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哲学界流行着一股城市批判理论的"空间转向"思潮。由这股思潮催生的空间研究范式认为,城市空间不是一种纯地理学概念,而是个体生存状况和社会正义状况的一种哲学阐释。城市空间的理论属性表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其主要问题是以正义和活力为核心要素的空间秩序问题。厘清上述问题,对于分析和解决我国城市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紧凑城市理论基于对城市蔓延的现实批判和对"集中主义"与"分散主义"思潮的理论扬弃而产生。作为一种城市规划思潮,该理论彰显了伦理价值,蕴含着伦理正义。它主张通过高密度规划节约自然资源,追求生态正义;通过"做小规划"控制城市蔓延,追求社会正义;通过增强多样性激发城市活力,追求人性尺度。  相似文献   

3.
"空间正义"作为批判社会理论"空间转向"的一个积极成果,日益成为社会和政治行动的目标,成为人们进行理论和经验分析的焦点。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宏观的全球、中观的区域以及微观的城市内部空间全方位的空间批判,揭示了资本积累造就了断裂式和碎片化的空间关系:全球范围内的中心与边缘的对抗、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与乡村的断裂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的碎片化。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寻求空间正义不仅通过空间视角对资本积累展开批判,而且也落脚于无产阶级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现整个社会生产体系的全面变革。在当代现实语境中,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空间正义问题的剖析,梳理其空间正义思想,无论是对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加以规范和指引,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空间,还是对资本主义展开空间批判,捕捉"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幽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半世纪以来,随着新的城市问题的不断产生,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以城市为切入口,对资本主义逻辑下空间正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城市空间正义问题也进行了相关探讨,主要表现在对城市空间正义的多维阐释、城市空间非正义的形成机制、城市空间正义的价值诉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董慧  赵航 《教学与研究》2022,(11):122-131
列斐伏尔将都市社会视为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阶样态,并在批判资本主义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建构了都市社会的三维图景:经济上,摒弃资本逻辑,形成差异空间;政治上,保障城市权利,寻求空间正义;文化上,克服异化状态,走向“总体的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面对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如何推进、城市社会如何发展等现实问题,我们可以从列斐伏尔所描绘的都市社会图景中获得批判性的理论借鉴,即以差异空间探索城市空间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以空间正义保障城市居民各方面诉求、以“总体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数字赋能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陈晓旭 《政治思想史》2015,(2):145-156,200
当代关于社会正义问题的主导争论是以分配问题为中心的,问的问题是分配什么以及如何分配。而伊莉丝·杨和南希·弗雷泽则论证分配不是(至少不仅仅是)社会正义问题的中心,相反错误承认也会导致不正义,这种不正义无法用分配正义理论解决。然而,二者对分配正义理论的批评存在不足之处,她们的承认理论在解决社会正义问题上并不比分配正义理论更为优越。与之相比,一种底线承认的概念更能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共空间是公民社会学习的重要场所。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存在过度审美化与审美极化的问题,反映了当前城市生活的空间之争与审美霸权,导致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缺失。失去了公共性的城市公共空间自然无法成为公民学习的场所。恢复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需要审美批判。基于审美批判的公民学习是一种构建以审美正义为价值基础的学习环境的主体化公民学习,是一种旨在建构一个平等交往、令人愉悦的宜居公共空间的民主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城市环境的伦理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环境建设是包括城市功能规划、城市建筑、景观、公共艺术等在内的系统工程,旨在创造便于市民公共生活的空间,同时涉及各种利益矛盾之间的协调与制衡,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决不只是技术与艺术的问题。针对中国当代城市环境所面临的权利审美、社会正义与公共空间、弱势群体、“伪生态”等社会和伦理性问题的批评式解析,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及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教育公平问题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缩影,如不加以解决,必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空间正义理论引发了近年来社会学科领域的热烈讨论。其特点是在空间理论的基础上,融合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关于公平正义的相关理论。以河南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为引,将空间正义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有机结合,从优化系统排序、多维度规范和提升效率等角度入手,深入分析义务教育资源空间配置失衡的问题,有利于探讨教育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10.
城市正义是保证城市主体之间空间权利的平等,满足不同主体之间空间权益的基本需求。城市正义的空间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城市正义必须保证一种差异的状态。城市的差异性特质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机遇,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困境与挑战。城市治理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城市差异、规范城市差异并推动城市差异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文化高度繁荣。面对“都市的漩流”,茅盾进行了全景式描绘和理性阶级分析。他一方面鞭挞了现代都市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灾难性冲击,一方面又对其进行了热情的讴歌。以《子夜》为中心,可以开掘出茅盾都市小说创作的诸多审美新质。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城市化是我国扩大内需的“火车头”,是协调工农和城乡关系的“融合剂”.而农民市民化作为与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相协调的重要机制,不仅体现在居住环境、职业身份的转变上,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属性的转变与社会意义的重构.德州两区同建的有益实践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就地市民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半城市化地带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性地域,这一地域的乡村规划要更注重乡村的社会性和自治属性。通过引入社会调查模块可深入分析“自下而上”的发展动力和空间发展问题,有利于提出更具可行性及兼顾社会群体空间利益协调的规划方案。在以建平村为例的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规划中,通过引入社会调查模块,从多元社会群体的角度总结和分析空间发展焦点问题及成因,提出兼顾多群体利益的空间配置策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者通过建构“底层文化资本”这一概念为弱势农民群体正名,但这一概念却建立在对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误读之上。对于文化资本理论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读,即将文化资本窄化为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本作为阶层流动的工具。而布迪厄的原意,则是通过文化资本揭示阶层复制的机制,进而批判维持社会等级结构的权力关系。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代表获得优势文化的可能性,它以劳动时间的积累为衡量标准,而非占有某些具体文化实践或态度。文化资本在各阶级的不均衡分布源于等级社会秩序背后的象征性暴力。“底层文化资本”的论述陷入实体主义思维所产生的阶级文化本质论的泥沼,实际上承认并加强了城乡阶层文化的不平等结构。  相似文献   

15.
The current study examined children's identification and reasoning about their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SSS), their beliefs about social class groups (i.e., the poor, middle class, and rich), and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two. Study participants were 117 10‐ to 12‐year‐old children of diverse racial, ethnic, and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attending a laboratory elementary school in Southern Californi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hildren's SSS ratings correlated with indicators of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were informed by material possessions, life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and societal comparisons. Children rated the poor as having fewer positive attributes and more negative attributes than the middle class, and fewer positive attributes than the rich. Lower SSS children held less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the poor than children with middle SSS ratings.  相似文献   

16.
"旧宅基地"的流转与退出是实现中小城市"城中村"改造的关键,而这种具有"福利性与社会保障功能"和"无偿、无限期使用集体土地"法律属性的农村宅基地,在城镇化过程中,只具有"霍布森选择"的单向退出途径,因此,必须在以"民众利益最大化"基础上寻求"旧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创新,包括以收回补偿为动力引导,建立旧宅基地退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配套"旧宅基地"流转退出的社会保障措施等,以降低迁移居民后顾之忧,实现"城中村"的功能再造。  相似文献   

17.
Relations between children's personal attributes and peer play competence were investigated in a sample of 141 African American preschool children who participated in Head Start. Variable-oriented analyses confirmed that dispositions of temperament, emotion regulation, autonomy, and language were related to children's peer play competence in the classroom. Person-oriented analyses revealed distinctive profiles of personal attributes linked to adaptive preschool social functioning. A small group of resilient children whose profile was characterized by highly adaptable temperament, ability to approach new situations, and above average vocabulary development evidenced the greatest social competence with peers. Children who were disruptive with peers were equally divided between two profiles characterized by inattention and activity, but with differential performance on vocabulary tasks. A profile containing calm, reticent children was the group least likely to engage in disruptive peer play. Inspection of the six profiles revealed the within-group variability for this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sample and illustrated the differential importance of temperament, regulation, and language constructs. Findings from the profile analyses and relations with peer competence inform the study of resilience in social development for urban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 who participate in early intervention preschool programs.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会福利可以用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表示。从城市化经济的基本定义出发,它的增长依存于两个要素,分别是城镇公共经济的增长和私人经济的增长。这两个要素可以由城镇财政人均支出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表示。比较两者增长速度,城镇人均财政支出远远快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但如果比较两者对城市社会福利的作用大小,即引发的城市化经济福利效应,前者却小于后者。为此,政府通过增加新兴产业财政支出等方式,调整我国城镇公共经济和私人经济之间的矛盾,使城市化经济运行的社会福利最大化,这是我国城市化经济政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整体进程中最为深刻的层面。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大中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加快,在一些发达地区出现了景观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相脱节的现象,使农民市民化问题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实际上,城市社会空间形态的转变与农民市民化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不断地促进社会空间格局从分散布局到空间体系的构筑、社会空间流动从地域凝固到空间开放的催化、社会空间治理从政区分割到区域联动的形成;而这一系列重大变化正深刻地表明,农民市民化既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进程,同时也是城市形态变迁的空间过程。  相似文献   

20.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知识部类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其中的一种情形,是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研究的渗透。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科学"与"人文"的双重性,前者为自然科学的渗透提供了条件,后者为自然科学的渗透设置了限度。渗透的模式包括主体、客体、工具的渗透,精神理念的渗透,概念术语的渗透,研究方法的渗透,通过横断学科进行的渗透,通过交叉学科进行的渗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