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手机的普及推动了移动学习的快速发展,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成为一种高效可行的学习模式。通过对基于手机移动的学习定义和内涵剖析,结合远程开放大学教与学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利用手机开展移动学习必须充分结合手机的通讯功能、联网功能和计算机存储功能。当前,手机移动学习在远程开放大学中的应用模式有手机通讯的学习、手机在线学习和离线学习等。  相似文献   

2.
钟伟轩 《湘南学院学报》2012,(4):98-100,112
近年来,继数字化学习之后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M-Learning),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实现在"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style"(4A)下进行自由的学习。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就是利用手机移动通讯设备来进行随时随地随意的学习,其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依据调查和访谈,在较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对利用手机移动学习方式学习英语的态度的基础上,分析了现在大学生利用手机学习英语听力的方式,以及制约大学生利用手机来学习英语听力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推进手机移动学习:中小学教师态度与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否在中小学校普及手机移动学习,这是当前国际教育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来自北京市4城区11所学校450名教师和管理者的调查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积极的技术产品教育应用意向,但反对中小学生持有手机和利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不同学段的教师对推进手机移动学习的需求差异非常显著,小学教师最为积极,初中教师最不积极。在中小学校推进手机移动学习,应引导学校管理者、教师转变理念,客观认识学生手机,逐步认同手机移动学习;应加强宣传,推进本土实践,吸引学校管理者、教师乐于尝试手机移动学习;应增强手机移动学习产品、资源、服务与教育者、学习者、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的融合;在政策推广方面,可以先从小学进行试点推广,中学生手机移动学习可以走社会化推进、产业推动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生能否进行手机移动学习?这是当前与未来国际教育组织、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移动学习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文章采用实证方法,研究城市中小学生手机移动学习的可行性与需求。研究认为,从学生角度来看,城市中小学生进行手机移动学习具备可行性,但在需求方面呈现差异性。研究建议,政府、经济、社会领域应合力推进中小学生手机移动学习。应创造教育政策支持环境,推进手机移动学习面向城市试点,面向农村普及;应改善经济与社会支持环境,加快发展手机移动学习产业与社会支持服务。  相似文献   

5.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生的学习方式,代表着学习的未来。日趋强大的手机功能和日益发展的移动通信技术为实现移动学习提供了便利,学习者可以轻松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文章针对聋生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模式,并给出了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在聋教育环境下应用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手机的M-Learning系统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日趋强大的手机功能和日益发展的移动通信技术为学习者实现移动学习提供了便利。文章研究了以大学英语课程为学习内容、手机为移动终端的学习系统,探讨了适用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学习监控的两个方法,给出了相应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7.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远程学习形式,让学习者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的做到了随时随地根据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它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本文对推动移动学习的因素、手机移动学习实现形式以及手机平台下的移动学习的发展前景等内容作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8.
手机——未来最普适的移动学习终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成为远程教育的又一种全新方式。至此,移动学习终端设备的选择也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问题。手机作为移动学习诸多终端设备中的一种,已经在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对当前手机适用于移动学习的主流技术进行总结和归纳的基础上,以家校通平台、手机上网调用社会性软件以及教育小游戏的应用为例,得出手机将在未来移动学习发展中成为最普适的移动终端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基于3G手机的大学生移动学习平台设计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芳 《考试周刊》2010,(33):218-218
大学生是手机拥有率较高的群体之一,也是利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争议较少的群体之一,因此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必将成为大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鉴于此,本文采用问卷研究方法首先对大学生移动学习的需求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3G手机的大学生移动学习平台框架,以期为后期平台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悄然成为时尚.手机因其随身、智能和小巧等特性被大学生广泛用于移动学习.适度使用手机对大学生的移动学习大有裨益.但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力双重弱小,当前校园里出现了严重的“手机沉迷”现象.手机沉迷不但影响到大学生移动学习的成效,令移动学习推动者因噎废食,影响移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手机沉迷还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等产生不良后果.所以,必须对之采取有效引导措施.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接受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深入普及,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逐渐进入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实践中大学生对移动学习的应用情况与其对移动设备的热情并不匹配,大学生对移动学习的接受和运用不足现象严重。到底哪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接受移动学习?关于移动学习的采纳与接受,已有的研究主要采用技术接受模型(TAM模型),试图探究影响一般社会群体接受移动学习的因素。TAM模型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拓展的技术整合和接受理论模型(UTAUT模型)在信息接受模型中具有更好的解释力。以UTAUT模型为基础,利用问卷调查和多元回归分析对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的研究发现,成就价值、绩效期望、使用经验、感知娱乐性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对大学生接受移动学习有显著性影响,因此应从加强校园宣传与环境建设、改进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等方面,提升大学生对移动学习的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12.
Retaining learners and facilitating their continuance are critical for the mobile learning providers and educators. Drawing on stimulus-organism-response framework and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this study examines factors that affect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learning continuance by considering the self-determination needs and learning involvement. A research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empirically tested against data collected from 309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the mobile learning users of an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in China. The result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perceived learning support, self-management of learning and peer influenc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affective learning involvement, which in turn positively affect mobile learning continuance intention. In addition, perceived learning support and peer influence also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cognitive learning involvement, which further determine mobile learning continuance intentio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目前,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已成为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自主性移动学习,有利于满足他们随时随地的学习需要,有利于帮助他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可以预测,以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的知识学习将成为未来知识学习的发展方向。因此,文章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更好地提高高校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增加感知财政成本和资源优化性两个外部变量,提出了针对大学生移动学习的扩展技术接受模型,对影响大学生接受移动学习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研究发现,资源优化性、感知财政成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接受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各式各样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应用,移动学习成为近年来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整体上,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趣味性对大学生移动学习行为意愿有直接显著的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移动学习活动和开发移动学习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移动通信设备的易用性、有用性与趣味性等潜在的影响因素,以提高大学生对移动学习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  相似文献   

16.
远程教育中采用移动学习方式是顺势而为,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将一点一滴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优化,同时将手机作为直播机,亦可解决远程学习者无法亲临现场学习难题。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运用编制的测量工具获取在校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数据,然后综合采用曼一惠特尼U检验、克鲁斯卡尔一沃利斯检验、单一样本t检验等方法,认知大学生对使用智能手机支持学习过程的观点、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解决策略,以期研究成果不仅能够有助于大学生有效开展移动学习而且还可为远程教育采用移动学习方式提供可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移动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智能设备使英语的学习更具有自主性和便捷性,尤其是口语的学习。根据目前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特点,在Android手机平台上,开发了具有专项训练和自主学习功能的英语口语学习应用平台。  相似文献   

18.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深入到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利用移动学习不仅可以进行有效交流沟通及获取资料信息,还可以让自主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结合,促进课堂学习。同时,它也会导致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浅层学习增长;学习目的不明确,浪费时间;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要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推进移动学习设备的应用与学校现有学习支持设施的集成,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认识,为移动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access, use and perception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wards mobile phones as a tool for facilitat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beyond the classroom walls. A total of 29 pre-service teachers and four college instructors from Dar es salaam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 (DUCE) as well as 12 in-service teachers and 40 students from Kibasila secondary school in Tanzania,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Data were collected by using pre-service teachers’ questionnaire, students’ questionnaire, and the instructors’, and in-service teachers’ interviews. Findings showed that all in-service teachers, college instructors and pre-service teachers had mobile phones. Also 60 % of school students owned mobile phones, or had access to mobile phones. Students, pre-service teachers and college instructors were in favour of the use of mobile phones for learning, but the majority of in-service teachers were against it. Since mobile phones are the most available technological tools in schools, this study, recommend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 for in-service teachers to help them develop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mobile phones us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