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金代诗人元遗山有两句论诗的诗:“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所谓“绣鸳鸯”,就是以榜样示人;所谓“度金针”,就是以方法教人。元遗山认为教人写诗应“绣出鸳鸯”,以榜样示人,那么“金针”也就在其中了,这里强调了“绣鸳鸯”的一面。如果把两句诗拼作一句,就是“鸳鸯绣出度金针”。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作者探究《红楼梦》创作法度的系列论文之一。要塑造成功的艺术形象,人物的出场亮相互关重要。对此,艺术大师曹雪芹可谓匠心独运:先声夺人,层层皴染;勺水兴波,金针暗度;情人眼底,西施尽出;以景托人,情景交融,真是处处高明,着着成功。  相似文献   

3.
蒋龙梅 《学语文》2010,(3):28-29
古诗曰:“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意思是说:绣出的鸳鸯可以让人尽情地欣赏。却断断不可将绣鸳鸯之金针让别人瞧去。然而.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来说.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恰恰要将金针度与人。语文教学即是要将这个“金针”“度”给学生。使他们在没有教师或离开教师之后。  相似文献   

4.
张竹坡上承金圣叹,下启脂砚斋,通过对《金瓶梅》思想与艺术的评点,在很多方面把中国小说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张竹坡评点《金瓶梅》的文字总约十几万字。其形式大致为书首专论;回首与回中总评,和文间夹批、旁批、眉批、圈点等三大类。属于专论的,就有《杂录小引》、《金瓶梅寓意说》《冷热金针》、《第一奇书非淫书论》、《苦孝  相似文献   

5.
古诗曰:"绣出鸳鸯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意思是说:绣出的鸳鸯可以让人尽情地欣赏,却断断不可将绣鸳鸯之金针让别人瞧去,其方法上的保守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来说,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恰恰要将金针度与人。  相似文献   

6.
古人有"鸳鸯绣取凭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的说法。我当然没有织就鸳鸯的金针,但是作为一个新课程的实践者,我想把两年来的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去寻找开启学生语文素养的"金针"。  相似文献   

7.
<正> 记得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一位老师介绍治学经验时说:“古代有两句诗叫作‘鸳鸯绣罢任君看,不将金针度与人’。而今我要改一个字,把‘不’字改为‘并’字,‘鸳鸯绣罢任君看,并将金针度与人’我们不仅要把绣好的鸳鸯任你们观看,而且还要把绣鸳鸯的方法(金针)告诉你们。”这位老师常把自己发表的文章给学生看,同时还把自己怎样积累资料、如何研究学问,怎么样写成文章的方法,耐心细致地告诉学生。这使我们受到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8.
清代学者徐光启曾说:“昔人云:‘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吾)因反其语曰:‘金针度去从君用,未把鸳鸯绣与人。'”背过了太多的统一答案,做过了太多的练习,我们不妨反思一下,到底拿什么来复习迎考?是人家绣好的现成鸳鸯呢,还是可以绣出千姿百态鸳鸯的“金针”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9.
曹峰 《现代语文》2004,(6):38-39
人们常用"金针"比喻秘法和诀窍.古代文学家元好问曾在<诗论>绝句中说过:"莫把金针度于人".走出作文教学低效困境的"金针"何在?如何有效摆脱当前作文教学的尴尬境地?现结合自己十多年基层教学的实践和观察思考,试作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肖阳 《现代语文》2009,(4):19-19
金代大诗人元好问诗曰:“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论诗》)魏本亚教授的新著《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以下简称《方法论》),不光厘清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走向,更把语文教育研究的“金针”度与每一位有心的读者。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表意实践活动,文学表述的意义问题在文学理论中的讨论是一贯的。论文尝试用叙事理论的多种观念来阐明在哲学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学表述的意义,即作为文化形态诸种样式之一的叙事活动,文学表述服务于人(类)的自我认识、自我解释、自我塑造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进程。  相似文献   

12.
郭蓉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2):137-139
用典为修辞方式之一种,指的是借用典故来表情达意。典故作为引用语料的特殊性在于:当它被引入创作的现实语境的同时,它为源出语境的赋矛的意义内核也一并引入,由此形成的古今语境相遇的信息语码,超出信息传递的功能,用典的意义解读同时也便是典故阐释的信息解码过程。  相似文献   

13.
惠帅 《天中学刊》2014,(5):48-51
对"一件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向来有诸种回答,如作者意图、读者理解、文本自身等,而这些回答显然都有一定的问题。通过分析理解以及对作品的存在及其意义时间性的探析,我们看到了这个文学作品意义的问题本身所具有的不合理性,进而从文学作品意义"到时"角度看到了以上诸种回答的问题所在,进一步揭示了作品意义的时间性。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相似的故事和人物,其审美意义差异极大,这就是文化限定的结果,已方许多文学现象所证实。文化限定一方面养育了文学创作,同时又限定了作家探索的脚步;一方面作为文学创作的参照系和依傍.另一方面又成为创造力的束缚。这个无法克服的矛盾,导致文学创作与文化限定不可避免的二律背反的悖论。  相似文献   

15.
文学文本的意义在"本我"的基础上因读者而异。文本的意义有"语码意义""语用意义"和"阐发意义"三个层次,文学阅读也有相应的三层境界。文学文本的传播目标不够精确,其语境也更为开放,这为设计文本召唤机制、激发定向阅读提供了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操持印象鉴赏式学批评,在新坛上取得了不可争辩的批评实绩。他坚持认为批评是批评家主体精神的发现和外化,同时也是创作的一种。他的印象鉴赏式批评在单一殖民化批评的今天,对于我们挖掘民族传统批评观念和批评方法的价值,重建自己的批评话语体系,建立多元批评格局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迪。  相似文献   

17.
“对话”是谈及柏拉图文论时永远避不开的一个重要话题,柏拉图把它提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灵活地运用于学术讨论。柏拉图文艺对话的成因与柏拉图本人在“对话”中缺席的原因是多重的,既有浅层,又有深层,并且这种形式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本含义扣作品意味是文学意义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文学意义的接受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理解和解释、阐释与批评。理解和解释是对文本含义的揭示,阐释与批评是对作品意味的诠释。文学意义以文本含义为中心,文本含义以一种逻辑统一性或整体性制约着文学意义的显现。作品意味不可能是文化的漫无边际的驰骋,也不能是语言符号无始无终的能指游戏,文本含义使这一切都包括在一定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在文艺人类学对文艺人类和人类文艺的总体性讨论中,文艺与意识形态合谋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文艺意义与道德意义的混存性在场,这是道德文艺论产生的事实根据。道德文艺论从古及今有其稳定性的语指和完形化的知识谱系,但是它在命题语指中也存在着严重的语误,这同样是导致道德主义文艺学与反道德主义文艺学语用紧张的根源。人类要想在合谋中实现双赢的局面,就必须既确保语指有效性亦规避语误的歧义蔓延。  相似文献   

20.
"文学阐释学"并不是一种成熟的理论或方法,迄今为止它一直处于探索和建构过程之中。无论是从性质的角度还是从功能的角度看,文学阐释学都既不属于以"审美"为核心的那种文学研究范式,也不同于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社会学。文学阐释学充分尊重研究对象的文学性和审美性,以文本分析为出发点,但并不停留于此,而是进而追问文学性、审美性背后发挥决定作用的意义生成模式。文学阐释学把文学的"虚拟空间"、"意义世界"、"关系网络"均视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层次的意义建构将方法论和本体论融为一体,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