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徽州目连戏     
《黄山学院学报》2006,8(1):80-80
目连故事源自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孟兰盆经》及唐代的《目连缘起》和《大目犍连冥间救母变文》。说的是王舍城中一个虔诚信佛的家庭,傅相、刘青提夫妻生前和死后的一些经历。以及他们的儿子傅罗卜(法号目连)为救母脱离苦海,只身前往西天取经,学得佛法,深入地狱,救出母亲,全家团圆。最早的演出,大约是北宋末年在汴梁(今开封)演出的《目连救母》杂剧。民间艺人演《目连救母》和卖《尊胜目连经》、焚盂兰盆等相关连。是佛教中元节的一项内客,带有祭祖、报丰收、祭新坟、赈孤魂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敦煌目连变文与戏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探讨了目连变文与戏曲形成之关系,勾稽了目连故事的演变轨迹,研究了目连变文的宗教性、民俗性及其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为契合本土众生的根基,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离不开与本土文化元素的嫁接融合。大量本土化、当代化的诠释和发展方使慧灯永续,法水长流。其中更易于被接受的文学形式就不自觉地成为了佛教渗入社会底层的有力工具。通过对佛教经典中目连救母故事及其变文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分析佛教是如何借助文学外衣逐渐成为民间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与思维乃至语言素材构成的重要有机成分,并最终由佛堂真正走入了民间。  相似文献   

4.
敦煌变文中涉及女性的作品有17篇左右,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约20余个,不但塑造了关轮美奂的女性形象,也描摹了一系列丑女形象,独特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特定的宗教目的和宗教文化特征,同时也表现了特殊的审美及审丑心理。  相似文献   

5.
仪式剧种的诞生,最能诠释宗教与艺术之关系.源自佛教教义的目连救母杂剧,不仅衍生出全国各地的目连戏,更曾直接推动了仪式剧种的产生与发展.以闽南打城戏为例,《目连救母》不仅推动了超度仪式向戏曲形态的转化,更促成了打城戏在声腔音乐、剧目系统、表演艺术上的定型.从宗教仪式到戏曲艺术,《目连救母》成为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仪式剧种的诞生,最能诠释宗教与艺术之关系。源自佛教教义的目连救母杂剧,不仅衍生出全国各地的目连戏,更曾直接推动了仪式剧种的产生与发展。以闽南打城戏为例,《目连救母》不仅推动了超度仪式向戏曲形态的转化,更促成了打城戏在声腔音乐、剧目系统、表演艺术上的定型。从宗教仪式到戏曲艺术,《目连救母》成为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敦煌文献中,五个系统的目连变文各具特色,同中存异。在《盂兰盆经》的基础上,目连变文通过移植佛典中的相关故事或情节,借助移花接木、渲染神通威力和地狱惊怖场景的手段,大大增强了其文学性,目连的文学形象也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彭雪华 《文教资料》2008,(28):291-293
敦煌目连救母变文,尤其是<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在横向上,汇集几乎所有地狱元素,拓展了敦煌地狱观念的广度,在纵向上,对每个地狱构成元素的描摹生动形象,言前人所不言,或言前人所不尽言,发掘了敦煌地狱观念的深度,在敦煌地狱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坐标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是最早以"宝卷"命名的宝卷,可能产生于金元之间.本宝卷讲的是目连救母的故事,劝人要学目连孝顺父母,报答父母养育深恩.除结卷部分外,其结构由许多基本相似的散文加韵文组成的演唱段构成,是在祭祀祖先、追念亡灵的活动中演唱的.本宝卷的故事情节及某些细节描述继承了变文和缘起文,但在形式上与变文和缘起文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0.
安徽徽州目连戏是我国戏曲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代表之一。研究徽州目连戏生态的目的是促进对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分析徽州目连戏的发展状况,结合徽州目连戏生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保护性策略,以促进徽州目连戏在当代的生态化、健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连救母故事在中原民间传播过程中发生了种种变异。从剧中主要人物刘氏和目连僧性格行为的突出变化,我们可以窥视中原民间戏剧在社会变迁进程中逐渐世俗化、娱乐化和农民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在日本发现的《佛说目连救母经》实是《慈悲目连宝忏》中卷的部分内容。由《慈悲目连宝忏》衍生出了《血湖经》,《血湖经》又生成了"破血湖地狱"以及破其它地狱的超度亡灵的仪轨,而其仪轨有扮演的人物、演述有一定长度的规定的情节、有歌唱、有说白、有音乐、有布景道具,因而,它促进了戏曲的早期剧目——目连戏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李刈 《家教指南》2001,(4):134-137
石谷风藏敦煌遗书残片,《晋魏隋唐残墨》曾作为书法史料出版,给敦煌学者们提出了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已有专家对个别写卷如《大目犍连冥间救母变文》作了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其中另一写本《下女夫词》残片进行识读、校勘和介绍,并对其中10篇佛经残片给以定名。  相似文献   

14.
宛梆是明末清初由陕西东路秦腔传入南阳后,结合当地的山梆等剧种和民风民俗而发展起来的一个稀有剧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宛梆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稀有剧种面临生存危机,内乡宛梆剧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为河南稀有剧种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徽州目连戏作为地方传统戏曲,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具有鲜明的仪式性和民俗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深厚的时代价值。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风尚的日益改变,徽州目连戏的发展面临着文化生态环境不佳、文化资源开发不足等现实困境。针对这一点,应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机遇相结合,对徽州目连戏进行持续改进,通过对其保护传承,为徽州目连戏的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创新徽州目连戏的剧目内涵与传播载体。  相似文献   

16.
敦煌变文中的舜子至孝故事,经历了从神话——传说——故事的历史演变过程,在中国民间叙事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本文运用国际上研究故事的新方法,尝试追索这一故事在两千多年间的生活史。  相似文献   

17.
正古老而神奇的徽州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拥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而且还拥有许多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徽剧、目连戏、徽墨、歙砚、徽州三雕等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这些项目中,代表徽州民间音乐文化的就有徽剧、目连戏,以及即将申报的徽州民歌。其中,徽剧是安徽省地方剧种之一,是中国戏曲继往开来的一个重要剧种,京剧在它的基础上演变形成,中国南方的许多地方戏曲剧种也都与它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徽  相似文献   

18.
敦煌变文较好地保存了唐五代汉语的语言面貌,因而其语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敦煌变文中所出现的110例ABB式语词的结构特点进行了细致分析,并进而与《楚辞》、元曲中的ABB式语词做纵向比较,由此揭示唐五代时期ABB式语词在演变进程中所处的位置以及阶段特点。  相似文献   

19.
节奏是一切艺术表现最基本的组织力量,是艺术魅力之所在,更是艺术生命力之所在。一部艺术作品的形象与形式的和谐、优美、新颖必须合理巧妙地处理好节奏。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节奏美表现在:情节节奏安排长短相宜、急缓相间,戏曲结构铺陈上的顺逆互衬,唱念做打技术布局上的节奏变化,动静权益、有张有弦的节奏搭配。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统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蕴藏着极为深厚的中华文明印记,是中华文明长河中一朵绮丽的瑰宝。然传统戏曲目前的传承发展却遭遇瓶颈,现状不容乐观。唯有加深对传统戏曲的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在继承中发展,更好的弘扬传统戏曲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