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来,"钓鱼式"执法被媒体广泛报道后,正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从行政法学视角,运用行政法学基本理论并结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从该执法行为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违背行政法基本原则与行政法律规范以及全方位根治该执法行为的角度进行逐一剖析与论证,以规范交通营运执法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进而构建一个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下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2006年9月,重庆彭水县干部秦中飞因发一则针砭时弊的短信诗词,而涉嫌诽谤罪被批捕。笔者试图从多维法治视角,根据我国现行立法规定,从该执法行为侵犯宪法所赋予给公民的言论自由权、违反刑法罪行法定原则和刑事诉讼法相关程序规定以及违背司法独立的精神的角度,对此案进行逐一拷问与剖析,以规范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进而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3.
刑讯逼供是发生在执法、司法活动中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渎职犯罪行为。刑讯逼供犯罪不同于一般职务侵权或“非法拘禁”罪,而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刑讯逼供行为既危害公民,又危害国家;必须依法认定司法机关刑讯逼供行为。依法认定刑讯逼供罪与非罪的界限。构成刑讯逼供罪的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仅要为被害人恢复名誉,而且要履行国索赔偿法规;对刑讯逼供必须依法予以定罪和处罚,必须加大对执法官员知法犯法打击的力度。  相似文献   

4.
"体验式"执法并非"法外处罚",其实质是处罚与教育有机结合。公民通过亲身体验其行为的危害性与严重性,有利于增进对社会治安管理规则的理解和认同,树立规则意识,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体验式"执法虽有一些漏洞和值得商榷之处,但是从执法理念、执法主体和执法效果等方面加以深度剖析,对完善社会治安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的变革,全球化的加速进程,西方文化的渗透,使得90后大学生与60、70后相比,在世界观、价值观和各种行为方式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他们在学校自发产生的利他行为、爱护公物、团结友爱等组织公民行为较少。本文从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谈起,探讨培养90后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偷逃个人所得税现象严重,其主要原因是依法宣传不够,公民纳税意识欠缺,个人所得税制也不够完善和规范,法制不够健全,执法力度不够等。对此,应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实行存款实名制、财产申报制,推行信用卡,建立公民个人信用记录体系,加大对逃税行为的惩罚力度,规范发票的使用管理,采取以票控税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受教育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之一。本文论述了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必须从立法、守法、执法、监督四方面切实做到依法治教。  相似文献   

8.
公民受教育权之宪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受教育权与其他宪法基本权利关系密切,实现形态具有复合性,并且可以系统地划分出一系列子权利,如受教育机会权、受教育平等权等等。从宪法层面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具有应然与实然两个层面的依据,要在宪政的框架内,从立法、执法、司法三大领域建立实现公民受教育权的保障系统。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必须有效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公民程序法治意识的塑造有利于良法体系的构建、执法主体的自律、司法权威的树立、利益诉求的理性。塑造我国公民程序法律意识,应当在立法方面树立“程序优位”意识、执法方面树立“程序优先”意识、司法方面树立“程序至上”意识、守法方面树立“程序信仰”意识,最终形成公民对程序法的信赖、尊重、爱戴、推崇、敬慕的稳定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0.
组织公民行为中自发性的合作行为,能从整体上有效提高组织效能。组织内的信任能有效激励组织公民行为,促进组织发展。组织中的信任表现出的认同型信任、交换型信任与组织公正,从不同角度都能促进组织公民行为。为促进组织有效运行,应以构建组织信任为背景,注重组织资源与微观个人的互惠交换,营造组织公正,激励组织公民行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警察执法环境更加复杂,袭警案件频频发生,警察执法的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由于公民的法制意识不强以及部分媒体的不良引导,袭警行为仍屡见不鲜,在警力本已缺乏的情况下,直接导致了警察职业风险大大提高以及公安机关执法成本的增加。《刑法修正案(九)》在条文中对袭警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保护警察权具有重要意义,但仍缺乏其保护对象范围及量刑幅度的具体规定,希望能在后续的修法中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上忽视私权的存在,因而导致公民的应有权利得不到有效和充分的尊重,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全面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提升私权的地位显得更为迫切,为了保障公民私权的有效实现,应该着力从立法、执法、守法等几个环节来营造相应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13.
卖淫嫖娼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耻辱,不仅伤风败俗,严重腐蚀公务员和青少年的灵魂,败坏社会风气,而且还传播性病、爱滋病,诱发社会治安问题,已成为反腐倡廉的障碍和严重的社会公害,近几年来几经打击却仍有蔓延之势。究其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从历史上看,卖淫嫖娼无论...  相似文献   

14.
话语     
《天津教育》2009,(8):3-3
小学组织新生入学测试是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法律所赋予的受教育权。——小学新生入学测试该不该叫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所长劳凯声表示,根据义务教育法,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学龄儿童,学校都应无条件接收;不得以测试为由,举办特色班、实验班;更不能以智力为标准,将学生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  相似文献   

15.
试析高校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分析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的组织公民行为,提出教师的客户导向组织公民行为是影响高校教育效能的至关重要的变量。在回顾了组织公民行为的动因的基础上,对高校管理者如何促进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行政取缔是我国行政执法行为中运用较多的一种行政行为。但由于我国立法缺少对行政取缔统一的、全面的法律规范,导致行政取缔执法行为五花八门,十分不统一,恣意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行政取缔行为的肆意侵犯,必须对行政取缔行为进行全面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7.
公民的根本问题是公民身份问题,界定公民概念的内涵必须基于对公民身份的探讨,而公民身份与国家之间具有"结构二重性"。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公民身份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建构我国公民身份认同的过程。公民身份认同可以分为公民自我角色意识的认同、公民社会行为的认同和公民制度的认同,公民在建构自身身份认同的同时完成了国家认同,并通过履行公民行为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从建构公民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公民教育应该是在基于公民身份的教育制度中,去建构积极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来袭,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在中小学“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中,从国家认同与理想信念的公民价值中、从责任担当与科学精神的公民道德中、从法治意识与人文底蕴的公民意识中、从实践参与与自主管理的公民行为中,加强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合格小公民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结合实际,重点介绍了培养合格小公民的策略,对于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市管理中的暴力执法行为愈演愈烈,成为值得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这种公务化暴力行为具有权力来源合法性、心理结构扭曲性、表现方式双重性的特征。城管执法中公务化暴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化解公务化暴力需要转变城市发展观念、扩大公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组织公民行为能够增强组织的效能.基于此,从组织公民行为的角度,结合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和办学要求,分析民办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从民办高校教师个人因素、民办高校组织等角度,阐述民办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促进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