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现在到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模式的合理选择是:“扩张、巩固、提高”。具体地说,数量上将是“高速发展:着力扩大规模——中速发展:巩固发展速度——适度发展:重在提高质量”的演变格局。这一战略选择的基本理由三条:高中阶段教育与其他层次教育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为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足够数量的中高级劳动力;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与适龄人口波动相呼应。  一、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高中规模徘徊乃至衰退,与同期其他各项社会副业发展形成巨大反差  表1 高中阶段招生规模变化情况(1980-1997)…  相似文献   

2.
置身于当代社会的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是一个具有先知、良知的忧郁者,他自觉地负荷着时代的痛苦,对人类的关怀令作者上下求索。1986年,他推出新作长篇小说《断头台》,在这部小说中,他塑造了一个酷似基督教的“耶稣”形象——阿夫季,但作者笔下的“耶稣”形象失去了重要的宗教因素,“上帝”是新的“上帝”,“耶稣”是当代的“耶稣”,是人类社会善与美的追求者,是真理与正义的探险者与殉难者。  相似文献   

3.
从现在到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发展模式的合理选择是:“扩张、巩固、提高”。更具体地说,从数量上看,将是“高速发展:着力扩大规模——中速发展:巩固发展速度——适度发展:重在提高质量”的演变格局。作出这一战略选择的基本理由有三条:高中阶段教育与其他层次教育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为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足够数量的中高级劳动力;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与适龄人口波动相呼应。  相似文献   

4.
反思当代的科学精神,是当代哲学反映和表达时代精神的重要前提,是当代哲学变革的先导;反思当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其实质是拒斥和消解传统意义的哲学,以“科学”去理解和要求哲学并把它变成某种形态的“科学”。因此,澄清哲学和科学的关系问题,越来越成为当代哲学自我理解和存在意义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反思当代科学的社会价值,哲学为其提供价值判断和价值规范的导向。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的价值问题已不容忽视地摆在了人类面前,必然给当代哲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过了自发的类存在阶段,近代以来进入了个人主体阶段。不断张扬的个人主体性,异化了人的类存在,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社会危机。面对人类发展的困境,更需要人类的团结。为此,中国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了“类时代”的到来。应对人类发展的困境,迎接类时代,需要类伦理教育,唤醒类本性的伦理自觉。生态伦理和公共伦理教育是类伦理教育在现阶段的可行选择,当代道德教育的超越性,就在于唤醒当代人的类伦理自觉,这是人类社会走出困境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不断加剧,生态危机日益严峻,保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早期斯多葛学派的伦理思想——“按照自然而生活”——值得借鉴,可以成为当代生态文明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子与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教育——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确切地说,是终身的活动),广泛采用了广播、电视、电脑,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利用这些媒体将知识以最快的速度,最远的距离,最大的面积传播开去。这正是教育战线上的一支“特种部队”——广播电视高等学校工作的基本特点。在这一支“特种部队”中,广播电视大学堪称为主力军。 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自五十年代未、六十年代初创建至今三十多年来,尤其是最近的十多年来,战斗在这条战线上的广大教职员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广播电视高等教育规律的探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诞生后,社会选择作为生物进化的主体向度中介,与自然选择共同推动着属人世界的生物进化。社会选择发生的必然性,规定于自然选择的“设定”、人类的需要本性、作为人类存在方式的实践。其历史发展,迄今呈现为相继的三个阶段,即:依附型自发选择阶段、对立型自觉选择阶段、和谐型反思选择阶段。其基本形态在对象性关系的视面分别表现为:生物界固有本性与社会主体的本质力量辨证统一的“肯定方式”、社会主体与生物界的对象性关系中的“对象化”和“异化”矛盾运动的对象性活动、社会主体对象化与生物对象主体化的二重过程辩证统一的合理形态。研究作为生物进化主体向度中介的社会选择.对可持续发展的启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生物系统的最终生存依赖于自然选择所选择的社会选择,任何贬低人类在生物界主导地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社会选择的可持续发展;社会选择能使生物界有限价值的生成能力向无限扩张,“唯生态论”作为缺少主体性根据的悲观主义,对可持续发展有害;当代生态危机在最终意义上是自然选择的一种结果,坚持可持续发展、走出生态危机的阴影的唯一选择指向只能是社会选择。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当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其不仅谋求经济增长,而且注重环境、人口、文化等综合发展:不仅造福于当代.同时福及后代的鲜明特色为人们所认识时.很快就形成了全社会的共识:社会进步应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两只手.缺一不可.一手硬、一手软也不行。 一、解决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面临的问题有赖于道德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中形成的一种唯一正确的选择。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的高速起步时期.当代人类面临的某些尖锐矛盾在中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社会对科技的影响显增强,科技发展越来越表现出面向经济、面向绿色、面向公众的态势,这“三个面向”代表了当代科技对社会需求的回响,事实上已成为制约当代科技发展的社会规范,遵从“三个面向”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1.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有人类以来,自然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凡是在人迹所至之处,自然均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人的印记,这样自然就成为“历史的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和生存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资源伦理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必须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定的伦理理念与伦理规范的统摄下,以恰当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同时又能适应自然、欣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进而促进人-自然(环境)-社会系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德国古典大学修养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养观是德国古典大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过不同时代学者的阐释而具有丰富的内涵,尢以柏林大学建立前后洪堡等新人文主义学者的修养观念为核心内容。它强调人的尊严和全面、和谐发展,以及通过科学(或学术)探索达至道德修养的境界。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它进行重温和反思,仍然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比如,大学应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和精神层面修养的提升,注重发挥科学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3.
教育从生活中来,却不能到生活中去;为了人的发展,却脱离了人的发展。种种的教育悖论,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痛。本文从"生活""生命"基本概念出发,融合教育发展领域中的一些基本理论,试图探索与建构一条适合新的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在构建理想的教学模式时,首先应明确教育的主体是“人”,并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5.
《杨叔子教育雏论选》表明,杨叔子已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结构严谨、主题鲜明的教育思想体系:"育人"是其主题,文化育人是主题的基本内涵。"育人"是正题,它的反题就是"制器"。文化育人体现在,只有强调文化的整体性才能培养整体的人。文化的民族性决定了文化育人既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养分,更要突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育人"的途径在于:学习知识是基础,思考可以激活知识、活跃思维、掌握方法和原则,最终,文化源于人类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大学的"育人"必须建立在"治学"的基础上,建立在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我国教育评估中对人的评价出现了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价值偏差,脱离了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专家评判是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评判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但是专家判断中也严重存在"五唯"现象。因此教育评估要回归到教育的本意,即"育人",要以"立德树人"成效为依据,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破除唯一性、单一性的评价价值取向,并从专家主体的价值认同和评判尺度统一、评估标准"唯"与"不唯"的平衡点、客观数据与主观评判关系、道德自律与规则他律四个方面探寻教育评估专家评判价值取向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发展:从“技术兴趣”到“解放兴趣”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技术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教育的普及,但它同时也形成了对人的精神的严重压抑,使教师成为“操作工人”,使学生成为“加工原料”,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而“解放兴趣”能够最大限度地使人获得自由和解放,使师生都回归其主体地位,从而使教师的生命力量得以激发,主动创造的专业本质得以体现。从“技术兴趣”提升到“解放兴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18.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社会的互动史就是人与社会由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的历史;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必须遵循生存原则、需要原则、利益原则和发展原则;从需要和发展的维度来构建人与社会关系的模式,从而达到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自然是"人的精神食粮"的思想,是马克思针对其所处时代"人的自我异化"的生存遭际而提出的,体现着他对人的发展命运的现实关切和拳拳顾念。因此,领悟这一思想,应着眼于人的发展的精神维度,归宗于自然对"人作为人"而成其为人的化育和成全,从三个方面即把自然解放出来以恢复自然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本性、把人解放出来以恢复人与自然内在的精神性联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以绽放自然的美的特性来把握。激活这一思想,有助于智慧性地化解当下的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凸显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身体审美批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身体是目前美学研究的新领域之一。身体的适宜性是审美愉悦的基础,而身体审美愉悦性具有一定的双重性,即一方面有利于人类躯体的、精神的调节,另一方面,身体适宜性所形成的审美倾向会弱化人类自身,使人类在愉悦中走向衰竭。身体审美适宜性和愉悦感将是人类走向灭亡的一个台阶。我们对身体的审美应该具有清醒的态度,在肯定其一定的调节性的同时注重对它的批判,并由身体审美的批判发展为对一般审美或整体审美的系统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