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琼州杂事诗》,作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一八八七年),作者程秉钊,字蒲荪,绩溪(今安徽省绩溪县)人。他应视学广东的学使汪鸣鸾之邀,于光绪十三年随汪鸣鸾至琼州(今海南岛),有感于历代入琼人士,“大都以其文章,摅其意志,罕有专著一编,为是邦重者,不有荟萃,亦弗彰也,”因此,在襄校琼属岁科试卷之暇,“稽  相似文献   

2.
四中国人民为反投降反侵略而斗争台湾人民的奋起。台湾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原属福建,称台湾府,後设台湾道。一八八五年建立行省,改淡水厅为台北府,是巡抚驻在之地。台湾自建省後,经营铁路、商船、屯垦、开矿等事业,每年收入三百数十万两。(注二十一)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所签订的马关条约,内有一款是割让台湾全岛给日本。台湾人民听到这一个行将变为亡国奴的凶耗,“奔走相告,聚哭於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於四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是我国仅次于台湾的第二大岛,岛上气候终年炎热,物产丰富,盛产稻、薯和橡胶、椰子、油棕以及热带水果。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也是我国南方海防线上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自1858年天津条约将琼州扩为通商口岸,海南岛成为各帝国主义垂涎争夺之地。1897年法帝国主义曾迫使清政府承认不将海南岛割让或租借予他国。日本帝国主义对海南岛也早已怀有野心,不久后也曾派人到岛上暗地进行侦察。认为海南岛在军  相似文献   

4.
人教社2000年版高中《中国古代史》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又改族名为满洲。”2003版却改为:“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那么皇太极改族名在改国号之前还是之后呢? 《清太宗实录》卷25及《满文旧档》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说:清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太宗皇太极发布谕旨:“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之后,一切人  相似文献   

5.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慈禧太后下诏曰:“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著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行驻扎.福建巡抚事务,既著闽浙总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设事宜.该督抚详细筹议,奏明办理。”以此为标志,清政府正式决定台湾和福建划疆而治,在台湾设立行省。台湾作为中国一省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从此奠定。  相似文献   

6.
    
正汤,即羹之别名也。羹之为名,雅而近古;不曰羹而曰汤者,虑人古雅其名,而即郑重其实,似专为宴客而设者。然不知羹之为物,与饭相俱者也。有饭即应有羹,无羹则饭不能下,设羹以下饭,乃图省俭之法,非尚奢靡之法也。古人饮酒,即有下酒之物;食饭,即有下饭之物。世俗改下饭为“厦饭”,谬矣。前人以读史为下酒物,岂下酒之“下”,亦从“厦”乎?  相似文献   

7.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几处“今”字,用法颇为特殊。现列举如下:①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则)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今两虎共斗,(则)其势不俱生。(同上)③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毛之美,(则)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庄暴见孟子》④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同上)对于上述四例中的“今”字,课本均未作注释;而现行高中语文教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选入了苏轼的《赤壁赋》一文。在课堂教学中,“苏子答客”一段的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是难点,尤其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一句,  相似文献   

9.
猩猩,兽之好酒也。夫麓(1)之人设以醴尊,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而一一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有知设者之性命与其父母祖先,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日:“盍(2)少尝之?慎无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数四,不胜其唇吻之甘也,遂大爵而忘其醉。醉则群睨(3)嬉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而就絷,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教参译作;“现在那颛臾,城廓完固,而又离费很近”,其中“今”被译为“现在”,“夫”被译为“那”,这是完全错误的。尹君《文言虚词通释》释“今”时说:“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或篇首,和‘夫’的作用差不多,表示下面要提出问题或设想一种情况来予以议论。‘今夫’连用,作用相同。”《汉语大字典》(第一卷)释“今夫”时说:“发语词。《礼记·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古书发端之词例》:《礼记·中庸篇》‘今夫  相似文献   

11.
姜钰 《学语文》2006,(5):19-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教育警句。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也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优点而学习,看到短处而改正自己’。”李泽厚还援引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之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李泽厚对于朱熹执意为“三人”说并不满意,认为朱熹在这里…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节选有《察今》一篇 ,其中心论点是“察今” ,即必须根据当今的实际情况 ,制定法令制度 ,而不能法古、泥古。文中多方设喻 ,反复论证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仔细研读第二自然段 ,却觉得论证思路断裂 ,甚至偏离了论述中心。一、“故释先王之成法 ,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 ,人也 ,”先王制定法令制度是从“人”出发 ,为“人”而设的 ,那么 ,现在既然“法其所以为法” ,则也应该从“人”出发 ,去“察己”察“人”;而文章中心论点却是“察今” ,在“察己”与“察今”之间 ,没有任何过渡。这在论证思路上出现了断点。《教…  相似文献   

13.
新疆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十九世纪初期就开始广泛地引起许多爱国志士的密切关注。 1820年,龚自珍在《西域置行省议》中,最早提出新疆改设行省的政治主张。魏源是专门研究《元史》的,从1822年即留意西北问题。他熟谙西北史地掌故,先后撰《西北边域考》及《答友人问西北边事书》等著作,倡言新疆改设行省。在《圣武记》中,更明确提出“列亭障,置郡县”的主张。  相似文献   

14.
金灵 《初中生辅导》2011,(19):91-93
宁夏居黄河上游,北倚贺兰山,南凭六盘山,黄河纵贯北部全境,地处“丝绸之路”古道上,历史文化悠久,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羌、戎和匈奴等民族便在此聚居。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  相似文献   

15.
孟祥森 《现代语文》2004,(12):25-25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其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相似文献   

16.
布政使陈宏谋檄查义学。保宏谋《查建义学檄》:查各属从前义学,或止为成材而设,而蒙童小子未能广行教读;或止设在城中,便于附近汉人子弟,而乡村夷保,未能多设义师。夫蒙养为圣功之始,则教小子尤急于教成人;兴学为变俗之方,则教夷人尤切于教汉户。今欲使成人、小子、汉人、夷人,不以家贫而废学,不以地僻而无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下文及其注释,然后逐一答题.淳于髡荐贤淳于髡一日而见七士于宣王①.王曰〔a〕子来, 寡人闻之,千里面一士,是比肩而立〔b〕百世而一圣②,若随踵而至也〔c〕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d〕淳于髡曰;“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胡、桔梗于沮泽③,则累世不得一甲.及之睾黍、梁父之阴④ 则郄车而载乙.夫物各有畴,今髡贤者之畴丙.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丁取火于燧也⑥.髡将复见之,岂特七士也.”(《战国策·齐策三》)[注释]①淳于髡:齐国人,滑稽善辩,为齐王所重用,任上大夫.士:指贤士,有才德的人.宣王:齐国国君.②圣:圣人,旧时指  相似文献   

18.
“万物皆备于我”,是孟子性善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十分朴素的天道自然色彩,它上与天道相关,下与万物相联.“天”乃自然之天,它客观存在,运动变化,生生不息.此之所谓“善”.人与物是天道自然之一体,而受日趋于善之大道所制约,故人与物之性不能背离天道自然之性,即趋善之性.如是,则人与物固有相通之理,人性之善必通过与具体物之交往而表现,而充盈;离开具体物则其善性不显,更无善性可言.故“万物皆备于我”者,谓我与万物之情理本皆相通,据此情理则可得进退、行藏之宜.孟子并由此而引申其王道教化的主张,于是始带有政治、道德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9.
王世贞先生质疑完璧归赵,而我却不敢苟同。其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只要不是昏庸无德之辈,断不会因贪恋珍宝而抛弃尺寸之地。秦昭王不是昏君,赵惠文王亦不是。昭王所想即不费秋毫而白占“和氏璧”。赵王所思乃是璧虽小,却不可白白被欺。倘若赵王因畏惧强秦而失璧,天下人皆会认为赵王不仅治国无方,胆识亦不若他国之君也。试问豪杰清高之士谁愿托身于孱弱之君?其二,王先生说秦国已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而我认为绝非如此。夫秦,虎狼之国也。秦之贪,天下共知。秦与他国缔约尚且朝令而夕改,更何况区区一块“和氏璧”?即使秦国…  相似文献   

20.
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 鸦片烟愈禁愈严 ,流弊愈大 ,应亟请变通办理……若宽内地人民栽种罂粟之禁 ,则烟性平淡 ,既无大害 ,且内地之种日多 ,夷人之利日减 ,迨至无利可牟 ,外洋之来者不禁而绝。许乃济折 ( 1 83 6年 6月 1 0日 )材料 2 鸦片之害 ,其终不能禁乎 ?臣谓非不能禁 ,实未知其所以禁也。夫耗银之多 ,由于贩烟之盛 ;贩烟之盛 ,乃食烟之众也。无吸食 ,自无兴贩 ;自无兴贩 ,则外夷之烟自不来关。今欲加重罪名 ,必先重治吸食。黄爵滋疏 ( 1 83 8年 6月 2日 )材料 3 吸食者果论死 ,则开馆与兴贩即加至斩决枭示 ,亦不为过……迨流毒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