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最近,在万县召开的全省集资办学工作会上,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83至84两年内,全省通过社会各种渠道共筹集建校经费三亿零八百余万元,加上各地从机动财力、农税附加等收入中,安排的校舍修建费九千八百余万元,合计用于改  相似文献   

2.
郑欣 《中国考试》2023,(5):87-94
明代贡院除了用作文举乡会试考场的基本用途外,还时常被用作其他考试、讲学、官员宴饮、方志纂修、官署临时办公等的场所,又偶尔会被用作鹿鸣宴、同年会、遣琉球册封使临时居住等的场所,反映出明代贡院具有多重用途的实态。因受建设状况及具体社会背景的影响,明代贡院的多重用途更多见于明中后期,总体呈现出官方垄断性、封闭性和临时性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 “考棚”,顾名思义是考试的场所。封建社会实行科举制度,它的考试场所一般称作“贡院”或“试院。”“贡院”或“试院”里面,设置“考棚”,主考官的大堂、二堂、三堂、厢房、暖阁,以及勤杂人员的宿舍全部房舍。由此可见,“考棚”只是“贡院”或“试院”里面的一个组成部份,它们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安庆府志》和《怀宁县志》把安庆“试院”称为“安庆考棚”,是比较特殊的。安庆初无“试院”(亦即无“考棚”)。清朝顺治六年,中丞辽阳李公开始修建。咸丰年间,曾被战火焚毁。同治元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下令修葺,以后在光绪年间又修了号舍。它的具体位置在安庆城西北,即今之安庆市第一中学里面。从后来发现建造安庆“贡院”时特制的砖来看,每块砖的顶端均印有阳文篆书“贡院”二字,侧面印有阳文篆书“同治元年”四字。由此可以确定,曾国藩重建“贡院”的时间是同治元年(公元一八  相似文献   

4.
漫谈贡院     
河边 《中国考试》2006,(2):55-57
贡院始设于唐朝,是中国封建朝代会试及各省乡试的考场。会试是“全国统考”,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贡士。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开头讲的就是刘庸参加会试,演义性地展示了贡院、科考等场景,还有将贡院改为“卖完”的剧情。这个改为“卖完”的贡院,就是北京贡院。  相似文献   

5.
海外华人题捐碑刻文献是地方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其主要内容涉及桥路修建、庙宇修建、祠堂修建及学校修建等四种类型.碑刻文献生动地揭示了海外华人与地方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甘肃贡院与近现代甘肃高等教育具有相关性。甘肃贡院成立时间晚,存在时间短,至公堂保存至今。文高等学堂的创办启动了近现代甘肃高等教育,甘肃官立法政学堂的发展变迁是近现代甘肃高等教育的缩影。近现代甘肃高等教育实现了对甘肃贡院的土地建筑和名称符号的利用。甘肃贡院选拔的人才成为近现代甘肃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选拔的理念成为近现代甘肃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7.
礼部贡院与知贡举是辽朝科举制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礼部贡院是职掌辽朝科举事务的常设机构,辽太宗会同元年获取燕云后沿袭唐五代制度,即于南京置礼部贡院岁开贡举,以收汉族士人。而主持礼部贡院考试的主考官则称为知贡举,属临时差遣,在礼部贡院考试结束后即卸任去职。由于辽朝统治者对科举考试十分重视,知贡举常由既有较高的儒学水准、深受辽朝统治者信任,又在辽朝担当高级官职的官员来充任。  相似文献   

8.
明代是我国学校教育比较发达的朝代,大名府的学校作为一个个案反映了这一时期明代教育的特点。由于科举和学校相结合,必然导致学校教育的官学化,引起学校的修建、扩建,经费的投入以及教学内容的变化。了解大名府学校的发展的特点,对于全面了解明代的学校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秦淮风光     
每次到南京,我都要登上秦淮河水上游船,饱览秦淮风光带繁华的现代景观,缅怀古秦淮遗迹的精华。1984年以来,南京市重点修复、开发秦淮风光带,修建了夫子庙、学宫、贡院三大古建筑群,恢复了明末清初江南街市风貌。秦淮风光带地处南京城南,以夫子庙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包括瞻园、白鹭洲、中华门等沿河景观,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楼阁和民俗民风为一体,1990年入选我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列。  相似文献   

10.
国家在下拨知青安置经费上既要考虑到知青的动员规模,也要关照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从同一省份各个时期的安置经费来看,华东地区除福建省、安徽省在1969至1970年间有过一定的增长外,浙江、山东两省在1974年之前国家对知青下拨的安置经费标准均普遍偏低;从不同省份各个时期的安置经费来看,1968-1979年间安徽省与山东省的预决算数要明显高于同期的浙江、福建两省,安徽在动员人数上达到68万人左右。在人均经费上,浙江省与安徽省的人均经费要低于福建、山东两省,但其动员人数上却明显高于福建、山东两省。这都体现出国家在落实知青安置经费问题上,需要根据各省的具体省情制定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试论宋代福建的科举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科举制度在沿袭唐代旧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科举制度的公平原则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福建士子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尽情施展才华,使福建一跃而成为宋代少数几个科举大省之一.发达的科举在促进福建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民间重学风气的形成,以及各种人才的大量涌现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福建文化在宋代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同时,文化的繁荣又促使科举进一步发达.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相似文献   

12.
欧阳詹与科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泉州的欧阳詹,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教育家,是唐代第三个进士及第的福建人,也是经科举进入朝廷任职的第二个福建人。这在当时文化教育落后的福建具有重要意义。他通过诗歌和文论反映和关注唐代的科举,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科举考试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清代,福建的文教事业处于领先地位,这在科举方面有着明显的反映。首先是确定了科举、文教大省的地位,在科举考试中享受到了大省的待遇,这表现在乡试主考官的选派、乡试中额、学额等方面。其次,福建属于边远省份,因此,也享受了一些内地士子享受不到的待遇,士子对朝廷的优惠政策积极回应,苦读风气日渐浓厚,文教事业稳步发展。再次,与其他省份相比,福建士风朴实,反应在科场中,就是很少冒尖,也很少惹祸,乡闱稳定,这是科举、文教平稳发展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之一。从清代科举制度的实施情况可以透视闽都文化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4.
滥觞于宋代的科举经费初以资助士子旅费为主,明代经由里甲银支出对士子的资助范围有所增加,然终不为常例。直至清代,科举经费支出才成为国家财政的一项经制支出,遵循"入有额征,支有额出"的规定,一般支出内容为乡试士子的路费、会试举人路费、考官路费、科场经费和赏赐费用。但是科举经费支出数额较少,与其抡才大典的地位多有不符,为了保证这笔经费的有效使用,清政府制定了一套管理科举经费的制度,这项制度适时而变,不断寻求规制中的突破,以期科举经费效率的最大化,结果庶几如是。  相似文献   

15.
戴显群 《教育与考试》2013,(5):34-40,96
明代福建科名十分兴盛,继两宋之后再度出现繁荣兴旺的局面,及第进士2418人,名列全国各直省第四位,若以人口数平均,却遥遥领先,名列全国第一位。明代福建还出了11名状元、12名榜眼、10名探花、12名会元,创造了一榜三及第的科举奇迹,显示了福建科举大省的地位。但是,明代福建科名的地理分布极不平衡,呈现出东南沿海府县兴盛与西北山区府县衰败的趋势。究其原因,除了沿海地区自唐宋以来文教事业就相对发达之外,明代福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一系列的地域特点,当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清代,除了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科举经费之外,还下放一定的权力让地方政府管理部分科举经费。具体而言,一方面地方政府采取效率制度和宾兴礼仪两种型式管理奏销的科举经费;另一方面又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尽可能地将官员、士绅和商人等社会各阶层手中的闲散资金转变为外销科举经费,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奏销科举经费在维护科举制运作过程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所谓科举谶兆,是指能够预示科举信息的征兆迷信。本文所探讨的科举谶兆,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物兆,即来自周边景物的异常征兆;二是语谶,即语言文字征兆;三是梦兆,即与事实巧合的早期梦境。本文以科举人文较为兴盛的福建为例,对中国古代的科举谶兆类型逐一阐述。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对福建教育与考试给予诸多关注。他们对福建学校教育体制和教育具体实践场景、科举考试制度和科场的细节以及教育与考试存在的弊端等进行记述与认识。基于这些认识,传教士们着力兴办教会学校和引入西式教育,并鼓吹基督教文明,为福建地方教育带来变革气象。  相似文献   

19.
在诗歌退出科场七百年以后,乾隆二十二年科举加试试帖诗,成为清代科举改革中的有力之举。文章即探讨这一文化事件得以持续实行的原因,当是清初历代科举改革政策的积累,诗教与鼓吹休明的需要,及试帖选本的"与时俱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不仅促进了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科举制的深远影响、科举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以及科举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世界价值,均促使科举学走向国际。当前,科举学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研究学者与研究资料、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等方面。未来,科举学国际化将逐渐从国内国际化迈向国际国际化.科举学将成为一门真正的、国际性的显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