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伦理学的视角看,作为美德的自尊是主体对待自身存在的适宜的态度。与心理学上的自尊比较,美德自尊强调的是人的德性品质而不是心理体验。它以人性尊严为其依据,不依赖外界的评价。它的养成有赖于个体的道德修养。厘清自尊的内涵,对深入研究自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作为心理现实主义大师,其小说的诸多人物形象或自卑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低微,在自我的幻想中保持和维护他们的自尊;或由于深受封建夫权的侵害而有所反抗,却又盲目寄希望于封建势力的“公正”来维护自己的自尊;或自恃清高,忠于旧主子,对新政权消极对抗以遁世态度维护自尊.《孔乙己》中孔乙己的自尊和自卑心理实质是自卑于社会地位的卑微而盲目自尊;《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则是出于维护自尊和对自卑的补偿;《离婚》中爱姑实际是维护自己表面的自尊而心虚护短;《采薇》中的伯夷和叔齐是一种忠于商朝旧政权,同周武王的新政权不合作的盲目自尊,实质是一种失败者的自卑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源于苏格拉底,但并非苏格拉底的明确主张。由于美德与知识各自都有不同含义,因而"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具有多种解释,某些解释是合理的,某些解释是不合理的。合理的解释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生活、美德培养与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源于苏格拉底,但并非苏格拉底的明确主张。由于美德与知识各自都有不同含义,因而“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具有多种解释,某些解释是合理的,某些解释是不合理的。合理的解释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生活、美德培养与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德可以作为知识而存在,美德知识的教育可以等同于美德教育,但是美德作为知识的可教性却是有限度的.美德知识的教育方法不同于一般客观知识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传授、对话、反思等多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在当代道德教育中重建美德知识的教育对于美德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德作为知识存在具有普遍性,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知识,所以,它作为知识可教是有边界和条件的。只有理解美德作为知识存在的实质以及美德知识的属性,才能领会"美德作为知识可教"的边界和条件。道德教育可以采取灌输、叙事、反思等方式。在道德教育中,当道德的概念和要求与主体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并在实践中统一起来时,这种道德知识的传授方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李凯 《教师》2010,(15)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较为激进的青年群体,在他们的成长生活中,他们的体验和经历都显示他们具有自我期望高、自尊水平高等特点.目前社会和学校都十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自尊教育,重视归重视,却没有将其付诸实际,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大学生自尊教育的内容研究还不够透彻.  相似文献   

8.
作为自尊研究的扛鼎之作,纳撒尼尔·布兰顿的《自尊心理学》基于客观主义理论,对自尊的人论基础作出剖析,对其作为生物体和理性和情感存在,并具有意志力的人的影响进行了解读,揭示了自尊的本质和源泉以及自尊与情爱的关系,分析了自尊缺失对心理健康和生存的威胁,假自尊的产生与后果,探讨了心理健康与其自尊表征,并提供了获得自尊和相关治疗的路径,为解读人类生存的心理及其相关问题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  相似文献   

9.
李凯 《教师》2010,(18):16-17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较为激进的青年群体,在他们的成长生活中,他们的体验和经历都显示他们具有自我期望高、自尊水平高等特点。目前社会和学校都十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自尊教育,重视归重视,却没有将其付诸实际,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大学生自尊教育的内容研究还不够透彻。  相似文献   

10.
自尊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其结构研究一直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也提出了各种结构模型.为我们理解和探讨自尊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视角。同时,自尊作为个体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对个体的情绪情感、社会适应、心理健康和学业等均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运动员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SCL-90)研究了高校运动员内隐自尊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校运动员存在内隐自尊效应;(2)高校运动员内隐自尊显著女运动员高于男运动员;(3)高校运动员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道德反映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状况,职业道德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教师职业道德带来冲击。崇高的职业道德是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本文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和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特点出发,分析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了如何培养高尚职业道德的方法和途径,以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浅析大学精神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的灵魂和思想核心,它虽然不是真实的存在体,但却时时刻刻影响着一代代大学师生。文章在比较和研究各家观点的基础上,从何为大学精神出发,结合目前大学精神建设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新时期中国需要的大学精神,从自由独立精神、兼容并包精神、与时俱进精神、社会关怀精神和全面发展精神五个方面解析大学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人的需要构成利益的内容。利益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的总和,其本质是人的需要实现的社会形式。人的需要和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的基础性范畴。利益结构可以划分为物质利益与精神文化利益;个体利益、集团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广义利益与狭义利益。  相似文献   

15.
现实生活中的"德福矛盾"要在制度的不完善、道德观念的转轨、公民意识的缺失以及媒体的负面引导等方面找原因。在理论上可以论证德福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在实践上可以通过完善制度、开展荣辱观教育、提升公民意识、发挥媒体舆论的正面作用等方面解决德福之间的矛盾,实现德福一致。  相似文献   

16.
论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总被引:34,自引:8,他引:34  
数学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数学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包括:数学教师数学专业化、数学教师教育专业化和数学教师专业情意,数学专业化结构由数学学科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构建起来,教育专业化结构由教育学科知识,一般文化科学知识、一般教学能力和数学教学能力构建起来,数学教师专业情意在数学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营造数学学习环境,提高数学成绩、完善学生个性、塑造学生人格,优化情感品质、提高数学认知加工水平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洋 《林区教学》2020,(4):8-10
德性养成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中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加强中学生的德性养成教育,对他们的人生具有奠基的重大意义。在知情意行视域下,对德性探源、德性的内涵以及中学生德性的养成作初步探讨,以促进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德性的养成。  相似文献   

18.
与朱熹,吕祖廉并称为“东南三贤”的张Shi以宋代理义之学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他以理义之学作业治理天下的理论根据,主张实行德治要正君心,要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权力,要以德为本,以刑为辅。深入研究张Shi的德治思想对我们当今推进以德治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师爱为师德之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爱为师德之本 ,师爱是中国教师的传统美德 ,师爱是兴趣、是真诚、是责任、是奉献 ;师爱以“五爱”为前提 ,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独特品质 ;师爱是教学相长的助动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