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崇经活动是唐时民众世俗佛教生活的中心内容,是当时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金刚经》在其中的突出地住值得关注。本文对唐朝民众崇敬《金刚经》活动的主体、形式、轨仪、目的与经书的关系、时代背景等方面作了初步分析,指出是禅宗的兴起促成《金刚经》在民众中的流行,并影响推动其他佛经的民众崇持活动,最终使崇经这种古老的佛教信仰形式成为唐时民众世俗佛教生活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因此,禅宗不是阻碍佛教世俗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优秀文化的外宣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这其中,《金刚经》就是中国优秀文化典籍外译的成功案例。它的两部英译本——爱德华·孔兹本和宣化上人本,在美曾引起接受热潮。前者引发了禅在美接受的开端,后者引入的中国禅促进了《金刚经》的在美流布。两部英译本的对勘,是以《金刚经》为代表的中国优秀文化在英语世界、特别是美国的宣传策略和接受路径,为现今"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宣,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影响佛经的传世因素很多,其中,佛经译者对译介方式的选择对译本传世存在影响.以《金刚经》为例,敦煌写本《金刚经》鸠摩罗什译本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译本.本文从特点分析着手,对比了部分罗什本和玄奘本,结合罗什的中道思想,对罗什本《金刚经》的译者宣教倾向进行研究,发现《金刚经》罗什译本的流传原因,从译者角度来看,取决于译者的翻译手段和宣教思想,是属于译者的主体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4.
《论语》和《金刚经》的"德"都以"修己惠人"为目标,都非常重视"德"的教化,也都把推行"德"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关键。但两者毕竟属于两个不同宗派的作品,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对"德"的态度、分类、教化以及表现特征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藏黑水城文献M1·1460版画图文并茂:上部是“金刚索菩萨尊像”,中间及左下方为“隋文策持诵《金刚经》还生记”,右下角为“隋文策持诵《金刚经》还生记”感应故事画。此画上部当为“阎王查审文策善恶图”,下部则是“二僧导引文策返生图”。中间“隋文策奉持《金刚经》还生记”的文本风格接近于晚唐卢求《金刚经报应记》。整体来看,M1·1460与傅增湘藏《宋刊〈金刚经〉》中的“八金刚四菩萨”系列尊像插图高度同源。这种套中套、字包文的版式插图深刻影响了后世图绘《〈金刚经〉灵验记》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金刚经》是一部中国佛教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经典,所蕴含的丰富的佛学理论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以及哲学思想、尤其是诗学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回鹘文《荀居士抄〈金刚经〉灵验记》源自汉文灵验故事,梳理这一故事的源流演变有助于考察应验故事流变历程。写经灵异故事之演变体现了民间写经、《金刚经》信仰等风气的盛行,折射了佛教普及化与世俗化的时代特征。回鹘译文反映了回汉民族以佛教文化为媒介的交流现象,记录了回鹘接受大乘经典的真实情况,对研究回鹘佛教信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佛经是《般若经》,而《金刚经》则一直被学界认为是《般若经》的总纲,历代佛家诸大师纷纷论疏《金刚经》,如开善寺智藏、嘉祥寺吉藏等。天台智顗也著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一卷,《疏》中智顗以"无所有"为总纲,用"三观三智"、"二慧三转"及"无所有、不无所有"论疏了"般若"、"波罗蜜"及须菩提与世尊的对话,充分显示了天台宗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黑水城遗址出土的西夏文献里有众多的《金刚经》译本,译者是12世纪中叶的西夏僧官鲜卑宝源。他最初译出的是唐代沙门宗密以《傅大士颂金刚经》为基础的注释本,旨在服务于僧侣的考试,后来为方便普通读者受持,他又为夏仁宗的法会准备了一个节略本。这个节略本删除了宗密的科判和傅大士的“颂”,但是保留了傅大士自撰的卷首和章题。现存的西夏文《金刚经》都是节略本,未见古来最流行的鸠摩罗什本为基础的夏译,这反映了佛教著作在流传过程中渐趋简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佛教经典《金刚经》是一部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思想精华的文化瑰宝。“庄严净土”系《金刚经》中阐明核心观念的一个重要段落,本文着重对其所蕴含的大乘般若思想给予尝试性阐释探讨。  相似文献   

11.
佛教经典《金刚经》是一部蕴含着丰富思想精华的文化瑰宝."法会因由"是《金刚经》的开篇部分,述及释逛牟尼的起居、行乞生活,其中隐含着整部经义理诞生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佛教经典《金刚经》是一部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思想精华的文化瑰宝。“法会因由”是《金刚经》的开篇部分,述及释迦牟尼的起居、行乞生活,但其中隐含着整部经义理诞生的信息,本文集中就此方面内容给予阐释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佛教经典《金刚经》是一部蕴含着丰富思想精华的文化瑰宝。“法会因由”是《金刚经》的开篇部分,述及释迦牟尼的起居、行乞生活,其中隐含着整部经义理诞生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译佛经中《金刚经》是最重要的一个,复合动词是玄奘新译《金刚经》中十分重要的词汇现象,运用梵汉对照的方法,考察3类复合动词,即“情态词+V(动词)”结构,“被动态标志词+V(动词)”结构,双音动词,可以揭示中古汉语复合动词的表达力和灵活性.梵语的汉译无疑增加了汉语的复合动词.  相似文献   

15.
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中"四句偈"一词千年来引起大量文人高僧的阐释,目前均无定论,通过对照《金刚经》其他五种译本,发现"四句偈"一词有不同的翻译,如"四句偈等"、"四句等偈"、"四句伽陀"、"四句伽他"等。综合历代各家关于"四句偈"之解说,并参照五种译本的不同翻译,挖掘该词的多义性,从文字和般若思想两个层面对"四句偈"一词作出全面客观的释义  相似文献   

16.
自古迄今,最最伟大的佛法宣传作品不是《金刚经》,不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而是《西游记》。一部《西游记》,事实上就是一部早期的象征主义杰作.小说通篇讲述的西天取经路的惊险曲折。就是象征着修证佛法取得正果必然要付出牺牲。象征主义鼻祖波德莱尔用“恶之花”象征着人性消极的一面,那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却是暗喻修行过程的艰辛与心魔斗争的激烈。  相似文献   

17.
魏锴 《语文知识》2005,(7):16-17
以《金刚经》《维摩诘经》为代表的佛教文学,是中国文学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美感和文学性。一、借用修辞说理佛经中运用最多的修辞格是比喻。这些比喻往往以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为喻体,新鲜、质朴、贴切,使枯燥、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相似文献   

18.
《辋川集》是研究王维诗歌“以禅入诗”艺术特色的重要作品,但对这一特点的认识是从宋末刘辰翁首次评点《辋川集》后才日益受到重视并使王维籍此获得“诗佛”的独特地位。王维习禅众人皆知,《辋川集》诞生后长时间内无人认识到它的独特风格,一个原因可能是《辋川集》没有得到及时的流传,更直接的原因在于《辋川集》自身的特点与唐代对五绝的特殊要求相矛盾。这证明一些文学作品的价值要历经漫长的解读过程才会逐渐显露。  相似文献   

19.
敦煌陷蕃前后,随着禅宗的发展及其所尊奉的主要佛典《金刚经》的传播,敦煌壁画中也相应地出现了金刚经变。第31窟南壁金刚经变的最大特征是主尊为卢舍那佛。过去学界据此将其定名为卢舍那佛,应订正为金刚经变。金刚经变的一些主要画面,在第31窟南壁大部分出现。  相似文献   

20.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现存多种译本,其中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三十二品,计5176字。就邯郸大名尚存的《金刚经》碑刻,通过碑刻年代、大小、背景、部分碑文内容等方面介绍,从书法角度阐述石刻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对元赵孟頫艺术成就和对后世影响进行略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