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我们的身体》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我们自己》单元中的第一课。该课主要由两个活动组成:一是观察身体的外部形态;二是观察身体内部有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把观察身体外部形态的重点放在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观察内部主要是启发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像解暗箱一样用感官感知或内部感觉去推测身体内部有什么,通过这样的亲历活动,引起学生对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并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概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听听声音》一节,安排的第三个活动是“分辨声音的变化”,其中让学生通过敲击几个杯体相同,盛水自多到少依次排列的玻璃杯(如图1),分辨声音高低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热胀冷缩》第二课时的内容是认识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在上这节课时,我和学生却遇到了“热缩冷胀”的现象。当我们把装满红色水的玻璃瓶放入水槽,往玻璃瓶上倒热水时,却发现玻璃管内的液柱却很快往下降了,然后再慢慢地上升;再往热的玻璃瓶上倒冷水时,液柱却马上上升,再慢慢地下降。“热缩冷胀”的现象出现了!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这时,如果一定要说这是热胀冷缩的缘故,怕解释不清了。学生迷茫了。作为老师的我,也迷茫了。不用说,这节课没有上好。  相似文献   

4.
1教具装置图(见图1)2仪器特点及用途(1)特点取材容易,制作简单,造价低廉,易于推广。(2)用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可较简单、准确地测出学生肺活量。  相似文献   

5.
《小车的运动》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3课。这一课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过程中,第一次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从而达到搜集证据的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变量,学会怎样确定变量和不变量,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就这课而言。通过研究认识到坡度、坡长、车重在小车冲出距离的远近中起着主要作用,从而理解坡度大小、斜坡长短、小车轻重等都是可能影响距离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科学》(华东师大版)初中二年级(八年级)(上)第61页,在讲述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内容时,有一个吸管喷雾器的活动。教材中有关活动的叙述是:“在离吸管末端三分之一处,剪一水平切口,注意别将吸管剪断。从切口处折弯吸管,使得长端与短端成直角。把短端的吸管放进水里,让切口离水面约2cm~3cm。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的 “连续测量一杯热水降温过程”的实验活动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热与温度”第一课时中的一个教学重点。其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预测、实验、收集数据和作曲线图等几个实验流程,逐步发现热水变凉的规律,并能从中领悟到身边平常的小事里也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问题和科学奥秘。  相似文献   

8.
在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席’中,有一个关于发酵现象的演示实验。课文介绍的实验虽然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总的来说,该实验设计只能够说明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气体,至于具体是什么气体,就无法说明了,也无法证明发酵过程中产生了酒精,不能很好地让学生从直观的层面理解发酵的含义。对此,笔者特地改进了这个演示实验的装置,使得它的演示功能更加丰富。具体改进设计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9.
1特点和用途 (1)特点本教具是根据地球和太阳的运动规律,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和当地纬度的关系来求出当地纬度。利用当地正午时间和北京时间差来求出当地经度。原理是因为地方时间相差4min,经度刚好相差1°。所以可以利用时间差来求出当地经度和120°E(即东八区的北京时间的中央经线)的经度差,  相似文献   

10.
在市科学公开教学《地球的内部》(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针对其中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听课教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新型摩擦力测量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摩擦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然而摩擦力特别是滑动摩擦力的测量一直以来是中学物理实验设计的难点。为了能让学生较好地建立起摩擦力的概念,教师通常设计一些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那么,如何测定滑动摩擦力呢?从原理上讲,只要用绳子水平且匀速拖动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绳子的拉力大小就等于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然而,人为拖动很难保证绳子始终处于水平方向,也很难保持物体的匀速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12.
1 教材背景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二册《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材设计了这样的内容: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分别放人装有盐水和清水的水槽中,结果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沉,另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浮。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是液体不同,可以用“尝”、“烧”液体等办法检验。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做实验,观察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结果发现一只勺子里仅有些印迹,另一勺子里有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相似文献   

13.
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他引总引比、互引指数、影响因子等是期刊评价的几项基本指标。从1-12卷《期刊评价年报》看,2001-2013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基本指标的大致状况是:基金论文比由2004年的5%上升至2013年的52%,十年间提升10倍;总被引频次在2009年出现一个小高峰,在2012年、2013年达到高峰;他引总引比在2001-2004年处于74%至90%之间,而此后均在90%以上;互引指数处于1.67至2.03之间,表明期刊被引广度较大;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在2006-2007年形成高峰,后来有所回落,2012年又出现小幅度的提升。这些数据表明,该期刊影响力基本处于上升的势态。确保期刊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必须要做到:有准确的办刊定位,重视期刊反响;从业人员要拥有团结、敬业、严谨、创新、与时俱进等优良品质,了解期刊评价指标,刊发前沿选题论文、优质论文,通力合作,精心打造期刊。  相似文献   

14.
《流动的空气》是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中的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探究和了解空气可以流动成风,风有大小、冷暖之分等。其中,表现风流动的轨迹是教学的难点。由于空气既看不到,又摸不着,因此,尽管教材安排了花露水香味的扩散和烟的飘散来让学生了解风流动的轨迹,但是,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中,我发现仅借助课堂上观察实验的探究仍然难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第二个班的教学中,我引用了一首唐诗《风》来充实教学,效果却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15.
初三《化学》第三章《分子》一节中,学习分子之间有间隙时,书上只画了一组如图1所示的图。 如按图1演示,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会产生怀疑,体积的减小可能是由于量筒内壁有残留的液体或酒精的挥发所致。在新教材中也没有这方面的素材。经多次试验我设计了一个取材方便,制作容易,操作简单的装置,实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种子的萌发》的探究过程,两个班级我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教学。  相似文献   

17.
11规则实施后中国海事服务中心对轮机英语教材进行了改版,本文通过对《轮机英语》(第三版)和《轮机英语》(操作级)两版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教材的编写理念、内容、特色等方面的改革对轮机英语教学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就《电流表内阻测量》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作如下探索:①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②在拓展实验中渗透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拓展创新能力;③创设实验移植应用情景,培养学生实验移植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科学》(华师大版)九年级在比较水和煤油比热的实验中,这样叙述:“两只相同的酒精灯,认为它们每秒钟放出的热量是相等的……”我们认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提法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我们用电阻丝板和学生电源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20.
对濮良贵、纪名刚先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机械设计>(第八版)中存在的多处缺陷或不足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修订建议,供该书编者与使用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