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与思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职场。我们从象牙塔式的大学,走进社会这所更大、更宽、更现实的大学时,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文中这个天  相似文献   

2.
读与思     
面对浩如烟海的人类知识宝库的积累,面对当今社会已然进入的信息爆炸时代,面对读"书"向读"图"的转变,我们怎样去读书,怎样去思想呢?  相似文献   

3.
读与思     
迟子建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乳名"迎灯",其父亲迟泽风曾经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从这些细枝末节的信息中,应该不难道  相似文献   

4.
读与思     
这篇小小说在创作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巧妙设置悬念。在阿健吃面之前,作者描写了两个不堪等待、发火走人的顾客(实际上可能更多)来作铺垫,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阿健等待服务员上面的过程,既是悬念一层层揭晓的过程,也是读者参与解谜的过程。最后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能带来相当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5.
读与思     
《坐井观天》是一则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我们从小就读过,但在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支配下,这只井底之蛙离开古井,来到了井外广阔的天地,还有了一番惊心动魄的冒险经历。这种小小说创作经常用到的手法,叫做"旧瓶  相似文献   

6.
读与思     
不懂的懂了,不会的会了,不知的知了……这就是成长。成长是艰难的,要经历生活的苦和内心的痛。作者由怨母到怜母的转变,是因为从母亲的眼泪里,读懂  相似文献   

7.
读与思     
这个故事挺有意思,尽管它也许纯粹是作者自己编的。你可能会说,生活中哪有这样的好事?不过,我们还是愿意读到这样的小说。因为我们都希望能遇到这样的理解自己帮助自己的好同学。当然,这位老师也不错,能和乐于助人的吕绮同学共同谋划这么一个好心的“阴谋”,让“我”鼓起勇气学好那“永远不及格”的历史课,真是个好老师啊。  相似文献   

8.
读与思     
不难看出,故事里的年轻人生活很窘迫。一碗面,对他来说都是美味,甚至是奢侈的食物。一次特殊的遭遇,让他淳朴的心湖起了波澜。于是他想出一条"计策"——在下次遇到碗里有苍蝇的时候,先吃掉大半甚至吃得只剩下汤水再告诉老板,让老板给换一碗,这样就能免费吃一碗面了。这样的"计策",会让人感到心酸。然而,"机会"到来时,年轻人几乎  相似文献   

9.
橘子读与思     
芥川龙之介是上世纪日本一位有世界影响的小说家。他23岁时写的短篇小说《罗生门》曾经被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般上银幕,成为不朽的世界电影经典名片。  相似文献   

10.
《师道》2015,(2)
  相似文献   

11.
看到这期关于读的话题,我略有感触, 是偶然的事例让我发现阅读教学中书声琅琅的背后掩藏的问题。有一天,看见侄女课文中《蚁国英雄》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我一时兴起, 叫她把课文读给我听。侄女立即手捧  相似文献   

12.
说到阅读效率,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字眼,一个是"思",另一个是"写"。读而不思则无。这是对孔子"学而不思则罔"的套用,虽然没有什么新意,但道理却是对的。古人读书,提倡"口而诵,心而惟"(《三字经》),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且读且思     
在教课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一首意境优美的小诗,学习后让学生背诵,有些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记住,而有些学生占用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过些时间再检查,用时少的学生依然熟练,而用时多的学生已回归原状,好像未学过一样。比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夜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很简单的一首小  相似文献   

14.
多读 勤思     
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多读勤思,看来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辩证统一的过程。多读勤思是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标志。多读要靠教师指点,勤思要靠教师启发.因此,指点和启发也就成为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都有一些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厉和体会。就我来说,就是在教师的指点和启发下,从多读勤思中逐步提高语文水平的。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语文教师是张梅安先生,他一学期教的课文(那时教材由教师自选,油印发给学生)足足能装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对教材文本产生真实的见解。学生学习语文,要想产生比较真实的内心感悟,就需要不断地去读、去思考。通过以读促思,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让学生在教学中对文本产生共鸣,实心内心的真正感悟,达到文本与精神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城市是反自然的。高度城市化的结果,就是越来越远地疏离自然。乡村是自然的,而城市是反自然的。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反自然正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并发展的必然代价。从乡村到城市,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第一代优秀的人类,他们是农业文明的创造者;第二代优秀的人类,则是擅长建造城市的动物。但是,人类的天性是追求自然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分子。所以,居住在城市的人往往有被困在牢笼的感觉。犹如鸟丧失了蓝天和森林被养在金丝笼里。城市里树木很少,更没有森林。城市有的,是混凝土建筑丛林,无数的人就栖居在那些笼子一样…  相似文献   

17.
师 :下面我们学第五自然段 ,首先我读一遍 ,大家看我读得怎么样。(教师读 ,有意不读出重音和语调。)师 :我读得好不好 ?生 :好 !师 :好吗 ?多数学生小声说 :“不好。”师 :不好吗 ?(同学们你看我 ,我看你。有一部分学生在窃窃私语。)(评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往往不加思考 ,都回答“对”、“好”。这种提问有明显的诱导性。建议教师少用。如果要用 ,再追问一句 ,“对在哪里 ?”“好在哪里 ?”本课教师一连串的追问 ,暗示学生 ,回答问题要动脑筋 ,同时 ,也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师 :这篇课文我们是用“找准重音 ,…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个生疑、解疑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解疑,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课前预习,思而生疑大部分教师在布置预习时,主要就是让学生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词语,思考课后题等,而如今市面上有许多参考书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学生无须动脑就能将预习作业完成得很好。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参考书…  相似文献   

19.
读·品·思     
正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作品。这些作品,经过时间的洗练成为经典。小学名家经典作品的教学,重在唤醒儿童对经典文本语言的亲切感,汲取大家芬芳的语言,与文本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让儿童的心脏随着文本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读——培育语言的亲切感培育语音的亲切感。语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材通常对概念内涵的揭示所采用的文字叙述是比较精练的,字数不多但包含的内容较多,学生不容易分清。常常由于对内容理解不透,忽略部分内涵造成混乱,或者对词句理解偏误形成概念模糊,如果采用简单方法让学生把定义死记硬背下来是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我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时,通过适时的启发性提问,要求他们将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贯穿在阅读课本的全过程之中。现以质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