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台湾掀起了一场宣扬"健康写实主义"的电影运动,在台湾电影史上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和美学意义。台湾健康写实电影一方面深受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关注现实和小人物的生活;另一方面受到台湾当时政治背景的影响,健康写实电影对传统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使其成为服务于高压统治的电影形式。  相似文献   

2.
1960年代的“健康写实电影”是台湾电影史上第一次有意识地将电影改革推广成“运动”的电影活动。它结合政治、经济等政策的宣扬,将各种改革的声明串联、组织、扩展到整个电影界以及知识界,并对民族性和国际化等议题都作了较多的关注。本试图综合当时社会情境中人们的林林总总的想法、声明以及相互交集的言说,比较准确地再现台湾“健康写实电影”真正形成的风貌及其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一批新锐导演以一种别开生面的姿态掀起了台湾"新电影运动",其中侯孝贤是台湾电影界里旗帜性的人物,生在台湾这样一座磨难重重又漂泊无根的悲情城市中,他所导演的电影自然大多带有悲伤的情调,他以身为一代大师所具备的悲悯情怀和人文关怀拍摄了从"苦涩的青春"到"沉重的历史",再到"异化的现代"三个阶段的"悲情"电影,从电影中可以读出他对台湾及台湾人民深切的感情。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借助着民族电影业蓬勃崛起之势,更得益于电影这一媒介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国人自办的电影刊物获得了迅速发展.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刊物便是“电影特刊”.本文探寻电影特刊的特性及其演变轨迹,同时对学术研究中如何开掘与使用电影特刊的相关问题加以探讨,以期为早期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拓展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电影和文学的中国式婚姻——当代电影改编的文化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和文学是互生的关系,由于文学自身、政治倾向、大众情趣、时代需要等方面的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改编表现出不同的范式和规律:建国后十七年,电影尽量地学习模仿文学;20世纪80年代,电影在自觉化的道路上借助文学这个拐杖,取长补短的同时又保有自己的独立;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俯下身来迁就电影而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电影史的草创时期,也是北京电影市场的重要发展时期.本文从当时新式电影院的营建、改造,电影放映、电影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电影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等角度描述20世纪20年代北京电影市场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其对北京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写实主义美学和电影语言分析是巴赞电影思想的核心,也是西方电影理论的两块重要基石。巴赞的电影写实主义美学根源于西方理性主义,也影响了巴赞对早期电影语言的研究。巴赞将电影语言在意识形态领域划分为“给现实增添什么内容”和“揭示现实真相”两个阵营,他重点论述了后者的历史演进和关学意义,却忽视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巴赞的电影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建构中国电影语言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是朱洁副教授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的专著,该书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创作进行了梳理与整合。全书共八章,第一章:"全球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第二章:"主旋律电影":世纪之交的变奏与交响。第三章:商业电影:引领本土电影时尚潮流。第四章:艺术电影(上):别开生面的个人电影。第五章:艺术电影(中):新主流电影的独特景观。第六章:艺术电影(下):新生代电影创作举隅。第七章:不老的神话:张艺谋的电影创作。第八章: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吴健民 《天中学刊》2007,22(3):72-74
新感觉派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的重要流派,新感觉小说既受到了电影的声光色一体的影响,对表现人物内心的独特方式进行了深入开掘,又对电影的技术和表现观念有刷新作用,得以像电影一样充分调动读者的各个感觉器官,因此读者获得的欣赏也是全方位的。  相似文献   

10.
王蒙 《文教资料》2013,(31):143-145
21世纪以来,台湾涌现出大批青春电影,它们在题材、主题、影像风格等方面都与以往的青春片有所不同.呈现出了新一代青春电影的独特风貌,使20-~90年代末陷入低谷的台湾电影绝处逢生。本文以台湾新生代导演林育贤电影事业的发展为研究主线,论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台湾“新青春电影”的发展现状、导演群体、类型分布及关学特征。并对在这一竞争激烈的制片体制下,导演林育贤如何寻求生存之道,在遵循当下青春电影共性审美的前提下,如何突破重围、另辟蹊径,探索出的具有自身独特美学意义的影视特征,以及如何选择正确的市场路线,获得电影艺术层面的升华和影片高票房收益的双赢?做出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后殖民电影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电影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非洲、南美洲等有色族裔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旨在批判欧美电影的新殖民主义功能;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有色族裔的文化解放运动中,主要批判了西方电影中模式化的"他者"形象;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全球化的后殖民批判浪潮中,主要揭露了西方电影中的"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权力话语"等。在三个发展阶段中,国内外的后殖民研究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国外起步早、发展快、成果多,而国内则起步晚、发展慢、成果少。  相似文献   

12.
王凯 《文教资料》2014,(29):146-148
台湾本土电影在经历了健康写实电影和新电影的发展阶段之后,伴随着新世纪政局的更迭,尤其是2010年两岸签署ECFA之后,两岸电影产业交流与合作步入正轨。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台湾导演开始致力于拍摄以青春爱情题材为主的商业片,以期获得内地电影市场的青睐,摆脱“台湾电影已死”的论证。本文通过对“在地”与“他者”、两性形象以及地域时空三个方面进一步对台湾本土电影的去政治化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3.
新武侠电影的发展与新世纪武侠电影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侠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了一个新高潮,在视听语言和叙事方式上较以前的武侠电影都有突破,同时产生了几种变体.<东邪西毒>之后,新武侠电影开始走下坡路.新世纪出现了几部试图挽回武侠电影颓势的影片,这些影片有其共同特点.在视听语言上有了新的开拓,但是叙事模式并没有创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历了“现实主义影片一探索片一娱乐片”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主要有歌舞片、历史片、革命片、生活片、儿童片、探索片和娱乐片七种类型。其中,探索片和娱乐片最值得研究和探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追求电影语言本体性、先锋性,表达人文关怀,凸显娱乐性等方面作了有益尝试和探索。总结其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有利于探索和揭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格塞尔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以研究婴幼儿的行为发展而闻名于世。出于对儿童行为发展的模式化和形变的规律的研究,他选择了电影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工具,并首创了使用电影的方法研究儿童行为——电影分析法。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格塞尔使用电影作为研究手段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冯小刚因导演电影《甲方乙方》一炮走红后,在各路电影逐鹿中国影坛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异军突起,短短几年便确立了中国贺岁电影的霸主地位.冯小刚的崛起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本文通过对冯小刚贺岁电影的叙事视角、叙事风格和叙事效果的初步探讨,揭示其商业电影大众化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心,看电影成为上海市民的重要娱乐方式.上海租界的特殊文化语境孕育和催生了张爱玲的电影情结并表现在她的丈学创作中.租界文化影响了张爱玲的电影评论、电影剧本创作及其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8.
"新写实"小说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新写实主义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二者在文化指向和美学趣味上都存在契合现象;在思想价值取向上主要是平面化解构意识下的世俗体验与主体消解;艺术上采取原生态还原的零度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9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学者以当代理论视野和当代学术话语 ,从不同方面讨论或涉及娱乐片 商业电影、电影叙事、后现代 后殖民等具有一定关联的几个命题 ,以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建树推动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电影诞生之初,戏剧与电影的关系就为人所关注。经典电影理论时期,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理论家的著述中,关于电影与戏剧关系,有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论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影业也出现了“与戏剧离婚”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