵州民族风俗变迁加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贵州是我国未识别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其地理分布特点是沿滇黔、湘黔古驿道一线分布。历史上东西向的滇黔、湘黔驿道是贵州的移民文化走廊,各种族系或移民从四面八方进入贵州,并在此会合与分化。在复杂地形条件制约下,贵州形成了汉族移民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并存的多元文化,故有"文化千岛"之称。  相似文献   

3.
清代,滇东南地区的发展与大量汉族移民的进入密切相关。汉族移民进入滇东南地区分别以仕宦任职、军事戍守、农业开发、经商等方式移入,对于滇东南地区当地的民族文化交流以及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移民是历代王朝开疆拓土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策略。为实现对西南边疆的开拓及控制,明初,中央政府在这一区域设立卫所制度,实行有组织有规模的汉族移民,给黔东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富足的劳动力,极大地推动黔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初黔东南落后的社会面貌,使得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研究明朝初年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情况,探讨明初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的社会背景、过程、类型、活动、特征及影响,总结汉族移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为当下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屯堡文化     
《教育文化论坛》2014,(2):F0002-F0002
屯堡文化是位于“喀斯特王国”贵州腹地、黄果树瀑布之乡——黔中安顺一带的人文奇观。在安顺周边一带的三百多个村落里,居住着数十万明朝屯军后裔——屯堡人,由于屯堡妇女身着与当地汉族后续移民、少数民族所不同的以大襟、宽袖、长袍为主要特征的服饰,屯堡人往往被误认为是少数民族“凤头籍”、“凤头苗”,而其实他们是汉族,他们也自谓为“老汉人”或“南京族”。  相似文献   

6.
清代傣族地区的移民开发及对傣族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傣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汉族等民族的移居密切相关.清代是内地人民大量移民云南沿边傣族地区最多的朝代之一,其原因主要是由李定国抗清所形成的向傣族地区的移民、由矿业开发所形成的移民以及由改土归流所带来的各民族交往的增加.内地汉族等民族的大量移居,促进了傣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演变,引起了傣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前,毕节地区乃至整个贵州经济都十分落后,被视为"蛮夷之地"。明代大规模的汉族移民涌入今毕节地区境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以及充足的劳动力,有力地推动了毕节地区农业、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改变了其落后、野蛮的面貌,使毕节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这种变化是与汉族移民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8.
汉族人口很早就进入云南地区.自秦汉开始至唐宋,云南的汉族移民人口数量远低于少数民族人口,处于"夷化"的过程中;元代,云南首次设立行省,汉族聚落初步巩固;明代随着大规模的汉族入迁,汉夷比例发生显著的变化,汉族开始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在云南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顾氏移民宗族在明代随移民高潮进入贵州,其政治军事活动直接促进了贵州省治的建立,从而成为开发贵州的先锋。值得指出的是,移民宗族的一支进入黔东南苗疆,使顾氏宗族分衍为汉、苗两支系,两支系共同促进黔东南苗疆的开发。明清以来,汉苗两支顾氏宗族共同发展,一方面承继了中原的汉族文化,另一方面促进了汉苗民族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民族团结教育是培养社会成员团结意识的重要途径。汉族地区的民族形势与民族地区有所不同,因此,在汉族地区中小学校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应区别于民族地区学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各民族平等意识,纠正学生存在的"大汉族"心态。  相似文献   

11.
明代土默特地区大量汉族移民的进入,促使该地区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受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土默特蒙古人的服饰民俗发生相应变迁。从服饰材料到服饰风格、式样都与元代蒙古人服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拥有自己语言文字的各少数民族如何参与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中,并使本民族在各领域得到充分发展,对于实现民族平等和巩固国家统一都非常重要。本文首先从社会学"民族分层"的角度,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普查数据为案例讨论了中国的"民族分层"现状,提出只有当各少数民族的职业结构与汉族的职业结构大致相似时,才能在相同程度上参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事业,并具有相似的社会影响力和话语权。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后,少数民族劳动者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就业者的语言和业务能力的要求,而汉语能力和使用汉语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已经成为他们就业和发展的瓶颈。本文还以自治地区3所大学图书馆的藏书为例,说明汉语文出版物提供的知识信息是少数民族不应忽视的重要知识来源,也是各少数民族进入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重要渠道,应该从少数民族实现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待今天各少数民族自治区推行的双语教育工作。最后作者讨论了当前在我国推动双语教育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贵州自古以来便以土著民族居多,汉族人民是从内地迁徙而来,诸多的移民史材料证日月明清时期确大量的江南及江西等地的汉族移民进入黔中,从而也为黔中汉语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黔中汉语方言的独特显现.“屯堡话”与明代移民的江南籍贯成分密不可分,而清代移民来源地的庞杂,又对明代移民官话有较大影响。作为维系明清时期移民交际的纽带,需要采用通行地域最广的语言才行,而这种语言很有可能便是在明代共同语及口语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4.
以屯堡方言岛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屯堡村寨和云贵地区其他村寨的地名的比较研究,透视其文化内涵。首先考察了屯堡村寨及贵州其他汉族村寨地名中通名的历史层次;然后分析了屯堡一带十二兽地名的文化内涵,得出结论:十二兽地名是明代汉族移民与当地土著的统治民族彝族在经济文化、民族心理及思维方式上相互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宋代在继承前代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南方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实行了不同于汉族地区的统治政策,即"因俗而治"政策.这一政策对巩固宋代在南方民族地区的统治及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代黔东民族社会历史变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武时期在黔东地区军事屯田钳入各土司的领地之中,它有和谐碰撞的过程,也是血腥和冲突的历史。国家权力随着军屯的延伸而不断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土司长官一统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格局,同时也为以后的改土归流打下了基础,为巩固大一统的中华民族国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客观上还促进了中原民族与贵州少数民族的碰撞和融合,使少数民族社会在历史上、经济上、生活和文化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中亚的商业民族粟特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都曾出现过一些被称为商业民族的民族,转运贸易和移民是这些商业民族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使他们在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中亚粟特人之所以成为商业民族,是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古代社会,特别是中古时期,粟特人是推动中原与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一支最主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板块一 知识要点精讲(一 )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其分布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迄今为止 ,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有 56个。在中国 ,由于汉族以外的 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 ,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 1 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 ,在全国总人口中 ,汉族人口占92 % ,少数民族人口占 8%。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大杂居 ,小聚居 ,相互交错杂居。汉族集中地区也有少数民族聚居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也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  相似文献   

19.
汉族迁入贵州,从汉朝就已开始。今安顺属于汉朝群柯郡辖治,由西秀区宁谷镇一带遗存的大规模的汉墓群和已出土的汉朝遗物充分说明汉民族迁徙贵州已经很早,历朝各代今安顺一带均有汉族迁入,大的移民是在明代。这些迁入的汉族,有的与当地民族关系密切,在经济、文化、习俗、婚姻等方面受到浸染,未能完整保存原来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整体情况来看,基本上是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区汉族接受、同化周边及外来的少数民族为主要形式进行的,这种民族融合形式直接推动了我国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繁荣共生的族群构成格局和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的形成。但是,我们同样应当对那些在不同背景下、发生在不同地区的、非主流形式的民族融合方式予以关注。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证明在西南边陲普洱市景东县衍化出的一种与传统民族融合形式迥异而又相反相成的新的民族融合类型,即汉族彝化。并围绕导致"汉族彝化"这一社会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根源、客观原因等作分析论证,提出了自我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