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昨天的抗争——近代上海防疫掠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档案与史学》2003,(5):29-33
7.上海市卫生局拟订的《上海市各界联合防疫分工合作实施办法》(1946年6月)(续)十一、储备器材1.免疫器材,如疫苗、酒精、棉花、注射器、消毒器,以注射200人为目标,除疫苗已有相当准备外,余拟请行总上海分署筹拨。2.免疫注射、接运病人供应材料,及推行D.D.T.[1]喷射等所需之卡车、病车,与指挥需用之吉普车,及清洁清道之卡车、船舶等,拟由行总及行政院物资供应局拨借。总额约车40辆,船舶4艘,并请于六月十六日以前决定见复。交由卫生局统一指挥。3.医疗设备,以增加四百隔离病床,轮流供应一万病人之药品器材为最低限度,拟请行总配给或先行借…  相似文献   

3.
《档案与史学》2003,(4):14-20
1.公共租界工部局卫生处制定的预防传染病办法(1908年) 工部局卫生处谕: 照得卫生之法,全赖饮食起居,讲求洁净,所有各秽物宜扫除净尽。本局史医官,胪列以下各条,望人一体遵照,可免天花、霍乱、痢疾、喉痧、红疹、痨症、瘟疫、疟疾诸项病目。 公用各法: 1.查验房屋洁净之处,可禀报河南路一号本局医官,以便派人料理,并不取费。 2.各项秽物,有碍卫生事宜者,务随时报知本局医官。  相似文献   

4.
5.
<正>1908年,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开通,标志着上海近代公共交通的诞生。这条由英商经营的1路有轨电车,线路长6.04公里,自静安寺至外滩。彼时,马车、自行车、黄包车以及有轨电车,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共同组成了上海的公共交通。马蹄声、自行车铃声、黄包车夫的吆喝声、电车的铛铛声交相辉映,拉开了城市交通革命的序曲。  相似文献   

6.
张新 《上海档案工作》2011,(7):F0002-F0002,F0003,F0004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地方,这里也曾是党中央机关的所在地,还是我党舆论宣传和对敌斗争的重要阵地,许多革命先辈也在这里留下了活动的足迹。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已经发现的革命遗址多达400多处。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特选择上世纪60年代初期部分革命遗址的照片,与大家分享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  相似文献   

7.
最近邮购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读完后, 对上海近代的私人藏书概况有一粗略印象,亦稍见私人藏书聚散的源流,尤为感兴趣的是藏书家的掌故轶事。 经周退密和宋路霞两位作者的搜讨稽考,得上海较为著名的藏书家60名,每家以诗纪之,并撰注文,每家的事迹大体可见。总的看来,这  相似文献   

8.
上海传染病流行的最早文字记录见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在之后的200年内,有记载的大疫流就有10次。清道光元年(1821年)有霍乱传入中国波及上海的文字记录。1863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设立秽物清理股,专管环境卫生与垃圾处理工作;1873年为防止泰国及马来西亚霍乱的传入,上海港开始实施港口检疫;1875年上海县署告示境内和租界商民,禁止销售用绿矾染色的海带,违者严惩;1883年公共租界自来水厂建成供水。至此上海的卫生防疫工作初见端倪。民国成立后,为有效预防传染病,1916年3月北洋政府公布了《传染病预防条例》,规定霍乱等9种疫病为传染病,1929年…  相似文献   

9.
从“交易会”到“书展”,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作为书展的主办方,不仅把原来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合办,还将零售之市与原本仅面向业内的沪版图书订货会汇合,打造全新品牌--上海书展。在书展上,各家出版社精心策划、设计170多项活动,有不少高水准的论坛和研讨会,包括“中国出版战略论坛”“纵论发行体制改革”“当今书业与发展--复旦大学知名教授与媒介对话”“国际视野东方神韵--生活时尚类期刊研讨会”等学术性活动,读者可以从专家的各抒己见中了解中国书业的发展走向。同时也有各种各样的普及性活动,如上海大学出版社请艺术品收藏专家和拍卖师给收藏爱好者指点迷津,上海辞书、科技、上大、科教等多家出版社不约而同地为推出新书邀请名医坐堂等,讲座、授课内容五花八门,可谓扫“盲”、科普之机。  相似文献   

10.
《上海档案工作》2009,(8):F0003-F0003
上海的出版机构,可追溯到宋代年间华亭县学的刻书。上海开埠以后,在外侨创办的出版机构刺激下,上海出版印刷行业风生水起,这些出版机构有称“印书馆”的,也有“书局”和“书店”等,涌现了如商务印书馆那样资本达500万元的中国出版业巨擘。  相似文献   

11.
上海使用近代照明设施的时间为全国最早,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申城居民室内用的照明用具,是以豆油或菜籽油为主要燃料的油灯,用棉纱线或灯芯革引之点燃,其光劳暗淡如豆,经不起风的吹动;在室外用的是灯笼,内燃蜡烛,张挂在屋檐下或作夜路点引。洋人进入上海后,将火油灯随同西物一起带了进来。火油灯当时俗称煤油灯或洋油灯,同样大小的灯头,其亮度为中式豆油灯的四至五倍,加上灯头套上玻璃罩,移动时,也不会被风吹熄,因此使用范围广泛,价格也较便宜,那时一斤菜籽油钱可买二斤火油。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12.
上海成为近代金融中心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一直在说:上海要重建金融中心。那么历史上的上海金融中心到底有哪些特征呢?本文提出三个可能不怎么为大家所注意的问题:一、从两个全国金融中心到一个全国金融中心,从商务金融中心到财政金融中心。一般认为,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其实不然。早在20年代初,中国就有了全国的金融中心,但当时全国的中心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即北京和上海,北京是财政金融中心,而上海则是商务金融中心。有人形象地把北京和上海比作椭圆形的两个焦点。但是,由于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失控和金融业的独立,原先总行设在北京的银行…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2011年正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纪念。一百年前,在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纪念  相似文献   

14.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所前主任,著名中国史专家。他的一部关于上海近代史的力作《上海警察》(Policing Shanghai,1927~1937)于1995年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曾获得美国城市史学会颁发的非北美城市史最佳著作奖,本刊兹选译部分章节内容供读者先睹为快,本文标题系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5.
《档案与史学》2003,(1):2-8
典当是中国古老的金融行业,曾遍及全国各地,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典当业有其传统且独特的营业方式,从事典当业者按资金大小与业务不同,可以分为典、当、质、押四等。近代上海作为全国经济、金融中心城市,典当行业也较其他地方发达。现撷取上海市档案馆馆藏典当业同业公会档案中有关上海乃至全国典当行业历史沿革及行业发展的5篇史料,予以公布,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档案来源于S187-1-1、1-3、3-1等案卷。选编者倪红、张海。  相似文献   

16.
外滩位于英租界东端的黄浦江西岸,是近代上海港的正门.1 843年11月8日英驻沪领事巴富尔抵沪,在县城租屋落脚未及一周,就以告示的形式,划定了有关上海港的港界及洋船停泊区:港界的范围自县城起,沿黄浦江而下直到吴淞口宝山嘴之间的江面;外滩则属该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关于近代上海金融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近代上海是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远东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这两句话连在一起,表明上海在国内非常突出的金融地位,乃是它成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基础和条件。金融中心是以巨量金融业务为基础,较强的辐射作用为其基本特点。它的标志可概括为:资金的相对集中,筹资融资功能强,各类金融市场兴旺发达,交易量大,与国内外金融联系及服务紧密而广泛。20世纪30年代初,全国金融首脑机关集中上海,集聚了巨额的货币资本,是金银外汇的总汇,货币发行的枢纽,全国利率和多种金融资产行市依上海为转移,且有投资市场的功能,各类金融…  相似文献   

18.
关于近代上海城市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一位美国记者调侃上海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上海是。自1843年开埠到1949年,百年来上海城市持续高速发展,至20世纪三十年代成为全国性的综合经济中心。这种高山深壑般的历史造化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内里是什么呢?近代上海是个开放城市,它的发展是在中外竞争的环境中实现的。百年来,上海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其非凡的城市竞争力。考察近代城市竞争力与上海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近代上海经济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择其大端论之,我们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凭借地理优势形成的内外贸易竞争力五口通商初期,广州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上海藏书纪事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自清末叶鞠裳(昌炽)《藏书纪事诗》问世以来,继之者有伦哲如(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徐信符(绍(啟木))《广东藏书纪事诗》、王謇(佩诤)《续补藏书纪事诗》与吴则虞《续藏书纪事诗》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探讨中国近代画报的历史流变和发展轨迹。由于上海是画报的策源地,以上海画报为研究中心,可由此表征全国画报的整体状况。文章从中国近代第一份画报——1875年的《小孩月报》开始溯源,至1949年《华北画报》迁至北平出版,将近代画报的背景、源流和演变过程纳入视野,试找寻其在技术和刊物旨趣规约下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