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媒产业作为创意产业,不断创新是其发展永恒的定律。那些在困境之下能够有所创新的媒介一定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契机,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2.
兴边 《新闻导刊》2005,(5):56-56
近日,《华西都市报》与四川省电信有限责任公司联手打造的《华西手机报》声讯版正式开通。读拨打声讯热线,即可收听报纸主要内容和即时新闻,据称,这是中国第一张能听的报纸。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6,(8)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报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机遇和挑战,报业的转型需要在充分理解"互联网+"的基础上,遵循互联网的逻辑,在生产理念上,从"受众中心"转向"用户中心";在经营理念上,从"规模经济"转向"范围经济";在管理理念上,从"垂直管理"转向"扁平化管理"。本文以《华西都市报》为例,通过对其在生产、经营、管理三方面的转型实践的分析来探析报业转型的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4.
李鹏  陈翔 《新闻记者》2004,(9):24-26
1995年1月1日创刊的华西都市报,率先提出“市民生活报”定位,并进行成功的市场化运作,深远地影响、推动中国报业的发展——华西都市报创造了最初的“都市报模式”,引领出蔚为壮观的都市报群。如今,“市民生活报”已经成为一种普及性的办报理念和操作手法,尤其在综合类市场化日报中。但随着“市民生活报”模式的全面定型,以及竞争单向集中、片面趋同,“市民生活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尽快走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淖?显然.创新与突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最近,华西都  相似文献   

5.
6.
梁婷婷 《新闻知识》2005,(4):58-59,57
今天,在这个被称为“多媒体时代”的媒介环境当中,对于行业内竞争本身已经如火如荼的报业而言,在新的媒介环境和竞争压力之下,面对有限的信息资源和受众资源,应该如何才能维系现有的地位和获得新的发展?作为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报纸相对单一的传播方式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在行业竞争日趋同质化,雨后春笋一般的同行者分抢一杯羹的局面下一些报纸所采取的新的竞争方式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传媒竞争风起云涌,读者,观众看的如痴如醉。从本期起,我们新辟《传媒风云》栏目,给读者和传媒同行提供了解媒体的一个窗口。首先登场的是被称为“都市报领跑者”的《华西都市报》。  相似文献   

8.
赚有钱人的钱,办赚钱人想看的报纸,这是这两年财经报纸纷纷面世一个最直接的动因。原来以为办这种报纸的人也一定很有钱,不过走进经济观察报办公的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这个原化工部所属化工公司的职工宿舍楼,才感觉到赫然成长的经济观察报的办公条件相当简陋,这家用山东三联集团投钱打造的报社处处流露出草创的痕迹,与市面上卖相不错的桔黄色现代大报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李清飞,河南济源市人,1971年生,先当兵,1996年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在广东省作家协会、南方周末工作过,后进入爱多,任爱多公司市场部经理,现为经济观察报副总经理,分管发行。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华西都市报》为代表的都市报在中国大地兴起,各地纷纷创办都市类报纸或对报纸进行改版使其向市场靠拢,从而使中国的都市报进入到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都市报的兴起,不仅仅是办报理念上的转变,而且在发行方式和经营模式上都引发了新的改革,尤其是全新的市场化自办发行模式对原有邮发模式的巨大冲击,更加剧了报业市场的震荡。回顾90年代的大连报业,不能不让人感觉到与南方改革开放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0.
但敏  吴军 《新闻实践》2006,(4):29-30
10年前,《华西都市报》因为在全国率先开展主要是针对订户的“敲门发行”,并取得骄人的业绩,一时间,众多报纸竞相学习模仿。而对于成都这样一个报纸零售业非常发达的城市来说, 零售量又是每一张报纸都必须十分重视的课题。一直以“敲门发行”方面领衔业界的《华西都市报》却在零售的比拼中处于下风。  相似文献   

11.
发行市场你争我夺。谁敢分我的蛋糕? 上世纪的最后十年,在一片“断奶”声中,中国报刊业冲破了坚冰,迎来了市场经济的春风。令最早步入市场的报纸老总们吃惊的是,报业经营的利润太丰厚了。利益是最好的驱动力,全国很快掀起了空前的办报热。《华西都市报》的成功引发了经久不衰的都市报热,迎来了中国报业发展史上的“都市报时代”。尤其是到了90年代中期,都市报雨后春笋般地在神州大地上崛起,并且伴随着都市的崛起在中华大地上处处燃起报纸发行大战的狼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华西都市报》新改版的副刊"宽窄巷"的特色。首先对研究的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及意义作出了解读;运用了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抽样的方法用量化评估"宽窄巷"的新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此外,本文认为,"宽窄巷"的地域文化特色、中国风特色和浓重的平民色彩都为都市报副刊的未来点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陈敏 《新闻世界》2013,(6):126-127
作为开中国都市报先河的《华西都市报》,自1995年创办起就迅速发展壮大,对中国报业带来重大影响,其成功的原因除了新颖的经营方式,还是国内较早萌发“受众定位”意识的报纸。本文主要探讨其“受众定位”的时代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对当时提出的“受众定位”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15.
贾茜 《青年记者》2004,(4):21-22
《华西都市报》在“迈向主流化”的实践中,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很显,2003年的广告销售额达到了4.35亿元。通过对《华西都市报》进行分析,笔认为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哪儿都有废品收购站,因为哪儿都有废品。废品收购站收购废品,是天经地义的事,若收购起崭新的成品来,就有点怪了:是改行做了成品批发站,还是成了窃贼的销赃窝点?然而南京的一些废品收购站既未改作成品批发站,又并非销赃窝点,却在日日大量收购当天刚刚出厂的成品。《金陵晚报》报道说,每日清晨,那些废品收购站门前就排了一溜摩托车,车主正是报贩,在等待着将成捆的当天新报纸过磅售卖。据说,仅一个收购站一天就能收购重达两吨多的、尚未解开包装带的新报纸。谁能说得清,整个南京市究竟有多少万份当天的新报纸难逃“才下印刷机,就进废品站”的可…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年初,随着崇遵高速公路的开通,《华西都市报》、《重庆晨报》等省外媒体陆续抢摊遵义,本来就已被省城媒体压得气喘吁吁的《遵义晚报》,仿佛一下子跌进危机四伏的峡谷当中,采编人员真切感受到了生存的危机。怎么办?在此关键时刻,晚报编委会向所有采编人员喊出这样一个口号:办报也要有“亮剑精神”!不要责怪  相似文献   

18.
方仁 《传媒观察》2005,(11):11-13
中国报业市场硝烟四起,在中心城市上演的“城池战”正在向二线城市推进:从2003年起,原本比较平静的宁波报业风生水起,竞争日趋激烈:由新华社浙江分社主办的《现代金报》以强势之态,来到宁波安营扎寨,提出要与宁波同行展开竞争,在此态势下,《宁波晚报》的一举一动尤为各方关注,因为晚报多年来占据着本地发行、广告两个第一的位置,一直是同行关注、挑战的“靶子”。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报业集团的出现,各报业集团在大报之外纷纷推出小篇幅的都市类报纸,报业竞争加剧,开始进入营销阶段,但这一阶段的营销主要是通过内容的比拼来进行,我们称之为内容营销阶段。进入21世纪,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  相似文献   

20.
新闻选择价值取向的比较 作为一种度量,新闻价值被用来评判新闻原事和新闻文本的意义。啦都市报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方面.一条报道资源往往会引起都市报的群体关注,另一方面,在对重大新闻进行全程报道的媒体中,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报刊媒体的报道通常是最具权威的.各地方报纸多是采用新华社通稿和整合相关媒体资源。在这种同源同质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对事实和材料的选择,以独特的新闻价值吸引读者,从而赢得市场是都市报获得竞争优势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