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受众对信息需求加大、要求更高。人们不再满足了解过去发生什么,而是渴望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还将要发生什么。可以这么说, 现在电视观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已由“今日的消息今日报道”转向了“现在的消息现在播报”。追求新闻事件的现场同步报道,扩充单位时间内的新闻信息含量,满足观众的现场同步感受和参与,是现代电视新闻的基本特征。而直播电视的出现,使人们有可能看到、听到刚刚发生,甚至是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的加快和深化。对电视新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从封闭型的单一报道迈向开放型的多层面报道;要求从单纯的信息性报道变为思辨式的科学性报道:要求从“最近”、“昨天”的报道成为“今天”、“刚刚”的报道。无论是内容、形式、时效。都对电视新闻  相似文献   

3.
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视新闻。怎样摄制更多更好高质量的电视新闻,为电视观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电视观众把每天晚上的新闻节目,比作是丰盛的“晚餐”,面对这顿丰盛的晚餐,有时并没有给观众增加食欲惑,反而给观众一种膩味和难以说出的感觉,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目前存在的现象来说,指定性会议采访较多也是观众所不欢迎的,有的采访单位,要求上电视心切,而内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觉器官,首先是视觉,从这里输入的信息占外部世界进入大脑的信息总量的80%以上”。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视”是它的本质特点。这样一个勿庸置疑的事实,摆在电视播音员面前:每一条电视新闻都是通过电视的屏幕画面传播给电视观众的。画面是电视新闻表现手法的体现;画面是新闻事实传播的媒体;画面是沟通受众心理感受的桥梁。那么,电视新闻播音的语言表达,在做到准确、鲜明、生动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屏幕画面”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不仅要达到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作用,更要有可视性、体现"三贴近"、"走转改"的原则。对此电视新闻写作的"四化"即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和命运曲折化就应运而生。电视新闻的故事化,是电视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观众通过电视新闻获取信息和知识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受众的信息需求日益增长、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正在颠覆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的叙述模式,电视传媒的新闻节目不仅要关注电视观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还要在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更好地服务于观众,把电视新闻报道故事化,让观众在观看电视新闻时,不仅能见其人、闻其声,还能身临其境、如感其情。  相似文献   

6.
杨芳  谈戈 《新闻知识》2006,(7):63-65
在新闻类节目快速发展演化的电视行业,电视主持人已经成为一支人数急剧膨胀的特殊队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结构的逐步转型,电视观众对电视新闻类节目的信息需求更为多元,对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要求更加挑剔。与电视新闻节目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需求的高速发展相对应,作为电视节目终端环节的优秀电视新闻访谈类主持人,却日益成为电视新闻主持界的稀缺性资源。某门户网站做过关于“花瓶职业”的网络评选,电视主持人以极高的得票位居第二(这里所说的“花瓶职业”是指对外在条件要求较高的职业)。在“美女和性感”被冠之以“…  相似文献   

7.
一、深度报道是大势所趋四十多年来,亿万电视观众在荧屏上目睹了无数动人心魄的场景: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达拉斯市饮弹身亡;宇航员阿姆特朗在月球浮土上踩下第一个足印;“世界杯”足球决赛的精彩瞬间。……电视新闻的形象性与及时性往往使报纸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相形见绌。美国广播公司电视新闻节目负责人艾夫维斯对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评价可谓言简意赅:“电视新  相似文献   

8.
画面承担着电视语言表达的主干功能,是电视区别于其它媒体最显著的特征,俗话说的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何借助画面语言,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传播有效信息,是电视新闻领域一个永无止境的课题。 最近,一位电视观众这样对我说:“现在的老百姓了解天下大事首先是看电视。”听到这话,作为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自信之余,更感到一份压力。观众为何青睐电视新闻,就是因为电视画面的接近性和亲和力,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电视画面语言运用不好,是对观众不负责任。我们常见的那些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残废”镜头、漫无目的地推拉镜头、毫无信息的无用镜头,却是在给观众眼中塞视觉垃圾。 诚然,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快节奏,使电视新闻从业者来不及对它做过多的修饰;过多的修饰会影响到画面语言表达的真实性。但是,在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干净利落,毫不拖拉地运用(包括拍摄、剪辑)每一个镜头,却不能说是一个过高的要求。怎样才能使画面恰如其份的“发言”呢? 首先,要把握声画结合多  相似文献   

9.
电视观众的需求和心理对传播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当前社会,电视观众的社会心态和价值取向都有新的变化,观众对于电视信息的接受上也比以往有了更大的不同,但是电视观众的需求和心理还没办法从现在的电视新闻编辑中得到满足。基于此,从分析电视观众的需求出发,提出了以电视观众的需求为基础的关于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思路,旨在促进电视新闻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舒胜 《新闻三昧》2001,(7):34-35
所谓电视新闻节目的亲和力,简单地说就是电视新闻在传播途中给受众的印象能力,是一种吸引受众在一种亲切自然的状态下接收新闻信息、观点的能力。而把电视观众的需要放在首位,并突出电视新闻时效性强的亲和力优点,就能增强电视新闻类节目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1.
李征 《新闻前哨》2003,(7):64-64
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新闻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国内外重大信息的重要来源,观众对电视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观众不再满足于仅了解外在的、看得见的形象信息,还看中全方位和立体的深度报道,这即是受到观众普遍青睐的重要报道方式——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也同报纸新闻、广播新闻一样,现在已成为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武器。目前,电视新闻的质量不高,有的新闻内容比较贫乏,表现形式老一套。有些经济新闻甚至是半月或更早之前拍下的。因此,电视观众意见很多。电视工作者亦觉焦急,盼望迅速改变目前电视新闻的状况,开创电视新闻报道的新局面。怎样才能提高电视新闻的质量?我对此了解甚少,只能粗浅地谈些不成熟的看法。正确认识电视新闻在电视宣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我们国家的电视观众中,有些人由于受过去看戏、看电影的影响,习惯地认为电视只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电视新闻事业的关注也日渐增加,对新闻报道的质量也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电视观众的要求,促进新闻电视产业的发展,现场报道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中经常看到的一种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场报道就是事件过程的再现,那么如何做到让广大观众迅速及时、全面清晰地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就要求电视记者无论是在报道内容,报道方式还是报道结果方面都要具有一定的现场报道的技巧,这样才能突出电视新闻的科学性、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效性的特点,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报道中最能体现电视新闻特性的一种报道形式。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报道中最能体现电视新闻特性的一种报道形式。从传播学意义上来讲,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实现了信息生成、信息采集、信息传播、信息接受四个环节的完全同步,以其传播速度快、与观众零距离的现场感和记述过程的完整性等特点,在最大程度上通过声画满足观众“耳听为虚,[见为实”的心理要求,充分体现了电视传播的的独特魅力。本文围绕大型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操作过程中涉及的诸元素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做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提供研究探讨。一…  相似文献   

15.
随着广电事业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电视观众在新闻播报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首先就电视新闻中记者出镜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其次提出了出镜记者在电视新闻报道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最后对全文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之间的交流,从而更加真实地报道电视新闻,促进我国广电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和传播手段的进一步现代化,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日趋丰富多彩,其中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在电视新闻中大量采用了现场报道。电视记者开始走上屏幕,由过去的“幕后英雄”,成为今天的“荧屏明星”,从而大大丰富了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段,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但到目前为止,真正成功的现场报道还不多见,这种报道形式的优势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对现场报道的特点和规律加以总结探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对电视新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从封闭型的单一报道迈向开放型的多层面报道;要求从单纯的信息性报道变为思辩式的科学性报道;要求从“最近”、“昨天”的报道成为“今天”、“刚刚”的报道。无论是内容、形式、时效,都对电视新闻从业者提出了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工作成效诸方面高素质要求。 素质的本义,“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  相似文献   

18.
现场报道是一种具有电视特点、从电视新闻制作角度来讲现场表现手段调动的最为充分的报道形式,也是深受广大电视观众欢迎,应该大力提倡的电视新闻报道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程文 《新闻世界》2003,(12):16-17
如何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电视新闻报道,结合笔在电视新闻报道岗位上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概括起来就要做到:深化主题、突出“重要性”;寻求共鸣,立足“贴近性”;着力表现,增强“可视性”。  相似文献   

20.
刘莉 《记者摇篮》2010,(9):13-14
论起这几年各地最为“抢眼”的电视新闻节目品种,业内人土恐怕都会想到民生新闻。的确,近几年来,随着一批以反映和报道百姓日常生活为宗旨的电视新闻栏目的开办,民生新闻节日渐次在各地电视观众的视野中凸显出来。在有些城市,民生新闻节目的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同时段播出的电视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