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江先生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在本刊今年第9期刊发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的人说徐先生伤害了整个语文界,有的人说徐先生指出了中学语文的痛处;有的人读后义愤填膺,有的人则不忍释卷。这是好事。我们从这些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反应中,看到了老师们的教育理想,看到了语文教学未来的希望。批评家最好的批评就是他的文本。徐先生的文章白纸黑字俱在,批评者的观点如今也一并呈现,是耶非耶,都交与读者自己评判。不管怎样,批判是为了建设,我们关于“无效教学”一文的讨论,就是为了寻找一条“有效教学”的路。徐先生的文章虽冠以“批判”之名,其实他着墨最多的是关于“有效教学”的具体建议。我们期待您的参与,一起走出路来。  相似文献   

2.
对于我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蓝瑞平先生以《全盘否定失之偏颇》为题对我的批判进行了再批判,并将我“上纲上线”定性为语文的“罪人”。其实, 蓝先生根本就没有明白我的文章之所指。我批的是“中学语文‘无效教学’”,而不是“无效的中学语文”。蓝先生却回避这个本质论题,曲解  相似文献   

3.
说来惭愧。在我撰写《中学语文老师惹谁了?》(《中国教育报)2005.12.8),回应徐江先生对于中学语文的一系列批评时,竟尚未拜读徐先生发表在《人民教育》2005年9期的重要文章《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而我在文章中现身说法.以自己的辛苦恣睢为同行请命时.也尚未读到网上援引的徐先生“我从不通过体察甘苦来探讨学术问题”的声明。  相似文献   

4.
徐江,南开大学副教授,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讲并不陌生,他一向以犀利的语言和对中学语文全方位的批判闻名于中学语文界。尤其是《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我就是要搅乱中学语文教学》、《评语文“课标”的缺陷》等文章的发表,使徐江成为争议很大的公众人物,各种评论扑面而来,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我们也一直关注着徐江先生。早在2003年本刊就曾经发过一篇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从徐江副教授讲读〈改造我们的学习〉说开去》的长文,  相似文献   

5.
李军 《人民教育》2005,(24):28-29
徐江先生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引起了很大反响,鼓掌喝彩者有之,愤怒指责者亦有之。蓝瑞平先生的《全盘否定,失之偏颇——对〈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的批判》(以下简称蓝文,见《人民教育》今年第23期)就是反对者的代表作。同样“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笔者在细读蓝文之后,却难以有什么共鸣,反倒产生许多疑惑,现求教于蓝先生及诸位方家。一、我们没有完成任务。在蓝先生看来,“教会了学生识字、阅读、写作”,把孩子们送入了大学,就可以说是“基本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神圣任务”了。但这个任务的完成并不能证明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6.
徐江先生为展示自己的“有效教学”,同时也为批判中学语文的“无效教学”,亲自到中学授课,并作《理性我思致用——以(游褒禅山记)为例谈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一文(发表于《人民教育》2006年第7期,以下引文,若非特别注明,均出自该文),详细讲述他的授课基本内容及设计理由。徐先生在文章中指出,他到几所中学示范讲《游褒禅山记》,贯彻的是“六字”指导思想——“理性”、“我思”、“致用”。对此他是这样解释:‘理性’,是指教或学都要以一种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是一种自觉行为。‘我思’就是‘我’自己思考,即不随‘你’思,也不随‘他’思,无…  相似文献   

7.
面对批评 反思语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几个同行谈及徐江先生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多以为大学教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根节节不是很了解,你凭什么对我们指手画脚?说我们的教学“无效”,那是站在岸边骂船夫,有本事你也弄条船,咱俩比试比试,“无效”的还说不定是谁呢!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不能冷静而理性地对待批评呢?“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多听听不同意见,多吸取有益的意见是提升自己境界、促进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这道理谁都懂,平时我的这些同行们也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很关注媒体(报刊、网络)上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讨论。许多语文老…  相似文献   

8.
去年,徐江同志曾发表《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批判》的文章,随后,本人也发表了《对〈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批判〉的批判》的文章。近日,又在《人民教育》(2006年6期)上读到了徐江同志《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的文章,觉得他的文章无论是观点,还是沦证,都存在不少问题,很有必要加以批判。  相似文献   

9.
在其《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的诸多谬误受到严肃批评之后,徐江先生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思想观念、认识角度和学术态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和偏激,又抛出了他以为更加得志的《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一文(见《人民教育》2006年6期),用近乎鸣冤喊屈的语气和故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头的方式,说笔者将他“上纲上线”定性为语文的“罪人”。  相似文献   

10.
在其《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的诸多谬误受到严肃批评之后,徐江先生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思想观念、认识角度和学术态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和偏激,又抛出了他以为更加得志的《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一文(见《人民教育》2006年6期),用近乎鸣冤喊屈的语气和故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头的方式,说笔者将他“上纲上线”定性为语文的“罪人”。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以工具性为基本属性的基础学科。学生学习语文是为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表达思想的语言文字工具。而工具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决不是单靠教师的讲授灌输所能奏效的。为此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下苦功学习语文”,“引导他们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因此必须树立以“导”为指导的教学思想。要树立以“导”为指导的教学思想,首先必须明确“导”的目的。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要教会学生学。”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又说:读写教学,其目的就是使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他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了很好的比喻:  相似文献   

12.
徐江是近年来关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并对中学语文教育现状进行尖锐批判的一位大学教师,他的个性化声音受到《中国青年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等著名报刊的关注。对他的观点有赞同的,也有许多反对并批判的。为理性地认识中学语文教育实际,深入地探索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切实地推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于2006年10月21日至22日在武汉召开了别开生面的“徐江语文教学批判会”。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先生、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向农教授、…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向来是耗时低效,挨尽骂名。我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余载,越教越没激情,越教越没方向。看到报刊上一些专家学者的滔滔宏论,更是心有叹焉。但其中让我警醒、感佩的,当属徐江教授的“异端之说”。知道徐江老师的大名,始于我衷爱的《语文学习》杂志。我一直关注他在此发表的关于中学写作指导的批判文章,觉得切中肯綮,深得作文之法。心想到底是南开大学的写作教授,有高屋建瓴之势,入木三分之力。此后便愈加留意他的其他文章和关于他的报道。2005年10月8日,“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下午分四个话题进行讨论,我参加了“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4.
南开大学徐江先生在《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质量搞不上去归根结底是语文界对自己的教学缺少理性认识,换句话说,人们还不能进行理性教学。”徐语一出,中语界一片哗然,跺足痛斥者有之,冷眼相观者有之。我想,若真有拍手叫好者,恐怕也少有是咱们这些被批对象(中学语文教师)——谁愿意被指责为“不能进行理性教学”!  相似文献   

15.
说到“点拨”,似乎有两个人绕不开。一个是两干多年前的孔子,他老人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名言应该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有关“点拨”的阐述:一个是二十多年前第一个提出“点拨法”的安徽省芜湖一中的语文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蔡先生的“点拨法”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坛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体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向来是耗时低效,挨尽骂名。我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余载,越教越没激情,越教越没方向。看到报刊上一些专家学者的滔滔宏论,更是心有叹焉。但其中让我警醒、感佩的,当属徐江教授的“异端之说”。知道徐江老师的大名,始于我衷爱的《语文学习》杂志。我一直关注他在此发表的关于中学写作指导的批判文章,觉得切中肯綮,深得作文之法。心想到底是南开大学的写作教授,有高屋建瓴之势,入木三分之力。此后便愈加留意他的其他文章和关于他的报道。2005年10月8日,“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下午分四个话题进行讨论,我参加了“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7.
最近读了《中国语文》上发表的叶圣陶先生的《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接着又看到《光明日报》一九七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发表的吕叔湘先生的《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感到深受启发和鼓舞。吕叶两位先生在文章中不仅指出了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且对某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有些话是广大语文教师长期以来想说而又不敢说的。比如作文批改,两位先生都提到了“无效劳动”的问题。吕先生说:“如果学生只看一下总批和分数,就扔过一边,那你的批改也就是无效劳动。能不能定一条:凡是无效劳动一律不做,因为这是一种浪费。”还说:“因此要鼓励教师们搞革新,搞试验,允许失败,失败了再来。”这些话很能促使我们讲求实效,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本质属性(基本属性)为“工具性”、“思想性”,这个观点最初见诸人教社1980年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法》(下称“十二院校本”)。而最有代表性的有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叶苍岑先生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下称“叶本”)。在论证工具性时“叶本”先引叶圣陶关于“语文”的说明,然后说: 既然“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那么,语文科的性质就不难明确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底直接现实。”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也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一九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先后在浙江、江苏等地当过五年中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深有体会。一九二五年到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教授后,还很关心中学语文教学。叶圣陶先生说:“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他多年在语文教学方面用力,实践而外,又写了不少文篇。”(见《朱自清研究资料》1—2页)朱自清先生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论著,涉及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教材、教学方法等许多问题,而且都有精辟独到的见解,有些看来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还有着指导意义。兹举数端,谈谈自己学习后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应听、说、读、写并重。其实,仔细推敲一下就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听是说的延伸,读是说的变形,而写则是说的特殊表达方式。比如,写信是因为距离遥远不便而采用的一种“说”,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是为了给更多的人“说”。“说”就是“讲”。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轻讲重写”,《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则把培养学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