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汉末纷争打破了秦汉以来中国的大一统局面,政治出现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新给局。刘备集团以益州经济区为立国基础建立了蜀汉政权。蜀汉前期诸葛亮执掌国政,实施“以攻为守“的立国方略,使益州经济区的发展因战争而受到严重阻碍。蜀汉后期,姜维继续执行“以攻为守”的错误决策,导致益州经济区严重倒退,蜀汉国力日益衰弱。公元263年,曹魏一举灭蜀。  相似文献   

2.
《三国志》中有关刘备军事集团平定益州的记载很少,也有很多问题与《华阳国志》等其它历史文献有不同的记载。究竟谁是谁非,只有通过考证。例如:刘备入蜀将率士卒是多少、诸葛亮等人入蜀的时间、巴郡太守是谁、诸葛亮等人的行军路线、有关“南中”的平定等问题。现在来研究这几个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3.
张鑫 《巢湖学院学报》2010,12(1):113-116
蜀汉政权在三国时代一直积贫、积弱,原因众多,但内部派系斗争绵亘不断却是历来史家所极少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刘备草创军事集团之始,以关羽、张飞为代表的元老派便与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发生龃龉;蜀汉政权建立之后,内部的派系斗争愈演愈烈,元老派、荆州派、益州派相互争权;刘备与诸葛亮相继去世后,新旧派系实力随即发生消长,内耗不断直至蜀汉政权灭亡。  相似文献   

4.
论诸葛亮法治中的弹性原则高梅诸葛亮处于汉末战乱、三国纷争时代,他知道要拨乱反正,由乱到治,必须实行法治。他认为“刑罚不中,则众恶不理,其国亡”。①他把能不能实行法治,提高到关系国家兴亡的角度来认识,这说明法治思想是他治国方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诸葛...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所谓“天下有变”,怎么个变法,《隆中对》没有展开评论,也不可能具体指出。后世论者却有说他也“并不清楚”。其实,诸葛亮心中有数的。分析一下诸葛亮的言行和他北伐时三国所发生的一些事件,便可知其“天下有变” 的梗概。  相似文献   

6.
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是初中语文第五册《隆中对》里的一句话(该文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有一种意见认为:“刘、张两人均系当时益州地区军阀。刘为益州刺史;张据守益州北部之汉中郡。”“刘、张弱点之一:政治腐败。刘糊涂无能;张不惜民力。”“弱点  相似文献   

7.
《语文知识》1996年第11期蔡尤臻《诸葛亮的疏忽》一文说诸葛亮的《出师表》开头有“益州疲弊”一语,意为“蜀汉的军备薄弱,财力不足”,而下文请命时有“兵甲已足”一语,意为“武器装备已经充足”,显然前后矛盾,蔡先生由此得出结论说“这显然是他的疏忽”。我认为蔡文失  相似文献   

8.
谯周是三国时蜀国益州集团中颇为复杂的一个人物。他精通儒术,又是当地土,在以“法”治国、“荆楚人贵”的诸葛亮时代并不显达。当曹魏灭蜀时,他力劝刘禅投降,使蜀汉免受兵燹之灾,其本人却因此见贬于后世。谯周门生众多,名有立、杜轸、李密等,他们在入晋后仕途畅顾,青云平步,与吴蜀故地其他贵胄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与识周的生平行事及其影响,也和司马氏政权出身儒学世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的《出师表》本是千古名文,读过此文者,无不被他那种“忠心”所感动。从“天下三分,益州疲敝”的天下形势分析到“亲贤臣,远小人”的用人安排,忠诚之心人神共鉴。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事必躬亲,的确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掩卷沉思,又无不为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剧命运扼腕叹息。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作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我认为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是:第一,有洞察未来的科学预见,并且能够提出对形势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或起积极推动作用的决策或主张;第二,有显著的治绩;第三,有为实现远大目标而必具的品格和能力。显然,诸葛亮是具备这些条件的。诸葛亮在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答刘备问所作的《隆中对》,不仅科学地预见了曹操、孙权与刘备三家势力必将形成鼎足对峙的局面,并且还依据这一预见而提出夺取荆州益州、联孙拒首的战略决策,促使自谓“智术浅短,遂用猖极”的刘备势力迅速壮大…  相似文献   

11.
论蜀汉政权出现的特征与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末军阀混战中,刘备集团本是其中较为弱小的一支.但在20多年的战争兼并中,诸葛亮、法正等一批时代精英纷纷投奔刘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军事集团.刘备与诸葛亮默契结合成为该政治军事集团的领袖共同体.刘备集团从而扭转了以往东奔西逃的流亡走势,最终于221年建立了以成都为中心的蜀汉政权.刘备重用诸葛亮,其方式和程度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军阀对大臣的重用.诸葛亮弥补了刘备自身的政治军事才能的不足,两人互为表里,一起扮演着蜀汉政权中君主的角色,形成了中国古代君主集权中权力运行的一种特别的构成方式.尽管蜀汉政权建立不久刘备病故,但蜀汉政权仍正常运作.此外,汉末战乱中,或者是最早追随刘备镇压黄巾军起家的军阀,或者是不愿意依附其他军阀的汉末官僚士大夫,或者是前益州刺史刘焉、刘璋的部下,在投靠刘备一起建立国家政权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政治角色的转变,成为蜀汉政权中不同身份的统治者.蜀汉政权以其独特的统治方式顽强地在魏吴大国夹缝中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12.
法家以法律统一思想其实就是其“法治”思想,法家主张“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轻视甚至否定道德和教化的作用,实际上是实行文化专制。法家以 法律统一思想体现在其推行“法治”的方法上,从本质上说,法家的法治与儒家的 人治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集》卷一有《与张鲁书》残文,云:“灵仙养命,犹节松霞,而享身嗜味,奚能尚道”?此虽仅存十七字,然所含讯息犹丰。今据此钩索综合,试说明诸葛亮与道教的某些关联,请诸位专家指教。诸葛亮与张鲁原来并无交往。建安十九年(214)诸葛亮受命自荆州率兵攻刘璋。不久,刘备得益州,“诸葛亮为股肱”。次年,曹操攻汉中,鲁降之。在这之前,刘备、诸葛亮等曾经打算联结张鲁,  相似文献   

14.
徐应佩、周溶泉二同志在《四川师范学院学报》一九七八年第四期发表的《<隆中对>串讲》,其中对“张鲁在北”等六句话的串文是值得商榷的。串文为: 益州也是个“其主不能守”的形势,昏庸无能的刘璋承袭父亲刘焉的职务,做了益州刺史。北边汉中郡的张鲁,也是个不惜民力的暴虐之徒。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说明益州已是人心离散,民怨沸腾,这比荆州还要好取。 张鲁真是一个“不惜民力的暴虐之徒”吗?诸葛亮谈形势时真是这样来看待张鲁的吗?在这里,准备根据历史记载,提出另外一种串讲法,与徐、周二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5.
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是邓小平以法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其要点有二:一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制度问题,为此他主张要克服封建主义思想残余的影响,避免权力的过分集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行党政分开的原则;按“四化”标准选择接班人进领导班子,实行退休制度,以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加强集体领导。二是解决制度问题的核心是建立民主制度和法制,以避免“文革”之类的悲剧重演,保证依法治国和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6.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初唐时代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她在执政期间,摈弃孔孟之道,推行法治路线,实行政治革新,打击腐朽没落的士族地主阶级,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发展,在历史上起了重大的进步作用。她是一位大有作为的政治家。武则天的同代人卢照邻和《新唐书》的作者都说过:武则天是一个主张法治的人物①。武则天在她的表章诏勒中,反复地、鲜明地宣扬了法家思想。她主张国家的政治应该“因时通变”②,时代变了,一切方针政策要随之改变,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要有适应时代需要的  相似文献   

17.
魏延一生忠诚于西蜀政权且功勋卓著,魏延与诸葛亮在北伐进军路线上的分歧是认识分歧,曲在诸葛亮。虎头桥之变是诸葛亮酿造的一杯鸩酒,而魏延性格上的弱点则是虎头桥之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8.
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很容易犯“左”倾错误.这是国际共运史上一些国家事实证明了的.如苏联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就出现了以布哈林等人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对外反对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对内主张一系列左的政策.1918年9月至1920年底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在保住无产阶级政权上有功劳,但“做的太过分”,是实现从小生产“直接过渡到纯社  相似文献   

19.
马超的崛起从一个侧面证实着《隆中对策》的客观性,并与之相呼应。马超与曹操抗衡达四年之久,牵制着曹操的主力部队,为刘备取益州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马超投刘备,使成都免去了一场大灾难,对刘蜀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马超经营西凉与镇守阳平关,不但保卫了蜀国的北门不受侵害,而且为诸葛亮后来的北伐战争提供了民族关系方面的便利条件,堪称“一世之杰”。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在汉中八年北伐,虽未取得成功,但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屡败屡战的胆略勇气,是值得赞扬的。最后以马革裹尸还为蜀汉政权献出了宝贵生命,他那“名垂宇宙” 的冠世威望、“公忠体国” 的崇高品德,将永垂后世。本文将诸葛亮在汉中八年北伐以纪年述其史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