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是在北京申奥成功后才从媒体上知道,北京奥申委还曾经为申奥专门创办过两份刊物《北京中奥通讯》和《申奥专刊》。7月26日下午,北京奥申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张明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这两份刊物还仅仅是奥申委宣传部在申奥期间制作的40多种、近800万份印量、以吨计重的宣传材料中的两种。记得北京申奥刚开始时,北京市市长刘淇存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此次申奥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北  相似文献   

2.
1991年3月北京申奥的消息传来时,我还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我想表达一下一个普通中国人盼奥运的心情,于是用不太熟练的英语给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写了—封信,寄往国际奥委会总部。信发出去之后如石沉大海,申奥也失败了。我心灰意冷,几乎忘掉了速封信。  相似文献   

3.
当一名通讯员难,当一名战士通讯员更难。有一次,我到一个团里采访一名干部,一见面我就说明来意,他态度生硬地说:“没什么好写的”,掉头就走了。第一次,我又去找他,他推说有事,又一次拒绝了采访。我不死心,第」轰前去找他,他正和同事甩老K,旁边的一位同志见我来过几次,觉得过意不去,悄悄对我说:如果你是记者就好了。战士通讯员就不能采访吗?我真想不通。但我没有因碰钉子而泄气,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第四次去采访他。经不住我再三的软缠硬磨,他终于接受了我的采访。不久,这篇稿件见了报。后来他见到我时不仅夸我?还直…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1998年11月25日北京市正式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是揭开了中国新闻媒体报道北京申奥的序幕,那么,莫斯科当地时间2001年7月13日下午6时10分(北京时间晚10时10分),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上郑重宣布--北京赢得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后,我国的新闻媒介迎来了自己的"狂欢节".北京申奥的成功,既是北京人的骄傲,又是中国人的自豪,也是中国新闻媒体的大喜事.各大媒体一改前期报道的矜持、含蓄、冷静与理性,显得热力四射,充分发挥出各自的特色,向受众全方位、立体地传播了北京申奥成功以后,来自北京、全国、全世界的共同欢呼.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听一位同事谈起2009年首次到台湾采访写稿时遇到的一些尴尬经历,颇有同感。2006年10月和2009年7月,我有幸受报社派遣,两次跟随龙岩市经贸代表团到东南亚(第一次赴新马港澳,第二次赴新马菲)采访。  相似文献   

6.
贾凤玲 《新闻传播》2010,(3):127-127
记者提高审美观十分重要,有件事对我启发很大。1999年我刚来到秦皇岛时,一次到青龙满族自治县去采访无意听到一件事。一个在县公安局当户籍民警叫荣芳的姑娘冲破各种阻力,嫁给一个个体残疾青年,围绕结婚前后事迹十分感人。对于这件事我进行了深入多方采访,采访后煞费苦心地定了好多题,  相似文献   

7.
难忘莫斯科     
沈在群 《新闻知识》2001,(10):25-26
集团新闻研究所《报刊业务探索》嘱我写一篇采访手记,讲讲赴莫斯科采访北京申奥的甘苦,并介绍一些没有披露过的新闻背景。说来惭愧,就是这么一篇很宽松的命题作文,都让我挠头不已。这次采访时间紧、任务重,在莫斯科7天,我情绪激昂,四处奔忙,时间像旋风一样过去,回来之后,又一直没能静下心理理头绪,现在要条分缕析地谈甘苦甲乙丙、新闻背景ABC实所不能。想了想,还是文分两块,第一部分记叙北京申奥成功前后,我在莫斯科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所见所感;第二部分是整个采访过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细节。一相信大家都从电视里…  相似文献   

8.
涵子 《新闻世界》2007,(7):39-39
“第一次申奥失利,直接原因是美国捣乱。”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最近接受采访时一语道破。从北京宣布申办2000年奥运会,到1993年投票的短短两年间,美国几乎没有放过任何可能为中国造成不良国际影响的机会。比如,当时美国众议院通过一个决议,说中国是没有人权的国家,不支持中国举  相似文献   

9.
我衷心热爱记者工作。几十年来,它在我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中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1950年春天,我从北京乘火车到河北怀来县的新保安去,准备采访解放军一个部队在革命胜利以后参加生产建设的情况。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天,也是我在革命胜利后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第一次从北京到外地去采访。我怀着革命胜利后的一种兴奋的、欢欣鼓舞的心情,坐在火车的普通硬  相似文献   

10.
当得知穆老身体欠安时,我遂与几位朋友商议,准备去北京看望他老人家。然而,时隔仅仅一个月———10月11日,晴天一声霹雳,“穆老逝世了”。穆老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时,我正在开封读中专,从此记下了焦裕禄,记下了穆青。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刚刚学新闻时又以此文启蒙,精心研读,从而踏上新闻之路。穆老在我的采访本上题词“勿忘人民”,勉励我牢牢地扎根于人民群众1991年1月10日和23日,穆青同志在新华社五楼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两次单独采访。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开怀畅谈。平缓的话语,似甘洌的清泉,滋…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1998年11月25日北京市正式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是揭开了中国新闻媒体报道北京申奥的序幕,那么,莫斯科当地时间2001年7月13日下午6时10分(北京时间晚10时10分),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上郑重宣布──北京赢得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后,我国的新闻媒介迎来了自己的“狂欢节”。北京申奥的成功,既是北京人的骄傲,又是中国人的自豪,也是中国新闻媒体的大喜事。各大媒体一改前期报道的矜持、含蓄、冷静与理性,显得热力四射,充分发挥出…  相似文献   

12.
复旦新闻系毕业的徐敏子,原是我在《文汇报》工作时的同事。她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去了美国旧金山,并在一家中文报——《世界日报》当记者。二十多年的海外记者生涯,养成了她“撰文、摄影-肩挑”的采访特色,获奖多多,在当地华人圈子里很有知名度。  相似文献   

13.
1997年10月,我到欧洲去看儿子。在北京等签证的一周,穆老又给我分出三个上午,主要谈“化大革命”时期。同时我与杨贵取得联系,到他家作了一次长谈,谈他修红旗渠时穆青对林县的采访和他对穆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膨大剂风波"出来之后,我和几位同事都想马上去探访一下衢州瓜果市场的情况.不料当我采访时向瓜农和水果摊主亮明身份之后,好几位水果摊主对我们都是不冷不热.一位水果摊主听说我是记者甚至生气地说:衢州西瓜有啥事?都是你们记者胡乱报道,弄得我们的好西瓜都卖不出去了!  相似文献   

15.
“你采访时用录音机吗?”《纽约时报》前驻北京记者福克斯·巴特菲尔德在回答别人提出的这一问题时说:“我不用,太麻烦了。整理录音太费时间,我每天采访的工作量很大,实在没有工夫去整理它,整理一次录音比采访所花的时间还要多,我就用一个小本子记下要点,这样很方便,发稿也快。”巴特菲尔德是一个有丰富采访经验的记者。在谈到采访技术时,他说采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预先做好研究,心中有底,知道还缺什么  相似文献   

16.
申奥北京     
当如此之多的华人设计师为了期待已久的奥运会北京主办权创作出如此之多、饱含激情的申奥海报时,每一个驻足观看的人,他们是否已经真切地感到,奥运会距离中国可能只有一步之遥。 本期刊出的申奥海报不仅仅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入选作品,还有那些曾经被一同摆在评委们面前,不计胜负、只为北京申奥呐喊助威、倾力加油的落选作品。 如果奥运会真能如国人所愿在北京点燃圣火,那么,请您在为中国体育欢呼的时候,别忘了为中国的设计力量喝一声彩。 据悉北京申奥委主办、文化部华瀚国际文化发展公司承办的最后一次申奥主题招贴征集活动又已展开。征集详情可登陆北京申奥网站www.beijng2008.org查询。相信不久以后又会有一批优秀的招贴出现在北京街头,我们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7.
笔者担任记记期间,曾两次采访过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第一次是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前夕,《中国煤炭报》决定采访几位曾在煤矿工作或战斗过的老一辈革命家,为庆祝“八一”建军节发几篇专稿。我当时被借调在《中国煤炭报》工作,因而有幸同报社另外两名记者一同去采访了江华、并受到他的热情接待。采访取得圆满成功。第二次采访江老,是在1988年早春二月。当时萍乡煤矿为建矿90周年筹备举行纪念活动,要请江老  相似文献   

18.
以前,我总认为下乡采访,就得像个采访的样子。因此,每次采访,就把被采访对象从田间、街头找回来,我提问,他回答。结果被采访对象十分拘束,说话死死巴巴,有时还造成采访失败。有一次,我去京堂乡了解一个糕点专业户致富的情况。去了以后,这家的主人正在糕点房里忙碌,我说明了来意,就请人家停下来到屋里谈谈。对方无奈,只好放下手上的活儿来接待我,并一会儿沏茶,一会儿让烟。当我问到年收入情况时,这个专业户以为我是来整他的讨料,吞吞吐吐不愿说,虽然也说了些情况,但与实际收入相差悬殊,回来稿子也没法写,来回白跑了几十里路。  相似文献   

19.
金立平 《新闻世界》2009,(11):18-18
“农口谁去跑?”记者部周主任连问了两声都无人应答。当周主任环视的目光扫到我这个“新兵”时,我勉强地应道“我去跑吧!” 这是三年前我刚刚分到记者部分领采访部门的情形。实话实说,我当时打心眼里不喜欢跑农口,受“常规”影响,周围同事都热衷去跑“财经口”、“政法口”、“文教卫口”、“国企口”等等,认为这些“口”新闻点多,实惠也多,“跑”起来也觉得很体面、很风光。  相似文献   

20.
正引子大隐于市的书隐楼最近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也勾起我心中的记忆,那里不就是我昔日同事的家吗?40多年前,我在崇明新海农场务农时就得知郭姓同事的家很大,在城隍庙附近的天灯弄内,有几十个房间,是一座老建筑。当年还因联系什么事去过一次,那座有深深庭院的老建筑也就印入了我心底。当得知书隐楼就是郭同事的住家后,便萌生前去探访的念头。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