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建军教授析出的逻辑悖论“三要素”,即“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严密无误的逻辑推导”和“可以建立矛盾等价式”,为澄清逻辑悖论的本质认识及其基本结构奠定了基础。“三要素”内在地包含了分析逻辑悖论的基本方法,解决逻辑悖论的基本路向,以及解决逻辑悖论的一般评准,为充分发挥逻辑悖论研究的方法论功能与认识论价值奠定了基础。“三要素”在逻辑悖论研究的历程中具有历史性界标意义。  相似文献   

2.
90年代重写学史的理念“纯学”与“现代性”,与以前学史的政治性相比有自己片面的真理性。然而它却跟以往的学史一样,同样也存在着失范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反思,在不同的学史的竞争对话中,最终达到真正的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主义因过度强调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而导致话语领域与社会领域的极端对立。这是其在历史与文学等社会文化领域过早夭折的原因之一,但作为方法论并不乏可取之处,当前以其来审视、观照文学史书写已被众多研究者接纳,能否作为方法论应用于文学史教学,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4.
从"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入手,马克思揭开了剩余价值的秘密,消解了资本生成悖论,实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的质变性创新。"资本生成悖论"消解中体现的澄清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揭示对立统一的辩证矛盾、创新"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等方法,具有普适的解悖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近代科学的成功深刻地影响了哲学的存在形态,哲学思维方式也打上了科学的印记.自由这一哲学问题随之被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正是其主要表现之一.有关自由的这一命题,尽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价值,但却长期被人们视为圭臬,往往忽视了它实际存在的悖论其一,如果认识了规律并运用自如就是自由,掌握了作恶规律而成功逃避惩罚也将进入神圣的自由之列;其二,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愈自由实则愈依赖各种精巧的物质系统.  相似文献   

6.
20世纪西方悖论研究是继古希腊和中世纪之后出现的第三次悖论研究的高潮时期 ,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 90 1年罗素悖论发现至 3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 ,主要以集合论悖论研究为重点 ;4 0年代初至 70年代中叶为第二阶段 ,逐渐转移到以语义悖论研究为重点 ;70年代中叶至 2 0世纪末为第三阶段 ,回归到自然语言 ,在语形、语义、语用的统一中研究悖论问题。现代逻辑在悖论研究中得到了具体应用 ,悖论问题研究促进了现代逻辑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作为言语行动的断言视角下,摩尔悖论是断言悖论.通过对有关断言的预设进行批判,断言的知道规范、真规范以及辩护规范相继被提出,它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处理摩尔悖论,但都有各自的缺陷.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断言规范,即真信念规范,它不仅能消解摩尔悖论而且还能为其他知识论疑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根据蒯因论题"认识论成为心理学的一章",有些哲学家例如普特南等认为,自然化认识论拒斥了认识论的规范性问题,因而是纯粹描述性的。通过对蒯因文本严谨的解析,我们发现,自然化认识论并未抛弃规范性;相反,蒯因还有过建构理论的理想和实践,依然在探讨真理问题,还尝试建立科学预测的若干规范,等等。总之,自然化认识论仍然是规范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儿童视角研究日趋丰富,儿童视角被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反省和自觉认识相继出现。基于方法自觉意识的管窥,呈现出儿童视角的角色定位不准、研究起点模糊不清、研究价值取向不明等基本问题。故需从哲学层面回应“作为方法的儿童视角”的应然逻辑:本体论层面主张回归儿童的生命样态;认识论层面超越现有研究的窠臼;价值观层面关照儿童视角研究。以期使扩大认识的维度,进一步促进实践的规范,为儿童主体性地位的崛起奠定基础,丰富儿童研究的知识图景,激发实践中的行动智慧。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代以来的文坛,王小波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存在。作为学者型作家,王小波体现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见的智慧游戏和思辨理性。他的小说、杂文,充满着对科学、智慧和理性的热爱,这使他能够凭良好的逻辑学修养,切入历史和现实。作为出身“阶级异己分子”家庭并有“知青经历”的作家,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压抑,使王小波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沉重的生命体验,这促使他寻找一种超越苦难人生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研究在新时期的转型,肇始于新方法的诞生;转型之成败又与新方法之前景休戚与共。基于此认识,本文追述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历史,概括出历史学、文章学、社会学的三种传统方法;继而在中西文论逆向行进与错位式交流的文化背景下,揭橥方法论在其历史进程中的革故鼎新,展示中国文学史新方法诞生的历史必然与诱人前景。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及其有关思想,不是逻辑的产物,而是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它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因此,应从事实与逻辑、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来对其加以分析,并非纯粹逻辑论证。具体的悖论皆有其存在的范围。悖论是对于某个理论来说的,是其自身而并非外加的。理论发展的某个阶段存在悖论,而在进一步发展中悖论又被消除的例子屡见不鲜。正在发展完善之中的素质教育理论并不存在语义悖论、逻辑悖论之类。素质教育是否反映了教育思想的改革与进步,最有力的论证还是实践。  相似文献   

13.
从班固《汉书》到当今所见罗根泽、萧涤非、杨生枝、王辉斌等人的乐府诗著作,基本形成了对"乐府诗史"的建构。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乐府诗依存的制度、仪式及其作为歌辞的功能脱落,诗类边界被无限扩大,依据的文本不够可靠,套用进化论的叙述模式、前人观念的反复叠加等。这些问题在当下的文学史书写中同样存在,几乎成为文学研究的悖论,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何泽棠 《文教资料》2009,(7):229-231
<中国文学史>教材与教学大纲一般不涉及诗歌格律,学生不了解诗歌格律,就难以真正阅读理解古典诗词,也不能完全理解文学史中诗歌声律的发展过程.在永明体与谢(月兆)、何逊与阴铿、宫体诗派、初唐诗歌、杜甫的律诗等部分的教学中,逐步加入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的平仄格律与律诗的对仗知识,在不增加课时、不改变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既能让学生快速掌握诗歌格律,又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声律从探索到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思维一旦出现自我否定就必然出现悖论,通常人们从肯定或否定一悖论,到否定或肯定它的推理都是合乎逻辑的,黄展骥先生提出的说谎者悖论(黄称为“‘强化谎者’悖论”)的推理犯了“复合命题”谬误的观点,是颇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开办了一个关于《重写文学史方法论探索》的笔谈栏目,显示了学报同仁锐意革新的精神,很巧的是我刚刚参加了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举办的《中国文学史学科百年研讨会》,大会上也有许多学者对这一主题发表了高见,可知,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史、写作史进入百年的时间窗口,对此进行反思,是当下学术界的一件大的事情。大会邀请我做了发言,我大概讲了这样的三点意思:其一,  相似文献   

17.
“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内涵以及建构,是一个值得反思和批判问题。因为无论是在生命内涵,理解生命的方式,还是在以之为核心的教育学体系上,都存在诸多疑问。根本上讲,“生命实践”教育学对待生命、实践的态度远离了二者的真义,从而使“生命实践教育学”成为“技术教育学”。  相似文献   

18.
徐子昂 《文教资料》2006,(33):61-62
哈姆莱特的复仇具有价值理性取向。由于价值理性全然否定了工具理性的合理性,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演变为神圣与凡俗之间的激烈对立,最终使复仇陷于悖论之中:始于向善,止于杀戮。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主义转向之后,科学哲学面临着采用工具主义合理性还是接受历史主义而放弃对合理性追求的两难局面,造成了所谓的科学合理性危机。但是,这种两选一的对立局面建立在错误的理论预设之上。超越这种对立局面首先要求不再将科学合理性建立在某些普遍适用的规则之上,其次要求扩展对科学实践中的认识论规范的理解。以实践为中心的科学哲学为我们提供了更广泛地理解认知规范的可能性,从而建立一种与历史主义相容的科学合理性观。  相似文献   

20.
悖论通常是指条件与结论相互违背的命题和推论。由于近 2 0年来国产电影广泛地使用外语对白 ,从而导致了创作的真实与接受的真实的背离与矛盾 ,亦即关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悖论。这个悖论产生的根本原因 ,就是当前一些导演们只注重创作的真实 ,而忽视接受的真实的结果。本文就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