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规律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及人口的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各国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也不尽相同。通过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化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情况的比较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段规律以及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道路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分析了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大主要障碍,揭示了在现阶段加快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战略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建立转移制度的视角出发,探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出了应建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考核培训制度、转移组织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具体措施来实现真正转移,从制度保证上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的问题,减少转移过程中的行为偏差和“盲流”现象,避免农业劳动力的逆向转移或虚假转移。  相似文献   

4.
本探讨了中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讨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且针对现阶段实现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提出了几点政策性和实施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5.
6.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构成有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之分,两者的产生机理差异导致了针对两者不同的转移战略选择。相对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进行内部消化,绝对剩余劳动力的外部转移重点在城乡“中间带”。  相似文献   

7.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一种历史现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与一个国家工业化开始的早晚和进程的快慢、土地集中的程度、农业的内部结构、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率的高低、人口的增速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因素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工业化的互动着手,提出科技进步条件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是三个层次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90年代,形成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主要有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均资源占有不足、二元经济及其相应的制度安排、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八个方面的原因。河南省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社会经济法规、政策应注意农村计划生育、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教育等四个重点  相似文献   

9.
步入21世纪,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到了中国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这不仅是因为"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基本的难题.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尤其中国在新千年面临经济增长,就业及入世等多重挑战下,"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开的一个"结".因为中国经济的增长需要国内9亿农民居民消费需求的支撑,中国就业最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解决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而入世后最直接的冲击对象又是中国基础薄弱的农业以及收入低下的农民.  相似文献   

10.
对于解决“三农”问题,除了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众多学者已经论及的举措之外,还必须通过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来实现。而要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世界级难题。其成败在农民素质。希望在农村孩子,关键在农村教育。本文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教育现状和农村教育改革必要性的论述,提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保障机制,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促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人力资源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目前的转移状况尚不满足农村实际的需要,为了加快转移的速度,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其吸纳就业的能力;(2)通过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加强区域间劳务协作、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增加劳务输出等措施,引导民工潮向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研究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问题 ,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寻找原因。从宏观角度看 ,劳动力流动是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排斥力”和城镇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是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动力。而政策起了闸门作用。从微观层次看 ,每次流动行为的产生 ,关键取决于该主体对流动收益和成本的权衡。  相似文献   

13.
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从总体上看,只能通过适当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就地安置,逐步转移,因地制宜,广开门路。"在当前和一段时期内,则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进行综合开发,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创造必要条件。农业劳动力超前转移和盲目流动,必将带来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中期以来的“民工潮”实质上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进入9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了新一轮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进而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和思路,尤其提出了以大中城市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载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中期以来的“民工潮”实质上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进入9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了新一轮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进而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和思路,尤其是提出了以大中城市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载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从总体上看,只能通过适当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就地安置,逐步转移,因地制宜,广开门路。”在当前和一段时期内,则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进行综合开发,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创造必要条件。农业劳动力超前转移和盲目流动,必将带来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研究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问题,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寻找原因.从宏观角度看,劳动力流动是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排斥力"和城镇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是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动力.而政策起了闸门作用.从微观层次看,每次流动行为的产生,关键取决于该主体对流动收益和成本的权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如何在巨大的人口和就业压力下继续工业化进程,并通过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关系;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展就业空间;加快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发展;加快制度创新,打破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19.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会对我国农民收入的提高带来直接影响。因此,通过采取各项有效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来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就成了我们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马建富自80年代起,我国农业劳动力开始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历史性进程,进入9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行了跨产业、跨空间的流动。面对这一新的社会经济现象,教育尤其职业教育如何为之服务呢?本文试图从当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