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研究基于"溢出假说"和"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选自北京、重庆和石家庄三所初中学校的1038名初一至初三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家庭环境中的父母关系(父母冲突和父母婚姻满意度)、亲子关系(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以及父母关系是否会通过亲子关系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结果表明:(1)父母婚姻满意度、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均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而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2)母子依恋、父母婚姻满意度和父子依恋能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但父母冲突却不能;(3)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在父母婚姻满意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中只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韩国小说《杏仁》自面世之后被翻译成数十国语言,引发了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从依恋理论的视角对小说中两位主人公的依恋类型进行分析后发现:依恋关系贯穿人物的一生,依恋类型的形成与人物的成长环境紧密相关。安全型依恋关系可促进个体情绪的发展,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混乱型依恋关系会造成个体形成心理防御机制,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青少年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形成与建立,需从家庭、社会等多方面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依恋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依恋特点及其对心理韧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女生、家庭收入高于3000元、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亲子依恋中社会度和心理韧性中的目标专注均高于男生、家庭收入低于3000元、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亲子依恋的总分与心理韧性的各维度、心理韧性总分与亲子依恋各维度均有显著相关;安全型流动儿童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四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种依恋类型的流动儿童,恐惧型流动儿童在以上四方面均最低.尽管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因素对其心理韧性有预测作用,但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对其心理韧性有更强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4.
许多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依恋的社会微环境,文章采用质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女性青少年依恋的社会微环境的特征及其活动特点,结果发现,女青少年依恋的社会微环境具有种类繁多、可得性强、自然环境较多等特点,同时具备一些恢复性特征。被试在这些环境中从事一些恢复性行为来减少心理压力,恢复心理能量,更重要的是她们还在此从事一些情感性活动,由此这些环境产生了特殊的"地方"意义,成为女性青少年心灵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季梦雨 《科教导刊》2024,(4):135-138
目的: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心理弹性与自我分化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对随机抽取的4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依恋回避与心理弹性、自我分化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依恋焦虑与心理弹性、自我分化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自我分化呈现显著正相关。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不仅能直接预测自我分化,还能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自我分化。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心理弹性和自我分化两两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心理弹性在成人依恋和自我分化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特征,采用《网络成瘾量表》和《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对344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总体状况较差,在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四个维度均低于正常使用互联网者;网络成瘾女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更低于网络成瘾男青少年。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家庭依恋、朋友依恋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青少年依恋性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为网络游戏成瘾的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以500名青少年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适合我国青少年现状的依恋问卷和台湾学者陈淑惠所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为研究工具,采用积差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焦虑性因素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正相关;亲和性因素与网络成瘾基本上无显著相关;家庭依恋与朋友依恋中的焦虑性因素均能显著预测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在缺乏父母监护、同辈群体诱导偏差和社会监管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下,农村留守儿童中出现了诸如网络依恋、沉迷游戏等状况,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从个人、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行分析,探寻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针对其自身的环境,建议通过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导,实施综合家庭干预模式和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小组模式的介入,使农村沉溺网络的留守儿童重回健康成长的轨道。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中学生父母以及同伴依恋的特点,并探索三者对社会适应的作用,本文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和《青少年社会适应评估问卷》对527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同伴的依恋程度最高,其次是母亲依恋,最低为父亲依恋;高一年级学生对父母和同伴的依恋程度最高;女生对同伴依恋的程度较男生更高,而对母亲和父亲的依恋没有性别差异;同伴依恋受到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的双重影响,与父母有良好依恋关系的学生也倾向于具有较好的同伴依恋关系;母亲和同伴依恋对学生的积极适应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对消极适应具有直接负向影响;父亲依恋对积极和消极社会适应的影响要通过同伴依恋来发生,母亲依恋对社会适应的总效应最大,既可直接预测社会适应,也能通过同伴依恋发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产生与青少年的自我确认、归属需要、补偿心态、从众心理等心理因素有关。偶像崇拜既可以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激励、调整、充实等积极影响,也可能导致沉醉于“追星”、盲目追随仿效等消极效应。为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引导:由以人物为核心向以特质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改变;从表层的感性崇拜向深层的理性敬仰发展;从仰望、着迷的心态向缩小差距的实际行动转化。  相似文献   

11.
作为占有较少社会资源的社区青少年,通常社会地位低、生存状况差,处于社会边缘,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通过对昆明市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及社会支持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社区青少年获得支持的途径主要来自于父母、朋友、同学等非正式支持系统。因此,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特别是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培养他们的社会归属感,这是解决社区青少年心理问题、促进社区青少年社会适应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社会支持对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从温州地区6所不同性质的高级中学各抽取高一和高二年级1个班级,共12个班级480名学生,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自编网络使用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8.3%;高中男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显著高于高中女生网络成瘾发生率;职高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居于首位,但其与普通和重点高中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网络成瘾者的社会支持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非网络成瘾者;社会支持与高中生网络成瘾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研究结论:高中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网络成瘾现象,提高社会支持可以预防高中生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3.
影响女性吸毒者戒毒的社会、家庭、心理、生理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刘基  杨玲 《西北师大学报》2003,40(1):104-107
目的:探讨影响女性吸毒戒掉毒瘾的因素。方法;以242名正在戒毒所接受戒毒的女性为对象,运用编制的调查问卷进行测本。结果:影响女性吸毒戒掉毒瘾的诸因素中,生活态度和自尊水平之间关系紧密,吸上毒品与家庭环境之间不存在相关,社会环境,心理依赖和能戒掉毒品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结论:影响女性吸毒戒毒的因素中既有认知,心理因素,也有生物学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戒毒人员与普通人群的交往焦虑状况进行对照分折与考察。研究显示,吸毒严重损害了个体的社会心理层面,对戒毒人员的交往焦虑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在从民族、性gU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1、针对戒毒人员的整个心理环境进行心理矫治;2、营造轻松、平和的戒毒环境;3、重视戒毒人员认识与理解能力的提高;4、注意女性在交往焦虑方面的特殊性;5、重视对少数民族戒毒人员的教育和民族地区禁毒宣传。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身心发展还未成熟,社会适应性不高,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强烈关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结合相关法律分析阐述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旨在为相关现实问题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大众传播为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和舆论开辟了新的渠道,构成了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重要环境,成为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价值观的核心力量。大众传播在利用其特有功能及优势引导未成年人认识、认同、践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误导。要限制和消除这种误导效应,必须要提高传播者自身素质,选择适宜的传播内容和方式,加强监管部门的监察力度,才能帮助未成年入顺利过渡到价值观的“成熟期”。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 ,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也有很大影响。为了使计算机和互联网真正成为他们健康发展的工具 ,培养青少年具有一定的电脑素养、网络素养和信息素养 ,已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法,随机抽取200名在校大学生,对他们的网络使用情况、网络依赖程度与自尊、孤独、社会支持、抑郁、社交回避、人际敏感、主观幸福感和焦虑等8个因素进行了测评,进而探讨了网络成瘾与个体人格特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网络成瘾组与网络非成瘾组在自尊、孤独、社会支持、抑郁、社交回避和主观幸福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成瘾与自尊、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等有显著性负相关,与孤独、抑郁、社交回避等有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共依附(Codependency)的概念起源于1940年代对酒瘾的家庭治疗.酒瘾者家属沉溺于失调关系中的临床特征,被学者们称之为共依附.文章主要介绍了共依附的概念界定、测量和相关研究,并指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Male and female laboratory rats invariably investigate a novel conspecific placed in their home cages. In Experiment 1, mature male rats were exposed in their home cages to active and inactive juvenile males. Inactive juveniles were pretreated with haloperidol to induce behavioral stasis in a normally upright, quadrupedal stance. In repeated daily observations, males exposed to active juveniles displayed significantly longer intervals of investigation than did males exposed to inactive juveniles. In Experiment 2, mature males and females were repeatedly exposed to active and inactive castrate females. Males investigated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did females, active female castrates were investigated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were inactive female castrates, and sex of subject interacted significantly with activity-nonactivity of the social stimulus animal. In Experiment 3, mature males and females were repeatedly exposed to active and inactive castrate males. Males investigated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did females, active male castrates were investigated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were inactive male castrates, and sex of subject interacted significantly with activity-nonactivity of the social stimulus animal.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exual dimorphism in persistence of social investigation may be interpreted as a sex difference in response to normal movement cues of a stimulus complex characterizing a conspecif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