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有实践的动力,又要有精神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动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理论追求,对党的前途和命运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2.
文化形态不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体现和实际内容,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其中国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一切有效驱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种文化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动力机制;其精神实质在于激发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精神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涵决定了其对精神动力的内在需要。中华民族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过改造提升,内在的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实践提供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其作用在内涵上表现为,理性宽容、务实变革、革故创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分别推动了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接纳、融会运用、丰富发展,而动力作用的发挥又以民族精神的民族自觉、价值导向、精神激励、成员凝聚、教育塑造等功能为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联动型动力机制指的是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历史与逻辑、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等逻辑互动的各种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其精神实质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及发展的契机,促进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协调发展、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缓冲机制,指的就是那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量的积累或部分质变的各种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基于历史与逻辑、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之间的逻辑互动,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缓冲机制的结构性维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延缓机制指的是那些主观上为了积极推进而客观上却延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各种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教奈主义、经验主义和宗派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延缓机制的结构要素,其实质就是个学风问题、实践片面化以及党风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机制"等三个重大的理论主题,展开了相应的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这为我们深入而全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机制无疑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创造的实际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因和重要推动力量,各种有效驱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动力机制;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动力机制经历了"社会创造结构论—社会创造主体论—社会创造功能论"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动力,即党的先进性诉求,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工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线索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的不断实现是一个同步的进程,随着马克思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逐步展开和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总体布局的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获得了全方位的现实依据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过程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总结出来的首要的最基本的经验,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主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以中国革命的需要为历史前提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是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必须坚持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文章着重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分析,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及区分两者的意义。提出经过“中国化”过程的马克思主义无疑已不再是西方语言、西方风格,而是打上了鲜明的中国烙印,将在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佛教中国化最成功的宗派——禅宗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而由盛转衰的事实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发展方式不是解释学的而是实践的;佛教中国化进程中诸宗争鸣推动佛教发展的事实启示我们,在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应形成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派别,使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活力在政治精英、学术精英和民间精英中同时激发;禅宗创立者慧能宣扬"佛性即无南北"并尊称听众为"善知识"的事实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歌颂大众、发动大众并尊重大众的首创精神;佛教普度众生的多重法门启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对人的精神关怀建立在现实的社会制度关怀和物质生活关怀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十六大以来党的领导集体进行理论创新的必然产物与智慧结晶;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突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历史性飞跃和理论升华;是新世纪当代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使其中国化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践行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为在中国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而奋斗终生。  相似文献   

17.
实事求是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内在逻辑。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思想动力。党的思想路线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寻找适合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并将积累的丰富经验提升为理论,用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独立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调查分析中国实际、提出初步的行动方案、引导和动员群众参与、总结实践经验、制定纲领策略、深化群众实践、调整政策策略、提炼创新理论等基本环节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的发展历程中提出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命题,也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提出依据,研究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态度转变及文献中停止“中国化”的提法而代之以“具体化”的原委,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