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静 《报刊之友》2010,(8):156-157
公众有窥探他人隐私的好奇心,同时,传媒基于公众趣味,会向公众提供艺人或者其他社会知名人士的隐私。因此,隐私成为架构传媒与公众之间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的存在,致使传媒不断去挖掘更广泛更深刻的隐私问题,但从现今的情况来看,这样做的后果不是为传媒赢得更好的声誉,而是造成部分公众对传媒的质疑和反感。不论是2006年的“钟欣桐被偷拍事件”,  相似文献   

2.
王瑶 《青年记者》2001,(4):51-53
媒体与名人之闻如同在玩一场拔河游戏,绳子中间的红色标志就是名人的隐私。隐私有时还成为吸引公众兴趣进而带动旅游业促进国民经济的一个手段。  相似文献   

3.
徐敬宏  张仪 《中国出版》2023,(20):35-40
随着数据在传媒业重要性的提升和数据难题在传媒业的展现,隐私计算在新闻内容、数字营销、舆情分析、新闻核查、平台媒体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整个传媒生态的良性发展具有重大价值。与此同时,隐私计算给传媒业带来的潜在威胁也不容忽视,涉及数据孤岛与数据群岛、技术信任与社会信任、新闻真实与新闻价值等多个方面的平衡与协调。在此基础上,文章提供了关于隐私计算在技术迭代、标准体系、伦理秩序、发展模式方面的几点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隐私问题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在美国,有大量的研究是关于数据保密以及隐私保护问题,而且对此媒体也大量地进行报道。在中国,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场合下也表现出了对隐私的强烈需求。特别是在新传媒时代,随着技术手段的更新,隐私不断地暴露在大众视野中。如何界定新传媒时代的隐私概念?怎样对隐私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呢?  相似文献   

5.
新闻如何做得贴近而又可读,已经成为当前新闻媒体共同探索的课题。纸质媒体、电视、网络,纷纷开设《社区新闻》类版面或栏目,都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了"百姓故事"的采访报道上,"人情味"的浓墨重彩,引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挖掘百姓故事,要不要尊重"隐私"?  相似文献   

6.
传媒动态     
《传媒观察》2012,(10):64
传媒热点:"观点多元"也不应"胡言乱语"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有一些知名人士,把自己的微博当成私人之间的闲扯。有的把道听途说、未经证实的丑闻、绯闻、腐败信息一发,让公众信以为真。有的喜欢以偏概全,把一个人的毛病、一个地方的问题,上升到普遍  相似文献   

7.
一、价值挖掘:盈利模式的实质所谓盈利模式,就其实质而言,都是和特定的生产和运营方式对于已有资源的价值挖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好的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8.
某地铁站的闸机进站口,一对情侣热情拥吻.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两人缠绵的亲热动作都被地铁工作人员全程拍摄下来并上传到网络.这段2分48秒的视频在各大视频网站广为传播,不少网站的点击率超过万余人次.地铁运营公司调查后证实,该视频系公司前员工手机偷拍所得.①上传至网络可能也是偷拍者本人所为.  相似文献   

9.
曹茹 《新闻记者》2007,(9):65-66
近来,在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些以平民百姓为访谈对象,以表述他们个人生活与情感为内容的访谈节目,都获得了不俗的收视率。这类访谈节目大量触及个人隐私,其中不乏有损个人人格与尊严的隐私,这些隐私包括家庭邻里不和、情感纠葛、不正常性关系、有悖常理的态度和言行等。令人不解的是这些节目至今却未引发诉讼,其中隐含的法律及媒体职业道德问题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国新闻传媒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这是我们必须始终遵循的原则。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大,我国新闻传媒在履行其社会责任的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越大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传媒动态     
《新闻通讯》2012,(10):64-64
传媒热点:“观点多元”也不应“胡言乱语”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有一些知名人士,把自己的微博当成私人之间的闲扯。有的把道听途说、未经证实的丑闻、绯闻、腐败信息一发,让公众信以为真。有的喜欢以偏概全,把一个人的毛病、一个地方的问题.上升到普遍性、全局性的层面大发议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测度并检验隐私躺平的调节作用,建立隐私躺平对隐私保护行为的作用机理,构建用户隐私悖论的解释理论,提升用户隐私保护的实现路径。[方法/过程]基于保护动机理论,引入隐私躺平调节变量,构建隐私保护行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计量题项,测度隐私躺平的调节作用。[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隐私躺平总体上消极影响隐私保护行为,具体上消极调节隐私威胁发生概率、反应效能与保护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积极调节感知收益、应对成本与保护行为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对隐私威胁严重性、自我效能与保护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吕朋 《新闻世界》2014,(11):194-195
传媒公信力是公众对于传媒的信任程度,也可以理解为传媒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它是公众与传媒互动的结果,同时受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只有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公信力才能对传媒功能的发挥产生积极影响,才能对社会进步稳定和谐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构建理性传媒公信力的主体不仅仅是传媒,还包括公众与政府。传媒是构建传媒公信力的主导力量,公众是构建理性传媒公信力的决定力量,政府是构建传媒公信力的重要力量。三大主体的努力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影响,互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14.
金子莹 《今传媒》2015,(2):30-31
互联网的诞生,打破了先前大众媒体主导信息传播的局面。信息面扩大,信息交流跨越时空限制,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的接收者与传播者可以完成即时对话,诸如此类优势成为互联网迅速普及的关键。然而面对这一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我们还应持有更多的审慎态度,以减少或避免使用互联网所产生的破坏和威胁,以及第三方对用户造成的隐私侵犯。基于上述背景,分析研究SNS社交网站巨头Facebook自2004年成立至今,十年间所遇到的几次隐私侵犯风波以及防患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许一明  李贺  余璐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7):128-136
[目的/意义]数据泄露事件频频发生,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络用户对自己隐私保护行为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甚至因此放弃对隐私信息的保护策略。本文试图从隐私保护自我效能的角度,探寻社交网络用户放弃隐私保护行为的原因。[方法/过程]通过对自我效能相关文献的梳理,引入隐私疲劳作为中介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社交网络用户的隐私保护自我效能并不能直接对其隐私保护脱离行为产生影响,需要通过完全中介变量隐私疲劳来产生间接影响。不同来源的隐私保护自我效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要确保社会稳定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移动应用(App)的个人信息保护至关重要。本文以2021年1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缓解用户对个人信息被收集、使用与保护的不确定性的突破口,展开隐私保护方法设计研究。总结归纳《个人信息保护法》中App服务商需要告知用户的隐私相关信息,理解用户对这些隐私相关信息的偏好,据此提出并设计App下载阶段面向用户的隐私告知方法,并通过基于插图的实验方法展开三项研究,系统探究用户在App下载阶段感知的隐私不确定性,以及隐私告知对用户隐私不确定性和App下载意愿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在中国App应用中,用户普遍存在隐私不确定性,且用户感知的隐私不确定性具有情境依赖性,即在信息敏感度更高的移动应用环境下,用户感知的隐私不确定性更高。本文提出的隐私告知能够有效缓解用户感知的隐私不确定性,并且显著缓解隐私不确定性对App下载意愿的负向影响。图6。表8。参考文献44。  相似文献   

17.
现代传媒,是指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向社会公众传播各类信息的媒介形式,它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是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形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传媒公众问责制可从“激励方式、问责内容、制度化水平、参与深度、参与者范围”这五个维度来进行建构,其关键在于如何在每个维度的两极中找到适宜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9.
传媒公众问责制可从“激励方式、问责内容、制度化水平、参与深度、参与者范围”这五个维度来进行建构,其关键在于如何在每个维度的两极中找到适宜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20.
虚拟参考咨询隐私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虚拟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发生变化,技术环境的变更给用户和馆员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如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本文从图书馆历史上的隐私问题出发,从网络、虚拟图书馆、信息咨询与隐私的因果关系层面分析了虚拟参考咨询中的不安全因素以及隐私侵犯的可能,建议最好以法律手段来进行隐私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