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的恶化严重制约了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恢复,因此人地关系研究是恢复和平衡这一区域生态系统极为有意义的一项工作.本文在总结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的研究概括为:人地系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研究、人地系统的空间结构与地域差异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为农牧交错带的后续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在现代地理学兴起之前,并不存在农牧交错带的概念,但农牧交错带却确切地存在着,那时的农牧交错带没有凭借地理学、气候学观测而标识出的指标界限——年降水量400mm等值线所经行地带,但是人类在长时间的生产活动中却能清楚地感觉到什么地方适应哪种生产方式,并与环境对应形成农牧生产方式的空间分布。于是我们追寻着人类生产方式的印记,开启对农牧交错带环境变迁的研究。如同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存在根源一样,农牧交错带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距今4000多年前,  相似文献   

3.
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市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突破口和重要内容。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在于协调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本质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有当有利于生态效益提高的产品生产其能够提供足够高的经济效益时 ,生产者才会进行生产 ,从而能同时改善环境。否则就会排斥这种生产 ,恶化生态环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使我市在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换过程中 ,首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以造就发展生态农业的主体基础。同时要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加强宣传教育 ,完善补偿机制 ,为我市生态农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整体环境 ,实现我市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考试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错综复杂。才华至上理念、公平竞争精神和社会综合价值是考试系统的核心精神;利益与效率是经济系统的永恒追求。考试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考试规律与经济规律、公平为重与利益为先、考试效益与经济效益等方面。考试系统与经济系统在终极目标、系统根源、公平竞争和效率追求上是统一的。经济系统为考试系统的发展提供参照和保证,考试系统为经济系统的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只有将二者有机统整、融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它们为人类和社会发展谋福祉的崇高目的。  相似文献   

5.
生态交错带及其边缘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lements(1905)在20世纪初把生态交错带(ecotone)的概念引进生态学,几经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其特征由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时间、空间及强度所决定”的定义。生态交错带一般具有一组确定的空间与时间特征,其相互作用多数处于两个景观成分的边际之间。有关生态交错带的研究已成为人们进行早期生态预警以及生态管理理论探讨和实践的核心问题”。本文综述了生态交错带及其边缘效应的研究进展,着重从生态交错带的含义、特性和功能,生态交错带中边缘效应的概念、类型、作用机理,生态交错带中边缘效应的利用和管理等几个方面做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生物生产领域广度的扩展,资源开发功能深度的挖掘和经济价值高度的升华三个方面系统归纳了我国现今生态农业模式的多种类型。举例分析了不同模式所依据的生态学原理,并着眼于建立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论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生态美学是后现代性对消除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异化的要求的时代呼唤,是人类对消除现代性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异化要求的必然结果,是后现代精神的有机主义的重要体现。有机主义对我们建设和发展生态美学,消除现代性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现象,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人的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全人类全面长足地健康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发展观造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背反,导致人类社会发展的家园悖论、生存悖论和文明发展悖论,照此下去,人类社会发展的结局将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在新发展观视野下,我们要探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的可能性,研究实现其统一的有效途径,唯此,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言意关系是语言符号系统和意义系统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言意关系一直是文人学者讨论的话题。有赞成言意统一,言尽意者;有坚信言意不统一,言不尽意者。事实上,统一是语言达意功能的基础,而矛盾是突破语言自身局限性的前提,正是由于两者既统一又矛盾,才使语言既保持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生态敏感脆弱,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制约。系统剖析生态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现代工业与生态安全保护之间存在张力,而绿色发展与生态安全保护可实现内在良性耦合。为规避资源陷阱风险并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可作为实现绿色发展与生态安全协同的关键路径。通过生态资源产业化与特色产业生态化整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高质量转换。但是,甘南州生态旅游还需从警惕旅游活动无序蔓延、重视农牧民参与和突显旅游地域特色三个方面发力,以实现持续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湘中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岗地分布广泛,这里普遍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地区甚至基岩裸露,土地荒芜,呈现红色荒漠化现象。本文以衡南县工联村为例,针对湘中紫色土丘岗区综合开发项目示范区的农业生态工程优化模式,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分别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等方面进行1990年与2001年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工联村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数均有显著提高,并已由非生态农业阶段发展进入到良性生态农业阶段,为湘中紫色土丘陵综合治理、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12.
《工业制硫酸》是上海二期课改《化学》(试用本)高一年级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理论联系实际,将前两节课的化学知识具体运用于化工生产,开展案例研究。我将本课中融入“两纲”教育的内涵提炼成三点:第一,发展经济,即利用化学原理改进硫酸工艺,提高经济效益;第二,综合效益,即节约资源,强化环保,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第三,技术创新,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三点在内涵和逻辑上呈递进关系,力求达到逐步深刻、升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持续发展,还包括社会和环境持续发展。将环境学和会计学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企业的经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来讲,我国的环境体系构建旨在建立一个全民行动的大环境会计体系,包含着宏观环境会计体系及微观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内蒙古白音锡勒国营牧场为典型,考察了草场退化与现行经营管理体制的关系,指出现行经营管理体制是导致草场退化的基本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改革现行经营管理体制的一种思路─—草场承租制。草场承租制不仅对内蒙古而且对全国的草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参考价值,它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生态系统经营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把经营对象看作或模拟为有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生态系统,从而优化系统的结构,完善系统的功能,得到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高度统一的价值增值链,进而得以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两者的关系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要采取以下措施:依法保护林地,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合理利用林木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限制性利用矿产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弘扬生态文化;开发林下资源,使之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相似文献   

17.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和解决,将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统一和和谐,实现人的价值和维护人的等严,创造出一个明、先进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西北地区农牧交互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地区是中国古代农牧业发展及其关系演进的重要舞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西北农牧之间的关系亦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西北农牧关系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层次与结构:表层是一个以农牧分界线变迁为表征的历史过程,其深层次则表现为一个农牧明交互影响,交互渗透的动态过程;具体而言,就是农耕明在思想,操作和现实三个层次上不同形式与特点的主导性推进,以及游牧章在显性层次上的被动退守和潜性层次上的回应与逆向渗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福建省德化县为实证研究,阐述了协同发展生态文明各种经济形态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统一与最优化,促进城乡协同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作用.论证了各种经济形态的协同发展是促进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20.
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是两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经济效率反映的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一种财富创造的衡量指标,更多涉及的是相对确定的,易测量的物与物的关系。经济效益反映的是投入与收益的关系,包含着财富的分配,更多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它们之间既有联系,更有区别,从企业和社会两个角度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关系的多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