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IT产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IT人才的培养是IT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IT教育发展的机遇.IT产业和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可实现产业与教育的"双赢".IT产业与教育的结合是比其他产业与教育结合更为紧密的职业教育形式之一 ,这是从国内外IT业发展模式中得出的基本经验.可以说,IT产业发展提出了对IT人才的需求,而IT教育又反过来促进IT产业的更快发展,这是一个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云南与印度西孟加拉邦的IT产业发展正处于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来"阶段。西孟加拉邦在IT人才培养、软件研发等方面有优势,而云南省的IT产业面临着人才技术短缺,国际化程度低等问题。未来云南与西孟加拉邦IT产业合作的现实在于加强IT技术、教育、人才方面的合作,而并非IT产品的市场拓展。  相似文献   

3.
论IT产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T人才的培养是IT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IT教育发展的机遇.IT产业和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可实现产业与教育的“双赢”。IT产业与教育的结合是比其他产业与教育结合更为紧密的职业教育形式之一,这是从国内外IT业发展模式中得出的基本经验。可以说,IT产业发展提出了对IT人才的需求,而IT教育又反过来促进IT产业的更快发展。这是一个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IT技术在不断发展和普及,对一些IT软件编辑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在增加,各个高校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教育的建立和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建立等一些方面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IT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需求,需要高等院校重新规划和定位IT教学模式和培养的方式。本文针对各大高校IT技术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地整改措施,以此来促进高校IT技术教学追赶上IT行业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宽带互联网的普及、虚拟化技术成熟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云计算作为一项应用创新,已经深深影响了IT技术的发展,开启了智能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云,尤其是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教育云逐渐成为教育界和IT界的热门话题,成为通向"智慧教育"的一扇重要的门。云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虽然不少地方和机构纷纷计划建设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但基础教育云大多仍是一种概念和理念,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网络教育主要是指基于因特网技术,并以internet为实现手段的网上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教育既能实现IT技术与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而且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资源与教育市场的潜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教育事业的纵深和多层次化的发展。我国作为一个教育事业不太发达以及教育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的国家,开发和利用好网络教育无疑有着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IT不仅在技术层面直接推动和改变教育,而且以其特有的发展道路和理念给教育以启迪。本文从IT的诸多发展趋势出发,如由集中到分散和个性化,个性之间的兼容与贯通,IT步入模糊、虚拟和情感的领域以及自举等,引出对当代教育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展望IT人才的就业前景.研究高职高专IT教育的办学思路、教育改革与发展等问题,说明IT技术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的理论依据,并对高职高专IT人才培养模武改革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IT的江湖从来都不平静,互联网正在强势颠覆和重塑传统行业,实现新IT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跨界和整合。当前,IT变革引擎的"战车"已经驶入了教育行业,以云计算、SDN、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IT技术正为教育行业带来巨大的创新与发展机会。在行业互联网化全新变革浪潮中,教育信息化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与态势。华三公共事业系统部总监傅强认为,"与其他领域相比,教育信息化领域更具蓬勃生机。"国家教育机构、IT厂商、运营商、高校信息管理部门等各种力量都纷纷参与进来,不断完善着教育信息化的生态环境。"未来,教育信息化将更加充满生机,并呈现多样化态势。"  相似文献   

10.
网络教育主要是指基于因特网技术,并以internet为实现手段的网上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教育既能实现IT技术与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而且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资源与教育市场的潜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教育事业的纵深和多层次化的发展.我国作为一个教育事业不太发达以及教育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的国家,开发和利用好网络教育无疑有着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治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而计算机专业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计算机人才的摇篮。不断探索技能型职业教育IT专业教学改革,不仅是推进计算机职业教育改芋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技能型IT人才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IDC近日发布的《中国教育行业通信解决方案2005-2009年预测与分析》报告显示:在未来5年中,教育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将一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IDC预测,教育行业IT支出增长速度将高于整体中国IT市场14.3%的增长水平,保持在15.0%左右。2004~2009年复合年平均增长率(CAGR)与此持平,到2009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44.093亿美元。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目前教育界和IT界的热点话题,而“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进展也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教育行业IT及网络通信投资能够保持较高…  相似文献   

13.
网络教育主要是指基于因特网技术,并以internet为实现手段的网上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教育既能实现IT技术与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而且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资源与教育市场的潜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教育事业的纵深和多层次化的发展。我国作为一个教育事业不太发达以及教育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的国家,开发和利用好网络无疑有着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世纪里,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通信、网络、自动化、电子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是当前人类社会中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面最广的先导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IT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不仅需要从事信息科学、信息研发的人才,而且大量需要把研发成果转变为现实产品的信息技术应用性人才。这是我国IT类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新要求和新课题。当前,我国IT类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  相似文献   

15.
据日本报纸报道,为支持发展中国家IT教育的发展,日本文部科学省近日决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设立“IT教育信托基金”。2001年度,日本计划为“IT教育信托基金”出资1.7亿日元。该基金主要用于每年支持亚太地区的300名教师利用IT进行教育方法等专业知识的研修。日本计划连续出资10年,用于支持该地区的人才培训和经济发展。研修基地将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中央办事处所在地的泰国曼谷,接受泰国、越南、  相似文献   

16.
所谓高校IT服务部门,指专门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发展提供IT相关技术支持与服务的部门,比如:网络中心、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IT服务部门的管理者大多学历较高,其IT知识经验和技能也较强,因此,高校IT服务部门的员工流动性很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IT部门的日常运行和知识传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教育机构因应国家教育政策对IT教师开展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但并没有实质性突破,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培训结构的变革.本文依据现代培训思想、专业发展理论和学习理论,设计了由知识讲座、技术实践、教法研计和在线资源支持构成的一个新型IT教师培训结构,通过"携手助学"项目的实践证明能有效提升IT教师培训的质量和促进IT教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IT产业与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T产业与职业教育一体化,既是IT产业本身发展的需要,也为IT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又一个机遇.IT产业和职业教育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可实现产业与职业教育"双赢".IT产业与职业教育一体化,是比其他产业教育结合更为紧密的职业教育形式.这是从国内外IT产业发展模式中得出的基本经验.可以说,IT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提出了对IT人才教育的迫切需求,而IT职业教育又反过来促进IT产业的更快发展,这是一个具有一体化特性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应用性人才培养中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泓  李茜 《职业技术教育》2004,25(19):59-61
结合北京联合大学发展应用性教育和联大信息学院培养信息技术(IT)应用性人才的改革与实践,分析面向职业岗位的IT应用性人才培养中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国际IT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准则,提出将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纳入正式专业教学范畴,建立与国际接轨并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IT业的快速发展,各国对IT人才的需求猛增。如何解决我国IT教育普遍存在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复合型应用性IT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高校必须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需要,加快学科和专业的调整,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紧紧跟踪IT技术的发展趋势,大力加强与IT企业的联系和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培养IT人才的模式和途径,努力培养适应IT产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性信息化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