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好的班集体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重要的心灵家园。著名教育家李吉林指出,情境是人性化的教育环境,是特别适应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全身心活动其中的教育环境。班集体生活所呈现的一个又一个情境是促进儿童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是儿童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在情境教育理念指导下,逐步探索出具有鲜明情境教育特色的班集体建设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环境”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环境教育在其教育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是环境的主体,环境是儿童能够自主活动的场所,是儿童生活的实验室.“自由”和“创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儿童创造性培养必须与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相一致.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儿童的创造性、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奠基的关键时期。30年来,我不懈地追求儿童发展的规律,初步构建了以儿童为主体的、自成体系的情境教育理论框架。情感,让我迈出情境教育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育主张,构建了情感与认知结合获得教学高效能的课程范式。在回顾整理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中,我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构建了情境教育的基础模式和基础原理,并对情境课程进行了网络构建。回顾情境教育理论构架的历程,我的爱与儿童的情的交融,构成了情境教育理论构架的内核。情是教育的魂,是情境教育的命脉。  相似文献   

4.
如何推动流动儿童在处境不利环境中的社会融入,是流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支持为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教育政策的积极演变为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积极教育支持与积极心理资本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提供了良好保障。构建积极教育环境、推动积极家校合作、促进儿童身份积极认同有助于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5.
从学习科学视角分析中国情境教育学派李吉林情境课程,可以看到该课程体系的基本特点是:课程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课程实施建基于优化的学习情境,课程目标以发展儿童理解力为核心价值追求,重视儿童道德性、社会性和智力性的整合发展,善用非正式环境作为拓展的心智源泉以促进儿童的卓越。在教学策略层面,李吉林情境课程将学术性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活动的操作性、审美教育的愉悦性融为一体,强调创设优化的学习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促发与给养儿童的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6.
谈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课堂教学中 ,情境教育通过艺术的直观与教师的语言描绘 ,连同教师的情感 ,创设一种美、智、趣的教学情境 ,并与亲、助、和的人际情境交融在一起 ,使儿童感到亲切、轻松、愉快 ,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以至达到全身心地沉浸其中的境界。情境教育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 ,通过环境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 ,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有效地提高了基础教育的质量 ,促进了儿童个性的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7.
情境教学从1978年开始,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研究,终于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及操作体系。“九五”期间,我们又在“情境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承担了教育部重点课题-“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实验研究”。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以儿童的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活动与环境有机统一的哲学原理,借鉴心理学中暗示、移情、角色效应以及心理场等理论,构建情境教育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8.
陆平 《教育文化论坛》2012,4(5):120-124
儿童教育家李吉林与南通教育文化密切关联:她在教学中注重撷取南通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开发"野外情境课程",成为情境教育的重要因子之一;李吉林及其情境教育学派的创建离不开南通教育文化的滋养,同时也丰富了当代南通教育文化的内涵。厘析其间的关联性对于我国本土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构建、促进本土教育家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晓玲 《科幻画报》2022,(7):145-146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中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文学体裁,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选文之一。情境教育顺应儿童天性,突出“真、美、情、思”四大元素,以“儿童——知识——社会”三个维度作为内核,因而将情境教育应用到童话教学中,能更好地发挥童话特有的价值,促进儿童素质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儿童的环境教育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文章认为运用直观而形象的情境游戏进行环境教育,孩子更感兴趣、更容易理解接受。具体做法:利用制作情境游戏中的玩具、道具进行环境教育;结合环境教育具体内容,设计和创编情境游戏;将情境游戏地点搬进大自然。  相似文献   

11.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事关提高我国公民整体素质的重要问题.支持和关注处境不利的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是促进教育公平,维护教育声誉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我国流动儿童的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困境,为此,我们在完善各种策略、制度的同时,更应该从立法角度入手,通过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构筑和完善教育权益保障机制、加强普法宣传以及加强执法力度等项措施,确保流动儿童的教育权益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2.
自然教育涵括儿童身体的自然和心灵的自然两个向度,指向儿童的认知加工对象及其发展规律。以体验为基本手段开展自然教育是增进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深化儿童经验发展的基本手段,教师应为儿童创设生活、生态和运动三种不同的体验情境,通过儿童体验、儿童探究以及创设可迭代的环境来促进其经验、情感和思维等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创造力就是创新的能力。创造力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教育作为儿童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诸多研究表明:幼儿的创造力主要是通过绘画、音乐、舞蹈、手工制作和游戏等活动表现出来,并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发展。因此,在幼儿园深入开展美术教育,必能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更关注情境的呈现,问题的开放,材料的适度,内容的选择,倡导让儿童在生动、趣味的情境中进行充分的表达、表现与创造。本文阐述了将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理论注入幼儿园常态的美术教育中,并探索出情境美术的有效路径和方法,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保持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华章》2006,(12)
情境教育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在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构建的。“情境教育”之“情境”是“有情之境”,是“活动之境”,是一个有情有趣的网络式的师生互动的广阔空间,它是将教育、教学内容镶嵌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背景中。这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这种根据教育目标优化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与儿童对知识、对审美、对情感的需求是相吻合的。进入这样的情境,儿童的情感、心理必然会发生共鸣而契合,促使儿童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全面发展。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  相似文献   

15.
智障教育以培养儿童自立并最终融入社会为目标,而儿童同伴关系对于促进儿童的社会化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智障儿童同伴关系的培养,是智障儿童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受个体特征、家庭教养、社会环境等影响,智障儿童的同伴关系现状并不理想,不能很好发挥儿童同伴关系的功能。家长、学校应互相配合,从优化交往环境、增强儿童自信、提高交往技巧三个方面入手,培养智障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16.
数学情境教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和创造,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提升;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存在着性别差异,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情境教育进行平衡和优化。  相似文献   

17.
数学情境教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和创造,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提升;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存在着性别差异,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情境教育进行平衡和优化。  相似文献   

18.
自信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不足往往产生自卑,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不利于儿童自信心的培养。儿童的自信心更多是依赖具体的情境而获得,所以创设激励和体验成功的情境,消除儿童的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对儿童的发展很重要.教育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吴梅 《成才之路》2013,(26):79-79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环境是作用于儿童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有益于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还能有效调动儿童的情感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孤立的,学习的主体——学生,有自身的生活经历;学习的载体——教材,其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化背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又时时充满着师生、生生互相交流的对话情境,学生的学习过程一直处于这些特定的综合情境中。创设、利用、融合这些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一、以生为本,创设符合儿童特点的学习情境  相似文献   

20.
发展适宜性教育是指能够满足0~8岁婴幼儿发展需要的教育,既要兼顾儿童的年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又要帮助儿童尽量努力挑战其可能达到的下一个发展目标,还要考虑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教师要创设适宜儿童发展的学习环境,设计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实施促进儿童发展的教学,及时观测儿童的发展状况,与儿童家庭建立良好的双向沟通关系,促进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