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浮与沉》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常见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这一课我前后上了3次,没想到再熟悉不过的分组实验材料之一——西红柿,分别给我出了3次“难题”。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实录了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的实际过程,记录了师生共同探究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以亲身实践证明在农村学校、在农村的科学课堂上,即使是"非专业"教师也完全可以凭借简单易行的实验器材去探究科学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只要你认真备课,你完全可以上好一堂科学课。本案例对农村教师具有借鉴价值。教材分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科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相似文献   

3.
如何让丰富多彩的实验材料真正成为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载体,成为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活动得心应手的“法宝”?下面以教科版三(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为例,谈谈我对实验材料处理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刘老师正在讲《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内容。刘老师为了让小学生理解“通过使用在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中的鸡蛋浮起来,从而知道通过改变水的密度能够改变水中物体的沉浮”这一科学道理,特意设计了一个课堂观察实验:给每个实验小组提供鸡蛋、烧杯、盐、水,让小学生亲自动手探索怎样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各小组的同学十分投入,认真地做实验,忽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我们组的鸡蛋在盐水中总是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浮着的。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与浮》第3课。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一课。本课的主旨是要学生认识到改变水的密度也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教材的编排思路是: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全浮,在另一个杯中全沉,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也是通过做实验来体现的:实验一是取两个杯中的水放在火上烤,发现一杯水中可能有…  相似文献   

6.
三年级的科学课上。学生们正兴奋地做着物体沉浮的实验,此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课前为学生实验准备的十几根竹牙签中的二根突然沉在了水底,出现了牙签在水中沉与浮两种不同的现象。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这是怎么一回事呀?”“这牙签在水里到底是该沉还是浮呀?”“老师.你给牙签施了什么魔法呀?”“这沉入水里的牙签可能是不合格产品,伪劣商品!”……学生们变得异常活跃。  相似文献   

7.
借助物体在水中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并利用小试管、烧杯、铅粒、品红溶液、球形干燥管、50 mL注射器等材料,可制作两个物体浮与沉实验装置。两个实验装置分别用于物体浮与沉实验、重力与浮力关系模拟演示实验,可直观展示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8.
最近,听了一位教师的科学课,内容是“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之前,教师首先提出要求:“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木块、泡沫、塑料、铁块等材料,请各小组先挑选其中一种,然后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物体下沉的实验。”话音刚落,各小组就忙开了。只见其中一组学生马上你争我抢起来,有的抢木块,有的抢泡沫,有的……  相似文献   

9.
近日,笔者听了一节题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小学科学课.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孩子们通过猜想、实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用改变物体形状、减小物体重量和在水中加盐加糖等办法来增加水的浮力,终于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相似文献   

10.
最近听了一些科学课,课堂上屡屡出现实验失败导致误导而处理不当的现象。如在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马铃薯是沉还是浮》的教学中,教师先是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通过实验明白了大  相似文献   

11.
教学分析 《沉与浮》是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在前面研究盐的溶解特征后,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其他的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由此引导学生发现,放到水中的物体除了溶解外还有其他的情况,从而引出沉与浮的内容。首先,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存在。接着又通过实验探究“沉到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然后再引导学生应用和拓展,让他们设法“改变鸡蛋的沉浮”,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五年级科学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要研究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否会改变.学生往往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认为改变物体的轻重和大小.物体的沉浮就会改变。鉴于此.教材特地安排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刘老师正在讲《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内容。刘老师为了让小学生理解“通过使用在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中的鸡蛋浮起来,从而知道通过改变水的密度能够改变水中物体的沉浮”这一科学道理,特意设计了一个课堂观察实验:给每个实验小组提供鸡蛋、烧杯、盐、水,让小学生亲自动手探索怎样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各小组的同学十分投入,认真地做实验,忽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我们组的鸡蛋在盐水中总是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浮着的。我把鸡蛋的大头朝下放在烧杯里,它又反过来大头朝上了。”我也发现了这种现…  相似文献   

14.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三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课由四项活动组成:观察物体的沉浮,观察更多物体是沉还是浮,物体的沉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思考和讨。沉浮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中,怎样选择材料至重要。下面根据教师的执教实例,谈材料选择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些相关的思考。活动一:观察物体的沉浮师:(出示一木块)这是木块,我它放到水里,你们猜是沉还是浮?生:浮。师:(演示)猜对了,(出示弹珠)这个呢?生:沉。师:(演示)也猜对了,(出示瓶…  相似文献   

15.
最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科学课《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运用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事先准备了橡皮泥、鸡蛋、塑料尺、马铃薯、易拉罐皮等材料,让学生自己解决“怎样使它们浮在水面上”。选择塑料尺是因为在以前的课上,我发现塑料尺竖着放、侧着放会沉入水中,如果轻轻地平着放则可以浮在水面上。课上,我出示塑料尺,问:“把它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争论不休,有的说沉、有的说浮,这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我没吭声,拿着塑料尺竖着放入水中,塑料尺沉下去了,接着我让学生自由研究:想办法使沉在水底的塑料尺浮起来。学…  相似文献   

16.
《小学自然教学》2012,(7):48-49
少做指令官 余菊仙1.少“整齐划一”学生的创造性是无限的,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当我们敢于放手的同时就会发现学生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学生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一位同事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课前了解到学生很乐意研究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相似文献   

17.
教学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自然第二册的《浮与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自己探讨求真,我是这样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变浮为沉的方法”的 一、观察思考 学生了解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形后,我把带盖塑料瓶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 师:塑料瓶是沉是浮? 生:浮。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浮在水面上的带盖塑料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与浮>第3课. 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一课.本课的主旨是要学生认识到改变水的密度也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教材的编排思路是: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全浮,在另一个杯中全沉,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我们科学课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中有一个活动是“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在活动中,我们配制了一烧杯浓盐水,马铃薯真的在盐水中浮起来了,证实了我们当初的推测(马铃薯上浮的那个水槽中的液体可能是盐水雪。由于课堂时间比较紧,我们把放有浮在盐水中的马铃薯的烧杯放在一旁,接着进行下一个活动。下课后,我们就离开了实验室。第二天,我们到实验室收拾实验物品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盐水中的马铃薯竟然全部沉到了水底,这是怎么回事呢芽“马铃薯在盐水中为什么先浮后沉呢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请教教科学课的李老师。李老师听后笑了…  相似文献   

20.
我教《沉与浮》一课,由于备课时按主观想法设计教学、发生了令人难堪的情形。 设计教案时,看到教材上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物体,要求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弄清楚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我一边不太在意地准备着实验器材,一边想:木块、兵乓球、铅笔、石块、橡皮还有铁钉,这些东西谁不知道它们在水中是沉是浮呢?做实验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