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由人格具有一种反身性的伦理特征,它来源于自我对他者的超越关系,即在自我认同之中植入为他人责任的优先性,就此而言,自由人格的实质是把自我的自由奠基在为他人的自由之中。这种理解构成了自由教育的哲学基础,这意味着教育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伦理关系,在这种关系之中,受教育者的自由人格的塑造具有一种逻辑的优先性,教育者的自由以责任的实现作为自己的界限。就内容而言,这种自由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教育: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  相似文献   

2.
自由教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由教育与强制或强迫教育相对,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受他人及外力的强翻或强迫,能够自我主宰,做自己的主人。自由教育需要一种对人性的坚定的乐现信念。这种教育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解放学生时空和师生平等合作的教育,也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自由与纪律、责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寇东亮 《红领巾》2005,(1):114-116
社群主义伦理通过批判新自由主义权利伦理的两个命题,即“自我优先于目的“和“(自由或正义)权利优先于德性“,确立了“目的优先于自我“和“德性优先于(自由或正义)权利“的原则.社群主义伦理旨在揭示新自由主义权利伦理所存在的内在人格或品德解释力的缺陷,力图以社群的历史传统说明自我人格和德性的生成及发展,希望恢复一种自然的德性生活,即一种人性的、历史的、社群的、社会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4.
霍耐特承认理论建基于主体间性,倡导一种社会自由和社会正义.自由与正义不是抽象概念,它们融合规范与经验,普遍与特殊.霍耐特基于承认的正义理论建构了一种全新的现代社会伦理规范.社会伦理秩序的破坏会导致个体的反抗,出现社会冲突.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具有生存论意蕴,深入到生命最隐微、最深处,是通过他人的看视而开启的一个互动关系的规范性模式,关涉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三重关系,自我的实现和规范的社会结构的形成离不开他人的接纳和我对他人看视的承认.当处于主体间性关系中的个体遭遇道德冲突或困境时,何种社会结构和制度秩序可以保障个体自由和个体的自我实现?在此,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指引出了一种可能的伦理致思方向,即尊重个体的差异和保障个体的自由,并将承认理论拓展到社会正义领域,阐明了一种基于主体间性的社会正义观和伦理新模型,以及它们可能的调适、调节的功能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真谛是帮助人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使其能够全面、自由和主动地发展,以个体的自我改造为基点进入公共生活场域去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自由人性的回归意味着教育不再仅仅以传递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业,而是以塑造完整的人格和博爱的精神为务.教育回归自由人性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人格平等”的伦理原则,以及建构“和而不同”的公共精神.以自由个性的培养来实现共生世界的创造,是教育回归自由人性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6.
自由与耽溺:从后现代伦理学到消费社会的审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伦理学批判现代伦理学的普遍理性主义规制与束缚,强调通达个体自由之途中道德自我的觉醒与责任担当,并因其道德人格诉求与审美人格的关联性而呈现出审美化倾向。这意味着,在后现代语境下,审美境界已成为伦理生活的内在尺度与价值追求,审美实践也因其与道德实践的同一性而彰显出鲜明的后现代伦理意涵。问题在于,这种审美实践在消费文化的内在功用主义规制下背离了道德实践与责任自我,并最终使其自身从后现代伦理学的原初价值构想中沉溺与陷落。  相似文献   

7.
在重大疫情暴发频率具有缩短迹象的现代世界,借助教育让人们更好地应对疫情、对抗疫情和减弱疫情的危害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抗疫途径。但是,在本次重大疫情之下,生命伦理教育和学生自我发展教育中以前隐蔽的一些短板进一步暴露出来。为此,广大国人都需要在不断反思之中,以强化生命意识与珍爱生命为主的生命教育,以坚持自律与尊重他人为主的伦理教育和以学会发展与强化行为自觉为主的自我发展教育为抓手,让每一位公民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成为具有强大责任担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成员。  相似文献   

8.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日益凸显了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性价值,同时由于自由裁量权本身固有的“自由”裁断属性,裁量权的行使者偏离法律精神和公正原则而引发的公正失范现象不免存在。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我们主张,不是简单限制或剔除自由裁量权,理性方法是在制度之外辅以责任伦理来确保这种裁最自由以一种符合民主、公正要求的负责任的方式行使。责任伦理是一个“不单纯的混合物”,是对“管理中心主义”所确立的最低限度的责任规定的超越,构建行政人员责任伦理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伦理课题。  相似文献   

9.
德国历史上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将教育纳入哲学的境界之中,他认为,人具有自由的同时必然地承担着对于自由的责任。由人性的自由及自由本身所负有的责任所决定,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自由的个人,他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式及教育教学方式。在这种以自由为基的教育当中,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最好的教育教学方式是爱与彼此的交往。由于教育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它便因而是复杂的,因此过度的教育计划总是会使结果偏离最初的设想,这对教育是不利的。这种自由教育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大学教育。  相似文献   

10.
现代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要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使受教育者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我国道德教育传统中"为他性"的教育并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认为主体性的价值体现于对他者的责任之中,自我与绝对的他者之间有着责任的伦理关系。列维纳斯通过对绝对他者的发现,在道德标准不一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依存,为现代学校道德教育中个体处理与他者的关系以及对他者的重新认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叶飞 《高等教育研究》2012,(3):18-22,34
"权利优先"与"责任优先"的公民教育取向,各有一定程度的优越性,但同时又都有其局限性。当代公民教育有必要在"权利优先"与"责任优先"之间寻找到一种内在平衡。可能的解决路径是,基于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公民理念传统,也基于当代中国权利意识淡薄、责任压倒权利的现实状况,建构一种以"权利优先"为基础的公民教育体系,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培育负责任的公民。  相似文献   

12.
Given present criticisms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practice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ways in which the basic concepts of state freedom and bureaucracy stifle ethics and social justice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practices through the philosophical framework of Emmanuel Levinas. By investigating Levinas’ ‘an-archy’, the definition of ethics and justice in school leadership can be reframed towards responsibility to otherness rather than individual freedom. The anarchical ethic of pure responsibility to the Other suggests that educational leaders should prioritize specific acts of responsibility over general action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s of traditional state education. Aspects of transactional, transformational, and social justice leadership are critiqued from this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3.
冯契“平民化自由人格”理论的现实意义、困境及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契"平民化自由人格"理论是对中国传统哲学人格理念及近代培育新人理念的继承与超越。在其理念中,"平民化"与"自由"的概念是极富时代意义而又内涵丰富的。文章强调在理想人格的塑造中把自由个性与历史必然性、社会责任和谐统一起来,这构成了构建和谐社会在人格塑造方面的一个重要的主体性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蕴含着正义、责任、自治等概念。他提出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是最优先的本体论问题,一方面对胡塞尔以来的现象学做了非常重要的补充,另一方面也批判了以个人为中心的理性主义重新估价自笛卡尔以来的法国传统哲学——强调差异性、外在性,反抗整体性、同一性。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能够引导教师去"中心",反对统摄性的权威,使新形势下的教育重构成为可能。同时,他的理论也会使人们重思教育的应然性与可然性,再度在伦理维度下思考社会正义、对学生的责任、主体自律和获得真正自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自由个性是马克思用来表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和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的概念。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个性自由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统一性,以个性自由为前提的人的自由发展是实现自由个性的基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个性实现的最切近的基础,自由个性是在个性自由的基础上达到的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个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类才能获得驾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自由,成为自由发展的人;也只有充分具备自由发展的条件,才可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西方近代以来的学科分化,大学教育也日趋专业化,乃至于职业化,培养出来的是某种“产品”而不是一个人格整全的人,西方的教育学者因而提倡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但自由教育产生的是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公民,并不能真正培养中国社会所要求的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学生。中国传统书院以传授儒学为主,与现代自由教育有同有异。本文认为书院所要传授的儒学与现代自由教育品性不合。现代的大学与现代的自由教育相适,儒学在现代大学中的处境并不乐观,因而现代书院于儒学复兴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家国同构的宗法伦理型社会,整个社会是由不同地位、身份的人组合成的等级有序的网络整体,每个个体都处于特定的宗法等级关系之中。个体在政治、经济、伦理方面的缺失,形成了中国古代臣民的依附型人格和政治心理定势。  相似文献   

18.
将教育爱理解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无条件的爱,似乎否定了教育爱之于教育的必要性,因为在经验的意义上“无条件”是不可能的。然而教育爱作为一种价值事务,本就不能通过经验论证来证明其可能性和规范性意涵,而需诉诸于先验论证。先验论证表明,自由体间的关系是使无条件的教育爱得以可能的先验条件;其规范性的意涵是教育者对作为自由体的受教育者的绝对尊重和维护,它要求作为爱者的教育者在意识之中隐去受教育者的一切功能性角色并承认受教育者作为自由意志存在的无限性和不可被理解。这一无条件的教育爱对于教育具有构成性的意义:因为正是在无条件的教育爱中,受教育者才能生成位格,进而使其自身所承载的理念性价值得以浮现,并由此学会“自爱”。  相似文献   

19.
大学教师关系伦理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师的关系伦理存在于教育与社会、教学与科研、师生交往以及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而当前社会责任感缺失、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师生关系异化及学术道德失范等大学教师关系伦理错位问题的存在,必然要求我们重建和谐的大学教师关系伦理。这就需要大学教师形成独立的人格,教学与科研并重,建立和谐的师生伦理关系,同时要完善伦理规范,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苍蝇》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代表作之一。萨特在文中借鉴神话传说抽象而又全面地表述了自己的哲学观点——自由选择理论,这一理论包含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方面。其中责任观的提出是对萨特早期绝对自由选择理论的矫正,从而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乃至西方社会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