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哲学主观试题的答案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本文分别就哲学主观试题答案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作了简要分析,并就答题思路阐述了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以来在批判现代主义强调绝对理性、规范性、确定性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提倡超越理性,主张世界的多元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在历史、文化、自然、教育、美术、建筑等多个领域对现代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和解构,从而构建了后现代主义哲学范式。其中  相似文献   

3.
追求具有普遍必然的确定性知识一直是哲学和科学的主题,社会科学也不例外。当我们进入建立科学的真理、科学的确定性和思想的确定性的事业的失败而凸现知识的不确定性的时期,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应适应这一思维方式的转换而寻求新的发展定位。这种发展定位,不是像激进的后现代主义那样完全否弃知识的确定性而走向知识的不确定性和相对主义.而应在二者之间寻求张力和平衡,以期实现对复杂、变化、不可逆的现实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儿童哲学教育虽秉承"启蒙"的精神,但需要在现代性的危机中找寻一个"适度启蒙"的出路:在知识的确定性与哲学探究的不确定性之间,在儿童的自由与教育需要保留的界限之间,以及在承认个体性价值与倡导多元的尊重文化之间,儿童哲学教育必须寻找平衡点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借助康德的视角,作为适度启蒙的儿童哲学教育之可能性最终得以确立,即学校教育应当在保障确定性知识的同时容纳不确定性知识,在允许儿童发挥自主性的同时巧妙地实施教育的约束性方面,在鼓励儿童独立思考的同时通过"反思批判力"学会尊重。唯此,作为适度启蒙的儿童哲学教育方可达其宗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最终培养出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5.
世界的发展和关于世界的知识充满了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视野下,需要对长期追求的普遍性知识和客观规律重新认识,对科学理论的解释和预测功能持审慎态度。对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从方法论上进行反思。无论是宏观层次还是微观层次的教育,都有自身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视野下的教育研究,坚持主体建构式认识论,关注探索教育实践中具体的因果联系。  相似文献   

6.
从不确定性知识到确定性知识再到不确定性知识,是知识发展的三个阶段。不确定性知识背景下的研究生教学改革,首先要使教学目标回归到人本身,通过不确定性知识使研究生成为协调、个性且富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研究生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以问题解决而非以确定性知识教学为切入口,以实践与反思为途径,以帮助学生获得不确定的实践性知识与反省性知识而非确定性知识为核心,以支持性评价而非结论性评价为保障条件,使研究生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应对不确定的世界,服务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秦茹萍 《考试周刊》2011,(63):32-33
本文利用语言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原则.分析了意义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以及意义不确定性的几种主要形式,从意义及指称的确定性与不确定角度探讨了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评价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寻找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依据,从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系统性与矛盾性、抽象性与具体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等方面进行哲学思辨。  相似文献   

9.
知识变迁视野下的教师角色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不同知识观的支配,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确定性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确定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确定性知识的传授过程,学生的学习则是对确定性知识的理解、接受和掌握,教师的职责在于传授这种确定的知识,以维持现有秩序。不确定性知识观认为知识不确定,教育教学过程是不确定知识的获得过程,学生的学习在于促进自己的能力提高与心理发展,教师的职责是在帮助学生获得不确定性知识的同时,自己获得不确定性知识,从而推动并引领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在知识观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转变的教育现实中,迫切需要教师实现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确定性的课堂管理存在许多危害,课堂管理在具有确定性的同时也具有不确定性,课堂管理中的人及管理过程本身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超越纯粹的确定性,适度扩张不确定性,实现课堂管理中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辩证统一,是课堂管理过程中主客体的生成本质使然。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具有不确定性。美国课程学家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是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建立起来的全新的课程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课程也具有不确定性。用这种理论观照我国的语文课程发现:语文课程同样具有不确定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活动性、生活性、模糊性、测不准性使语文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都呈现出不确定性。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国语文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人的存在与发展是有规律的,也是可预测的。人的存在与发展又具有差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作为人之自我建构的教育世界呈现出确定性和规律性一面时,也呈现出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情境性的一面。基于后者而言,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特的,每一次教育行为都是不可逆的,任何教育理论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教育是一个尝试、冒险、选择与创造的过程。教师需要持续探索的勇气,把握教育时机的能力和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造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用数量词进行精确的表达是人类对社会认识的一大进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数量词的起始意义(primary meaning)出现了分化现象引申出新的意义,在一些成语,谚语,诗歌和其它的文学作品中它们已经难于反映原始的确切数量含义了。也就是说数词在语言运用中具有多功能:一方面,它们可表示纯数目,具有精确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可言其“多”,具有不确定的特点;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正是数词的不确定性或气势磅礴,或意犹未尽,使作品充满情趣。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世界各国科技界和决策者表明,纳米研究正在孕育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纳米研究纲领在于,在纳米尺度上认识和操作物质,将会达到人类一切科技领域的庞大汇聚,并能赋予人类以整体改善生活和脱离自然限制的美好承诺。但必须要看到,纳米研究的主旨是纳米技术操作,它在学科和操作上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任何科技领域,其不确定性表明美好的未来承诺并非没有问题。将其纳入意义认知视野,是要通过揭示纳米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呈现其广泛的自然和社会意义,以发挥哲学的技术批判功能,对目前主流的纳米技术研究纲领进行思考,重塑纳米技术的可选择性,由此进入人与世界的工具关系中,推进纳米技术的视觉化战略,使公众参与纳米技术治理,推动纳米技术的意义建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克服“确定论两难困境”是西方科学文化向新的历史形态嬗变的重大课题。普利高津在《确定性的终结》一书中依据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给这个课题以新的阐述,提出许多深刻的辩证思想。但断言确定性“终结”了是没有根据的,非科学的。正确的提法是“确定性的破缺”;客观世界存在确定性,但它是破缺的,因为同时还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借助某些科学的、神学的或者哲学的理论,我们可以对自然事件和人类的未来做出预言,一个好的、诚实的预言必须对未来事件的时间和状态做出明确的承诺。人类对于世界的解释经历了神话的、自然主义的和非决定论的三种传统,每一种知识论的传统都影响到预言的可能性。根据非决定论的传统,由于预言所借助的理论知识的归纳特征,任何对于未来状态的断言都只是一种猜测;另一方面,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这导致我们实际上无法对未来事件做出精确的预言。人类身处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对于安全性和确定性的渴望似乎是我们这个物种无法摆脱的迷梦。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不确定性研究的深入,世界的不确定性特征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人工智能中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随机性和模糊性引起的。人们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研究随机性,将"随机性"用"概率"予以量化表示,而贝叶斯理论等就成为人工智能中处理不确定性的重要工具。对于模糊性,人们用模糊数学作为工具来研究,在经典模糊集合论中引入"隶属度"来更好地处理人工智能中的模糊性问题。近十几年来,在随机数学和模糊数学的基础上,亦提出了用云模型来统一刻画语言值中大量存在的随机性、模糊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随着不确定性研究的深入,必将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人的存在与发展是有规律的,也是可预测的。人的存在与发展又具有差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作为人之自我建构的教育世界在呈现出确定性和规律性的一面时,同时也呈现出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情境性的一面。基于后者而言,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唯一的,每一次教育行为都是不可逆的,任何教育理论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教育是一个尝试、冒险、选择与创造的过程。教师需要具有开放的心态、持续探索的勇气、把握教育时机的能力和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造的智慧。  相似文献   

19.
不确定性是普遍存在的,是现实世界的本质属性。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并不仅仅在于追求确定性,更重要的是消除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渗透在人类的思想、行动之中,是各种理论的前提和基础。它根源于客观事物或过程自身和认识主体以及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具有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The work world is now full of uncertainty and change as a result of forces such as globalization, downsizing, advancing technology, and increased diversity in the work force. Further, people cannot count on maintaining a job with one company, or even one career, throughout their work lives. In order to meet clients' needs, career counselors must utilize approaches that are compatible with these realities. We review a set of approaches for career counseling that should be effective for clients now and into the future. Specifically, we argue for a holistic approach to career counseling, use of the Personal Career Theory as a client-centered approach to counseling sessions, incorporating creative interventions that draw upon chance events and flexible decision-making, and an emphasis on building interpersonal skills and relationships. We conclude with a summary of recommendations for career counseling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