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最早的一批革命文学家之一,蒋光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直以"革命加恋爱"小说创作确立其个人特色与地位,而其在革命理论上的具体内容则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诠释,被遮蔽在左翼主流批评话语之下。与风格鲜明的"革命加恋爱"小说相比,蒋光慈的文艺批评似乎显得缺乏新意,多为对苏联拉普文论的机械照搬,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其为数不多的文论中仔细挖掘出属于蒋光慈个人的独特理解。只有立足于蒋光慈所处特定历史语境并充分地考察他对"革命"的个人化的理解,我们才能完整、鲜活地把握蒋光慈及其创作和批评,同时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他的"革命"概念具有着形而上的特质,是一个具有内在同一性并混杂其他概念蕴含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   

2.
3.
张晶 《现代语文》2010,(5):71-73
本文将新世纪以来对蒋光慈的研究从"革命文学再谈"、"俄苏文学对蒋光慈创作的影响"、"文本的继续解读"和"多元化的研究"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归整,试图找出新世纪以来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蒋光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和独特价值的作家,他的创作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受到了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深刻影响。不仅如此,由于个性的因素和时代的需要,蒋光慈所理解和重构的是一个既有侠义色彩又具革命精神的蒋式拜伦形象,这也使他的“革命文学”创作表现出独特的气质。  相似文献   

5.
《甘肃高师学报》2022,(4):72-75
蒋光慈作为中国革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其诗的总体特征是激越昂扬,奔放有力,深沉而富于政治鼓动性。而他的小说则更紧密地配合革命斗争,具有革命文学的时代感和战斗性,既把握住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审美特性,又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6.
蒋光慈与中国现代文学——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光慈作为中国革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其诗的总体特征是激越昂扬,奔放有力,深沉而富于政治鼓动性。而他的小说则更紧密地配合革命斗争,具有革命文学的时代感和战斗性,既把握住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审美特性,又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7.
今年 ,是中国共产党 80周年华诞 ,也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开拓者蒋光慈的百年诞辰 ,我们特编发史挥戈副教授的这篇长文 ,来探讨总结我国早期革命文学建设得失 ,以此纪念蒋光慈这位先驱者。  相似文献   

8.
9.
诗集《新梦》是蒋光慈留苏期间从事新诗活动的产物,洋溢着无产阶级革命热情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憧憬。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最早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新梦》甫一出版即在青年中引起反响。由于蒋光慈留苏期间决定当一名"东亚革命的歌者",且在归国后固守于这一角色定位,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0.
上海存在形态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可以说使它集中了中国社会所有的对立因素和矛盾方面。茅盾以及蒋光慈等怀有不同思想、观念、经历和追求的知识分子都在上海获得了各自的生存体验和发展空间,并由此形成了对上海的记忆、想象、感受和期盼。  相似文献   

11.
上海存在形态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可以说使它集中了中国社会所有的对立因素和矛盾方面。茅盾以及蒋光慈等怀有不同思想、观念、经历和追求的知识分子都在上海获得了各自的生存体验和发展空间,并由此形成了对上海的记忆、想象、感受和期盼。  相似文献   

12.
13.
“革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它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文学有了其崭新的内容,中国无产阶级在文艺领域取得了绝对的领导权。这些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16.
革命文学兴起后,围绕"大众化"进行了多次讨论,要求知识分子改变身份,到群众中去,与他们相结合,但是,知识分子的工农化道路充满矛盾,个人话语与集体话语的差异使他们大多停留在下乡、蹲点等现实层面,未能深入到话语、立场等精神层面,思想改造迟迟不能完成。文学的经验事实告诉我们,作家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放弃自己的生活而去体验别人的生活,放弃自己的立场而去获得别人的立场,都难以取得真正成功,它们带给文学的只能是损失与伤害。  相似文献   

17.
废名被认为现代诸作家中“第一名难懂”。他披着释道外衣,骨子里却是个入世的儒者;曾引李商隐的诗“梦中传彩笔,花叶寄朝云”,勾勒自己的创作心迹和人生理想。其散文的特色是率真、诚实,追求“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的自然美,以及清淡、朴讷和奇僻、生涩的美。  相似文献   

18.
"革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它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文学有了其崭新的内容,中国无产阶级在文艺领域取得了绝对的领导权。这些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1919年5月,李大钊将他轮值主编的第六卷第五期《新青年》编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在其上发表《我  相似文献   

19.
“革命文学”兴起的最为深刻的根源,在于大革命失败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政治压力。激进主义的政治思潮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成为推动文坛由“五四时代”的“混同”走向“五卅时代”的“清晰”的内在动力。两个不同的文学口号:“为人生而艺术”与“为革命而文学”,构成“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的原则区别与鲜明对照。马克思主义原理和苏联“拉普”、日本“纳普”理论交织杂糅,是造成创造社、太阳社革命文学理论驳杂纷乱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五个方面论述了朱镜我与革命文学运动的关系,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他在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论定:朱镜我不仅是名重一时的社会科学家,而且也是革命文学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重要组织领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