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清文人的疏离心态及其意象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一些文人热衷于写“落花”组诗,反映出一股“疏离”心理潜流在滋长。明代唐寅等人吟咏落花,以散漫自纵的生活态度疏离士大夫主群体;明清易代之际的遗民诗人吟咏落花,以飘零自守的精神气节疏离当朝统治者;清中叶袁枚吟咏落花,以洒脱自适的生活观念疏离主流价值取向;晚清龚自珍吟咏落花,以激愤和前瞻的姿态疏离主流社会。从这种疏离主流的心态可以感受到明清知识分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精华的解悟。  相似文献   

2.
俄苏文学的接受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经历了三个阶段:蜜月期、疏离期和深化期。蜜月期的影响表现在中国文坛紧随苏联文学的步子,苏联文坛的事件大都在中国有及时的回应;中、苏作家互访频繁;全方位译介俄苏文学作品;影响了一批中国作家。疏离期的影响:别、车、杜现实主义美学的中国化接受;民间传阅和对“文革”的“地下文学”的影响。第三阶段影响的“深化”体现在:从政治价值取向转向文学自身的价值;突破主流话语的限制,力求全面系统把握;对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教学反思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践中,反思与实践的疏离所形成的“反而不思”和“思而不反”,导致教学反思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功效。幼儿教师只有从“心动”走向“行动”,坚持教学反思的实践路向,才能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4.
目前各类高校中文系古代文学课程可供选择使用的作品选教材虽较多,但由于过于注重经典性美文的编选,能体现各种流派和个人的独特创作倾向的作品过少,只重视欣赏而忽视了作为教材所应有的资料性、文献参考性价值,一定程度上存在与“文学史”教材相疏离的现象。这是不符合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规律和要求的。另外,近年来采用较为普遍的“作品选”教材所收篇目中,有不少与中学教材相重复的“熟文”,客观上导致了其容量的缩小。因此在编写作品选教材时适当精减“熟文”、增加“生文”,是解决前述疏离问题的一个有效而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态批评理论中的精神生态思想来分析《灵感女孩》中的生态思想。着重以主人公艾丽维亚的精神疾病的病症为出发点,探析导致她“精神污染”的深层次原因。即“物”的丰收,“心”的意向的迷失。人们开始了与自然的疏离,与人的疏离还有自我疏离,这些都是现代工业社会的病症。而治愈此病的良方在于寻求,自然界生态平衡和人内心世界的生态健康。  相似文献   

6.
李军 《成人教育》2009,29(10):26-28
现代科学所构筑的坚硬的精神立场对教育的“占有”和“戕害”,使得现代教育沉湎于满足社会实效性的工具性价值的显现,遗忘了显示教育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成为疏离生活的教育。对教育“遮蔽”的“澄明”,让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坚守教育的本真意涵,还原人的生活世界的真实性和精神性,重构教育和人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32名博士生的访谈,探究导生关系疏离的表征、成因与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平淡相安型”与“冲突对抗型”是导生关系疏离的两种主要表现类型。导师与博士生之间的权力地位差异是关系疏离的重要诱因,导生互动能力不足、互动行为偏差及学科文化与外部环境的制约助推了交往行为异化,进而引发失望情绪与信任危机。当这种消极心理积累到一定阈值,疏离问题最终爆发。为防范与降低导生关系疏离带来的风险,要积极创设导生对话渠道和空间,促进导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完善权利保障与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8.
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疏离和互为主体性的缺失是传统德育模式的最大弊端。“双向主体性德育模式”紧紧依托生活世界,力求在“教师一学生”的双向主体性关系中,推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重双向互动,在情感交融的同时实现德育价值的体验和认同,以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提升和飞跃。  相似文献   

9.
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衔接有利于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拓宽校企合作空间。二者并行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等院校提出的发展要求。然而,受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属性价值疏离、体制性分割、载体融合度低等问题制约,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行发展处于不和谐状态。要构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衔接机制,实行“一元双轨”管理方式,深化“互促共赢”价值导向,明确“双轮驱动”战略定位,助力高等教育更快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结合道德心理分析,从人疏离自然的历史观念出发,考察传统伦理文化内蕴人与自然同一性的精神资源.通过普遍理性主义对传统伦理文化进行价值颠覆的“现代性”道德,在彰显人的主体性及伦理价值的同时,却由于人与自然伦理价值观盲点,使现代人陷入孤独、空虚等道德心理困境.以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诉诸人的情感,借鉴生态心理学观点,使自身的理论从表层走向深层,为治疗人疏离自然的道德心理困境,提供研究思路,探寻保护自然的主体根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的核心是“启蒙”。其作为价值标准的思维模式在现代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表现为不同的行为模式。现代文学的主题也因此在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的契合或疏离过程中产生变奏。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的“做中学”教学方式获得广泛应用。其为教学注入活力的同时,也遇到“做”的设计与“学”的内容疏离、“做”的成果与“学”的目标疏离、“做”的实施与“学”的方式疏离的问题。研究认为,走出“做中学”的困境,有必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知行合一”思想内核,并对其做进一步基于学科的诠释。界定“行”的方式——学科实践,锚定“知”的内容——概念性知识,设计“知”与“行”的媒介——驱动性问题。在学科教学中实现“知行合一”的可行路径为:以行促知,在教材教学中镶嵌项目;行以融知,在活动中包裹教材知识;行知互促,在真实生活中融通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13.
在“心物二元论”哲学思想及其所蕴含的三个基本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西方教育研究传统“前提假设”得以确立并带来了教育与自然与生活与自我的疏离现象;针对上情况,现代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尝试用经验主义、本体论、解构主义等方略对教育研究传统“前提假设”进行弥补,乃至变革的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14.
布尔迪厄认为:知识分子是“统治阶级中被统治的一部分”,“文学场”在“权力场”中的这一位置决定了它具有其独特的运作逻辑。中国古代“发愤抒情”的文学传统肇端于屈原而形成于司马迁,其形成是“文学场”向“权力场”疏离的必然,这种疏离昭示了文学场“输者为赢”的运作逻辑。“楚辞”也被作为“发愤抒情”的范型而为后世接受。  相似文献   

15.
本通过赵树理与五四新学的关系研究,梳理作家对五四启蒙主题的传承,探讨赵树理选择疏离“五四”主流意识话语走向民间的可能性,以及在政治与民间的双重视野中,实现民族化、大众化的独特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内部的异质化的错误理解和不当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产生了体制性疏离、价值性疏离和区位性疏离。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顺利、有效地运行并充分实现其所应有的“共效应”,必须建立良性的共生、共轭和共振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发展的战略前提是,必须超越概念,从狭义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广义思想政治教育;超越体制限制,重建“大政工”格局;超越结构限制,从横向分工、纵向管理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网络化;超越区位限制,从区域分立走向区位互动下的区域联合。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和发展还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制度建设为战略基点,以共同的关切主题、共同的挑战与回应凝聚共同体,强化共同体意识和共同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人的社会性本质使苏轼始终执着于功利性的仕途生活,这是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对象化活动。它虽伴随着名利动力,但其正向引力可把人导入“自我实现”的审美之境;追求人的社会价值使人疏离自然,苏轼为了缓解由此导致的内心矛盾冲突,借艺术实现对现实的超越,但仍然顾盼着生活,在生活与艺术的互动之中成为了真正的“自我实现”之人。  相似文献   

18.
冯至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的历史小说,路翎、汪曾祺在建国后的小说,可以视为是“五四”文学的价值命脉在十七年小说中的一个侧影。冯至的小说写了对自身力量与自身存在价值的不自信及其因之而来的寻求力量的焦虑。陈翔鹤的小说以“疏离”“孤立”“隐忧”“苦闷”体现了五四文学在十七年的某种境遇。徐懋庸的小说从人与个体视角写重要历史人物。师陀的小说体现了以下层民众为本的情怀。路翎的小说在人的生存论、存在论的层面,突出了个体生命日常生活的意义,揭示了历史进步与个体生命的紧张关系。汪曾祺的小说延续了沈从文“人性的小庙”的香火。  相似文献   

19.
《教师博览》2021年9月号上旬版《如果在校园里遇到一只“棕熊”》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暴力就像是校园里的那只棕熊。它的出现,背后是一系列社会生态链的问题。每个参与校园暴力的孩子,背后大多有一个破碎、疏离的家庭。”这段话中的“每个参与校园暴力的孩子,背后大多有一个破碎、疏离的家庭”一句表述不当。  相似文献   

20.
目前高职旅游专业课程知识之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疏离和重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文章从“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出发,指出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课程的整合,并从价值基础、基本内容、主要形式等方面对课程整合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