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问一些日本人,他们对中国什么最满意,他们都称赞中国每年一度的高考,说那是中国竞争意识最强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辜鸿铭 《教书育人》2006,(12):61-62
我曾听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问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卜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降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相似文献   

3.
近代日本人评说中国国民性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可分为研究“文章文化”式、走马观花式、长期观察“生活文化”式三种类型,而从思想倾向上看又可区分为“左、中、右”三种视角。他们较为集中地分析了中国人的天命思想、家族主义、守旧观念、重视形式、福禄寿的功利生活、文弱和平、矛盾特性等特点,还对中国日国民性进行了对比,尤其是以日本人的“认真”比照中国人的马虎。日本人的中国观对鲁迅等中国启蒙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前,日本绝大多数时间都处在“中华文化圈”之内,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早期由于两国文化的巨大落差,古代日本人对中国充满了幢憬和向往之情。日本全面向中国学习,大规模地汲取中国文物制度和思想宗教等举措就是这种中国观的产物。但日本随着自己独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中国的崇仰之中又加入了疏离的成分。也就是说。近代以前日本人的中国观处于一种渐变的状态之中,其变化轨迹清晰可见。就总体而言,虽然出现过冷淡和疏离中国时期,但仍是以崇仰为主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诗歌入手,探讨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自然观。中国人对于大自然持有这样一种态度,那就是实实在在的自然并不美,要人工雕刻.修建好亭台楼阁等等之后才叫美。而日本人则很爱自然、嫌人为,认为自然才是本来的美与真实。从两国的自然观出发再反过来分析就会发现两者在诗歌的理解上有着很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6.
细微深处     
《中国高校招生》2009,(8):60-60
那是个星期天的下午,路过广场的时候,看见一个老人正在放风筝。 风筝似乎刚刚被放起,虽然还不很高,但却很稳,缓缓地上升。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据媒体报道,最近一项在1500名欧洲酒店经理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日本人当选世界最佳游客,中国人则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列第三。与此同时,外交部也公开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其  相似文献   

8.
细微见真情     
前几天在翻阅2004年第11期《中国青年》时看到:一位外籍教师去参观一所大学图书馆,阅览室里座无虚席,同学们都在安安静静地看书。往里走了几步,他突然站住不走了。陪伴的中国老师奇怪地问他怎么了,做出继续邀请他往里走走看看的手势。而那位外籍教师却仍然站在原地不动。他指了指自己的脚,摆了摆手,又朝周围正在埋头学习的同学看了看,这位老师还没明白过来,只见外籍教师突然蹲下身去,迅速把自己脚上穿着的皮鞋脱掉了提在手里,光着脚往里走。原来,他是担心自己皮鞋走在木地板上发出的声音干扰了同学们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樱花与日本文化有密切的关联,它已成为日本民族的象征。文章以樱花为中心对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了解析。通过分析各个时期樱花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系,解读日本人崇尚自然、逃避现世及崇拜天皇的精神世界,樱花反映出日本人独特的生死关。  相似文献   

10.
有关婚姻的话题,不少文章予以阐述,不少电视节目给以解答,但是,再高明的心理专家,都会提出这么一个观点:注意细微之处的爱。生活是琐碎的。琐碎的细节中包含了复杂的内容。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原本就是彼此的一个融合,一个爱的融合。琐碎的生活中如果没有了爱,也就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希望。琐碎的细微中有了爱,生活也就变得阳光明媚,处处春暖花开,爱意荡漾。因为工作的原因,我采访过不少家庭。在问及他们对婚姻的感悟时,他们的回答是异曲同工的。男人说,在外面忙活,回到家里,就感觉不一样。爱人把家里收拾得停停当当,有可口的饭菜,有开心的笑声…  相似文献   

11.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国战区有一些抗日援华的美国大兵。1942年,美国政府战争部为援助中国抗日战争的美军颁发了一本名为《如何辨认日本人》的小册子。  相似文献   

12.
日本人进村     
正值九月开学前的日子,某县来讯:有一日本旅游团愿给一所小学捐资捐物,地点选在了一所贫困的乡村小学。  相似文献   

13.
据日本生活调查公司KULARE的一项最新调查,日本小学男生最希望成为体育选手(26.7%),女生最喜欢成为蛋糕店的店员(32.2%)。这项调查从1999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男生的"体育选手"和女生的"蛋糕店店员"一直位居第一。  相似文献   

14.
110年前的1896年,有13位中国青年受清政府的派遣东渡日本留学,成为第一批中国官派留日学生,同时也揭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历史的序幕。自此至今,中国人留学日本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896-1911年,这是留日潮的兴起和第一次高潮时期。第二个时期是1912-1930年,是留日潮的发展和风波迭起的时期。第三个时期从1931-1945年,是中日战争和留日潮的曲折时期。第四个时期从1946-1976年,是留日潮的低潮和萧条时期。第五个时期从1977年到现在,是中国人留学日本的恢复和新高潮时期。中国人留学日本不仅成为中国留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1.110年来中国留日学生曾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2.留日学生是中日友好与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相似文献   

15.
《岱宗学刊》1999,(2):37-46
本首先界定了关于“日本的中国观看范畴意义,在此基础上,作对本世纪日本人的主流形态的”中国观“依时代递进,分解为六种形态,即“脱亚论中国观”、“亚细亚中国观”、“大东亚中国观”、“反省与原罪中国观“、“革与非革中国观”以及当前以“新民放主义”和“和平主义”为主体的“多元中国观”(因限于篇幅,作对“亚细亚中国观”和“大东亚中国观”作了省略),并分别以充分的史料与作的经验实证对此作了分析与辨证,从而对本世纪日本人的主流形态的“中国观”作出了比较系统的具有科学意义和认识价值的总结。  相似文献   

16.
细微深处     
应佳辰 《新读写》2009,(11):57-57
毕淑敏说过:“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相似文献   

17.
依赖本来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但在日本人的身上表现得最为显著且自成体统。分析日本人的依赖心理,对于了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进而了解日本文化乃至整个日本社会起到重要作用。本文试从依赖的心理原型、依赖心理与日本人的人际关系以及与日本社会体制三方面分析日本人的依赖心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展示和分析"班委竞选、制定班规、分享宽容、演出课本剧"的案例,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了班主任工作的真正价值:在细微的工作中享受成功。  相似文献   

19.
芥川龙之介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具有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尤其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在近现代日本严重西化的情况下,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如诗如画的中国充满了憧憬。但是随着1921年的中国寻梦之旅,他的中国梦被无情的现实彻底粉碎。芥川龙之介这种倾慕古典中国,厌恶现代中国的奇特的中国文化观在日本现代文坛颇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20.
近日,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课,觉得受益匪浅。那位教师年龄不大,浑身透着青春与活力,难能可贵的是,她的课十分注意细节的安排与处理,让人觉得既成熟老练,又有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