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我国教育本质研究边缘化的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主客体基础上对在场的探析使人们从有限性和个别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是人类思想史上对有限性的第一次巨大的超越.然而现当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哲学家们,主张哲学应超越这种在场的有限性,体悟到隐蔽在其后的与之相关联的不在场东西的根源性,体悟到在场与不在场东西的一体性,这是对有限性的第二次超越.它使人们的注意力从抽象的王国回归到具体的生活,把理论和人生都变得富有情调和诗意.然而我们一直所进行的教育本质研究,就其实质而言仍然停留在人类思想发展的第一阶段.随着对形而上学的概念哲学的反思,以及我们的理论自觉,我们必将把教育本质研究放逐在我们教育理论研究的边缘.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宣布一切意识行为都指向某种对象,即意识在本质上是关于某事物或其他事物的意识。意向性作为空虚意向和充实意向的总称,正是缺席与在场的对象相关项。而德育的缺席与在场,实质上就是其知性范畴与直观形式的意指。要朝向德育事实本身,促进德育在缺席与在场中实现转向,必须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并从学习者生活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3.
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各项学习活动,始终处于积极、投入、愉悦的学习状态,是学生“在场学习”的内涵特质;多元化、活动性、具身性是学生“在场学习”的核心特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情,解读内容,明晰价值导向,使学习内容在场;基于体验,全身心参与,深化价值体悟,使学习活动在场;基于发展,涵养德性,引领价值践行,使学习评价在场。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切实发挥“在场学习”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4.
当代教学变革是一场从"知性教学"走向"德性教学"的价值重构,并以此为背景完成其实践转向。既有的"知性教学"以机械传递知识为特征,因其秉持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的教学价值观而终将走向异化。教学变革的方向在于重建"德性教学",高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学价值观,为此需要从人性假设和知识观出发,做好教育学的理论重建工作。当前对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以及教学手段伦理意义的关切等,可谓指向"德性教学"的核心表征。  相似文献   

5.
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作为法治专册,以学生学习活动所指的问题域作为教材的基本结构,将课题、栏目、正文等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这启示教师要基于学生的法治生活“问题”开展教学,通过思维在场、发现在场、体验在场三个维度引领学生学习。教师以“问题”为支架,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在“问题”学习中探究、感悟法律的内在价值,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行事用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最终成为内化为心、外化于行的文化与信仰。  相似文献   

6.
在场研修是指在区域研修活动中,通过卷入的方式聚焦师生在场的真实情境,力求通过创设的学习场、问题场、情境场、互动场、空间场,让每一位教师不仅是人在现场,更要给他们营造能够裹挟身心的场域,在充分的感受体验中努力提升教学力。  相似文献   

7.
姜汉荣 《福建教育》2024,(17):13-16+32
适应性是衡量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诸多发展要素密切相关。教师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主体,需要实现真正在场。教师在场的内在诉求是教师要具备教学场域的自适应能力、形成专业素养的新结构、掌握教育教学的新方法。促进教师在场的行动路向在于推动教师企业实践落地、推进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开展教师专业素养培训,提升教师在场的感知力、实践力和行动力。  相似文献   

8.
对教育,不同的人理解不同,当今教育是给学生的心灵去滴灌知性与德性。两者不可分离,且是合二为一。教育要达到滴灌知性与德性的目的,任何学科课程的教学,都要肩负一定的责任。当学科课程教学不仅仅去滴灌知性,那德育也就能够获取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9.
当下,音乐教育更加注重人的发展,然而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尚存在着学生生命缺场的现象:有教师片面地将学生的认知当作审美,将实践当作体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应是有"生命在场"的交流、内化、感悟、提升的过程。为此,教师应当唤醒、激活学生生命,并带领学生超越生命。  相似文献   

10.
课堂是师生同生共长的舞台,也是一个"场",它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在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创设充满温馨之场、智慧之场、个性之场和成长之场,以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这样,学生将会乐意"在场",积极参与,让课堂学习的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发达国家现代宿舍管理与服务不仅在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器物层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方式和方法。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就在于公寓管理与服务需要有“在场性”,通过“澄明”等方式来体现高校公寓管理与服务的宗旨本身,顶层设计在场、问题意识在场、落实执行在场是澄明的重要手段,也是契合高校公寓后勤公寓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场域。  相似文献   

12.
《教师教育研究》2021,(6):58-63
本文从数智化背景下教师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出发,以"教学在场"与"教师在场"之辨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认为教学在场是回归教学本质的应有之义。教学在场始于教师主观意识的觉醒,通过教师与作为他者的学生主体性相遇的过程,实现师生共同能动参与教育变革。教师的专业联结是实现教学在场的关键。实现教学在场的路径在于:教师在外在角色与内在自我的联结中实现自我完整;教师在与学生的联结中实现主体性相遇;教师在与所教学科的联结中构建个性化学科知识体系;教师在与教育情境的联结中拥抱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先天范畴作为人脑固有的先天认识形式,独立于经验,并且先于经验存在于主体的知性思维中。张载在认识论上将知识划分为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其中的德性之知超越感觉经验,来源于天赋,与康德的先天范畴最为相契。二者都具有先天性,都需要思维的参与,但先天范畴是为了解决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不存在价值取向;而德性之知以人的修养为旨归,以儒家伦理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对话场"是在教学过程中,伴随着教师、学生、文本三因素"对话"而产生的教学场域。"知性"和"德性"的内在整合是其本质属性。语言性对话场、思维性对话场和精神性对话场是其三大形态,六维的运行机制"对话"永富生机,同时又使"对话"源源不断。  相似文献   

15.
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施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传统的“在场教学”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在线教学”在备课、上课、练习几个环境上的不同应用,可以创生出不同的“场线整合”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各有其操作流程和适用范围,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选择不同的“场线整合”模式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6.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让学生在场,学生在场的教学,才是主体在场的教学。强化学生在场,必须做到:让学生对话在场,让学生思维在场,让学生体验在场,让学生情感在场,让学生创新在场。如此,道德与法治教学才能坚持学生立场、遵循学生认知、切合学生学情、促进学生发展;主体性彰显的教学样态,才能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样态,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7.
"在场阅读",一种基于课堂研究的阅读方式,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教学研究方式。研究的场域设定为课堂,研究的对象也即这个场域当中的一切教学活动,既有教师的"教",也有学生的"学"。"在场阅读"读什么,如何读,这便是本篇论文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习作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师需要强化一种"在场"的习作课程意识。将"在场习作"课程与"在场习作"指导相结合,以结构与存在为经纬度,以数字化教学形态为三维模式,使得学生在动态中通过不断地自我体验、自我生成和自我完善达到个性表达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的理论视角,结合体育的实践性特征,探讨体育课的生活德育价值。体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态度,体育培养的德性与日常生活的天然孕育所形成的德性是同一的德性,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完整生命表现。体育课堂是在知性洪流侵吞下适合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块宝地,依托体育情景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德育的实践阵地,使德育之花在体育生活中扎根、发芽、生长。  相似文献   

20.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在线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存在论视角对在线教育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线教育虽然为教育提供了远程在场与知识延展的手段支撑,但同时也面临学生存在空间收缩的危机。远程在场使知识得以延展的同时易出现知识内化片面且断裂的现象;界面化与符号化使知识跨地域传输的同时易导致学生学习成为一种脱节于真实经验与应用的存储。溯其原因在于远程在场存在收缩而导致的学生认知局限,身体缺席而导致的学生主体冲突,技术呈现中的情境残缺而导致的学生片面发展。因此,在线教育应重述“在场”的意义,区分现实与虚拟的课堂,明确虚拟是现实教学的辅助,以真实经验引领虚拟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