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一年四月一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登载了新华社发的茅盾六张照片,有一张是他与鲁迅夫人许广平同志在鲁迅墓碑前的合影(以下简称“茅盾谒鲁迅墓照”),旁注文字说明:“1946年10月,茅盾和许广平在上海鲁迅先生墓碑前留影。”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和了解的情况,此照文字说明所标出的时间是不准确的。从茅盾谒鲁迅墓照片看,当时所摄入的鲁迅墓碑是经过改建后的墓碑。但一九四六  相似文献   

2.
由倪墨炎、陈九英合著的《鲁迅与许广平》一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月版),是一本非常好读的书。虽然当下研究鲁迅的文章及专著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但这本《鲁迅与许广平》却颇有新意,不可取代。其最可贵之处在于作者还给我们一个真真切切、实实在在乃至可触可摸  相似文献   

3.
黄明 《中学语文教学》2001,(5):34-34,45
《孔乙己》是《呐喊》中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关于这篇小说,据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介绍,鲁迅自己曾谈过一种看法:主要“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叶圣陶、茅盾等人也都对《孔乙己》的主题有过自己的阐述,但茅盾的看法,好像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尤其是没有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鲁迅之所以与高长虹构怨,传统观点认为:一是因《莽原》一事高长虹对鲁迅有过中伤;二是鲁迅听信了高长虹对许广平单相思并对自己有讥刺言词的传言。其实另有第三种原因,即由于鲁迅有不能离异的前妻朱安,因而鲁迅对许广平在爱情上的立场心存疑虑,这种疑虑与前二因纠缠又加深了鲁迅对高长虹的反感,遂以其人之道予以嘲讽与攻讦。  相似文献   

5.
许广平不仅是鲁迅的夫人和战友,而且是一位作家,一位创作的多面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了《许广平文集》(三卷本),内收许广平1917年至1966年间的作品389篇,共98万字,涉及了诗歌、散文、杂文、剧作、书信、回忆录等多种文学体裁。其中最具独特价值的是她跟鲁迅的《两地书》,以及《欣慰的纪念》《遭难前后》《鲁迅回忆录》这三本回忆体作品。编者在《出版前言》说,该书“几乎囊括了她的著述的全部”,但实际上漏收和未收的数量应该不少。比如,学术著作《弘一大师年谱》,即未收入。  相似文献   

6.
鲁迅于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病逝于上海。过去认为鲁迅死因是(?)结核复发,医治无效。但鲁迅死得很突然,在十月十七日上午,鲁迅还续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二事》一文的中段,午后,他又外出访问友人,并到内山书店去了一趟,回来天色已黑。傍晚,周建人来看他,鲁迅精神很好,还与周建人商谈搬家的事。不料当夜一时,鲁迅气喘  相似文献   

7.
为了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顾明远、俞芳、金锵、李恺等四人编著的《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一书,对鲁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作了详尽的论述,这是一本出版得很及时的好书。《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正文分“鲁迅的教育实践”、“鲁迅的教育思想”、“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鲁迅的学生忆鲁迅”、“鲁迅教育活动大事年表”等五个部分,书前用“周建人同志回忆鲁迅的学习与教育活动”作为  相似文献   

8.
1924年,重庆酉阳学人郑宾于(学名孝观)在鲁迅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之后,针对该文所附记的孙伏园的意见,曾撰写《雷峰塔与保俶塔》一文,就雷峰塔是否即保俶塔加以考辩,主张雷峰塔就是保俶塔,从而坐实了鲁迅的观点。对此,鲁迅曾有《致郑孝观》表示感谢。其后,两人亦有书信往来,见诸《鲁迅日记》者,主要有两则。1956年,时值鲁迅逝世20周年,郑宾于再作《我和鲁迅先生的一段文字因缘》,对此有所回顾。不过,由于郑宾于后半生的失意寥落,学界对其生平事迹知之甚少,直到《鲁迅全集》,相关注释至今未能完善。至于《鲁迅大辞典》所摘录,则颇多错谬。  相似文献   

9.
既出于对旧式知识分子的深刻了解,又由于自己精深的艺术造诣,鲁迅为我们刻画了孔乙己这一悲剧形象。对于这一形象,鲁迅自己也深感满意,他曾经对孙伏国说,在自己所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相似文献   

10.
好友孙伏园在概括鲁迅当年告诉他喜欢《孔乙己》的意见时说:"《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应当成为我们解读《孔乙己》的一把钥匙。孔乙己的确算是一个苦人,不论是就其生活的物质层面而言还是从其精神世界来讲。而"一般社会对于孔乙己的凉薄"则表现为孔乙己周  相似文献   

11.
心灵环保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许广平的论文《给罗素的话》:“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写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鲁迅如此评价,许广平自然心领神会:的确,《给罗素的话》一文中,引用罗素的原话太多,而自己  相似文献   

12.
孙伏园先生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提到这样一件事:“鲁迅先生和我说过,在西洋文艺中,也有和《药》相类的作品。例如俄国的安特来夫,有一篇《齿痛》”,“还有俄国的屠尔介涅夫  相似文献   

13.
本刊刊载《鲁迅年谱》以来,陆续收到一些同志的来信,对有关鲁迅的某些史实提出意见和质疑。为此,我们就其中的若干问题,访问了周建人同志。承周建人同志在百忙中,一一作了回答。记录经周建人同志审阅同意,现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鲁迅是反革命文化“围剿”所追逐、侦察、迫害的主要目标。鲁迅写文章不能署自己的本名,曾用过的笔名也不能多用,甚至连租赁住房,都要借助于化名。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鲁迅重视斗争艺术,进行韧性战斗的革命精神。为什么有时用周豫才这个号呢?因为“周豫才”比“鲁迅”稍不触目;又为什么要用“裕斋”这个化名呢?因为“裕斋”为“豫才”的谐音,比“豫才”更少有人知道,更稍不触目,更能有效地迷惑敌人,保护自己。鲁迅当时跟周建人说得很清楚,裕斋这号是曾经用过的。可是周建人没有问,鲁迅也没有讲这个化名何时何地曾经用过,因此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连周建人同志不久前还说:“别的地方没用过这名”(见《略谈鲁迅》,一九七六年十月北京文物出版社版《鲁迅研究资料》第一辑)。  相似文献   

15.
满地荆棘满天云,前路先生认得清; 点起火把六百万,照人创造到天明。这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著名的革命民主战士陶行知先生为《鲁迅全集》出版而写的祝贺诗。在鲁迅先生去世后的1938年,有二十卷之巨的《鲁迅全集》在上海出版。陶行知先生此时正在国外,他积极在国际友好人士和华侨中开展《鲁迅全集》的征订工作,许广平先生在这一年出版的《〈鲁迅全集〉  相似文献   

16.
鲁迅说,《孔乙己》“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并没有别的深意。”孙伏园在简括鲁迅当年告诉他最喜欢《孔乙己》的意见时说:“《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但多少年来,《孔乙己》一直是放在“五四”背景下。按照反封建的政治革命主题被诠释着: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他自命清高,放不下架子。鄙视劳动,不会营生,  相似文献   

17.
短篇小说《孔乙己》自发表至今已近百年,主人公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之后塑造的第二个病态社会里的经典中国病人形象。《孔乙己》尽管隔着久远的时空,却依然无法阻挡它那迅速而又逼人的深刻性。鲁迅的学生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一文中说: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译了外国文。我问他的好  相似文献   

18.
《阿 Q 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 的作品,被誉为“现代中国小说中唯 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美国学者 夏志清语)。关于阿 Q 的诞生,说来 还挺有趣的呢。 1921 年,鲁迅在绍兴初级师范 学堂任教时的学生、散文作家孙伏园 主编《晨报副镌》。他向鲁迅约稿,说 副镌新添了一个栏目,叫做“开心 话”,每周一次 。鲁迅答应了孙伏园 的请求。 写什么好呢?鲁迅脑海里浮现 出一个打杂的短工———赤背,赤 脚,黄辫子,厚嘴唇,头戴一顶黑色 的、半圆形的毡帽,那帽边翻起一寸 多高,“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 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 些游手…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后,孙伏园先生撰写了一挽联志哀,其联云: 踏《莽原》川《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什月》《噩梦》万众《访惶》。 此副挽联立意颇高,构思巧妙,感情真挚,内容博大精深。联中不但有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莽原》、《奔流》,而且有鲁迅先生的《呐喊》、《仿惶》等文集。细评联语,这不是仅为表现鲁迅先生著作甚丰的简单罗列,而是撰写者巧意安排,匠心独运:一是表现鲁迅先生作为一名文艺战士的丰功伟绩和战斗精神;二是表达了作者和民众对鲁迅先生逝世的悲痛之情。不仅如此,此…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纪念日,为此,特辑录一些名人悼念鲁迅的诗文,并略作分析,以飨读者。一、许广平《献词》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在上海寓所逝世。是年10月22日,许广平作《献词》一首以悼念鲁迅。鲁迅夫子:悲哀的氛围笼罩了一切,我们对你的死,有什么话说!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血”。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工作,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如今……希望我们大众,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献词“》以我们对你的死,有什么话说”来说明对鲁迅逝世的无限悲痛是无法用一两句话可以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