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语文课程是当代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作用。陈钟梁先生高度重视美育在学生终生发展中的深远影响,其多年一线语文教育教学经历赋予美育内容与实践丰富内涵。本文立足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际,结合陈钟梁语文观,通过揭示“美的观点”、“美学元素”、“美学思维”与大学语文课程的牵系,探索当代大学语文课程美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具体分析中学语文课堂存在的若干问题,指出中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被大大突出,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字、词、句、篇章结构的知识性的传授,相对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性教育;同时,即使在语文知识领域的传授上,也普遍出现不尽人意之处。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一方面人文性教育没有被重视,另一方面,颇受重视的知识性传授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一书注重在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即通过美学理论的知识性建构,将知识性构建与人文性建构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不但有效地解决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问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医治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知识缺乏症”。  相似文献   

3.
美育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文章论述了美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和教育价值,探讨了美育能力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与转换的关键作用,通过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审美素养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思政课教师的美育认知误区、专门研究思政课教师审美素养的理论成果缺失会造成高校美育建设的“孤岛困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文章认为,立足于强化审美素养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断提升运用美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能力,引导受教育者置身于审美实践活动,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鉴赏力,加强实施美育的制度建设是美学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形塑的可能开新之路,也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之策。  相似文献   

4.
在高校实施美育教育,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房屋建筑学》作为高校土木工程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美学有着密切联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教育,可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入推进“德智体美劳”中的美育实践,适应美育发展新趋势和新需要,并通过学科联动,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潜能,进一步弘扬地质报国传统,发挥美育在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本文针对以上美育教育需求,结合近三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广泛开展的数字艺术设计类学科竞赛实践,探索了“扎根北地、与美同行”的实践途径,即以“北地”文化为美育底蕴,以学科特点为美育资源,以创新实践为美育平台,用数字艺术设计之美引导学生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实践表明,将数字艺术设计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契合新时代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求,为丰富美育实践体系,打通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的美育体系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对实施高校美育教育、提高育人质量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和美育的结合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成为教育领域新风尚。体育与美育的结合可以丰富体育教育内涵,提升毕业生综合素养,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美育的融合展现了体育教学美学的身体美、运动美、人文美,在课程设置上,开设隐形课程、科学设置体育美育课程内容、在教学评价体系中融入美育因素;在文化氛围上,将体育文化与“美学”相融合、“大思政”与体育文化相融合、人文美与高校体育文化相融合,构建高校体育教学的美学转变路径。  相似文献   

7.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与人们对于客观审美对象的具体感受以及与之相关问题的科学。美育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人类自身所创造的一切美,对人类进行自身建设的教育。就目前学校教育现实来看,美育的相当一部分工作就落在语文教学上。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所以,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开发美育资源,进行美育实践,发挥美育作用,通过美感、审美等教育来对学生人格整塑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美育的基本属性应该是人文教育。其中,高校公共美育课程可以被定位为基于审美经验的人文通识教育课程,是高校人文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就是“基于审美经验”。专业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则是基于艺术经验的人文教育,当前亟须加强人文教育,与艺术技能教学一起,形成方法论和价值观教学的两翼。而艺术师范教育(美育教师教育)本身就具有人文教育属性,旨在培养热爱教育、了解美育、掌握艺术技能、具有人文情怀、懂得教育教学的美育教师。  相似文献   

9.
美育课程是做好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前提。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国内相当一部分非艺术专业高校的美育课程以“艺术类课程”“艺术+人文社科类课程”“艺术与其他专业融合课程”等形式得以体现。对在美育课程体系完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美育课程普及率不足,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制度,美育课程实践效果的进一步提升等,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是美育的重要课堂。美育是语文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可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因此,学生在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借助语文这一学科来渗透美学知识、接受美学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美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美育理论中“育”的缺失与美育实践的缺失,因此须从美学、教育学、美育等方面探究其原因,最终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在理论研究层面要与教育学真正联姻,在实践操作层面则要抓住重点,通过落实学校美育、引导艺术美育、开拓网络美育、提倡生活美育,以点带面使美育走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高校美育工作面临地位“名高实低”,美育目标的人文底蕴被遮蔽,美育的价值被窄化,美育实施有“形”缺“神”等困境。中华传统美育思想中蕴含着改进高校美育工作的丰厚资源,例如:“成大人”的人格理想有助于凸显高校美育目标的人文底蕴,家国天下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拓展高校美育的价值定位,多样的审美形态有助于优化高校美育课程,丰富的审美元素有助于提升美育活动效果。利用中华传统美育思想改进高校美育工作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重视美育的人格养成功能、注重课程实施中美的渗透、提升美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美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美育理论中“育”的缺失与美育实践的缺失,因此须从美学、教育学、美育等方面探究其原因,最终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在理论研究层面要与教育学真正联姻,在实践操作层面则要抓住重点,通过落实学校美育、引导艺术美育、开拓网络美育、提倡生活美育,以点带面使美育走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文素养视域下的美育实践需要与高校教育密切结合,才能全面有效地培养出具有全面审美能力的综合实用性人才。长远来看,将高校美育置于人文素养视域下实施机制分析,外延出美育实践育人的培养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文章在充分坚定文化自信以及美育信念的基础上,针对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美育实践育人体系构建原则与思路进行了探究,由此看出我国的高等学校在进行美育实践时须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自身特色,才能将美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中,助力高校美育实践育人体系得到有效构建。  相似文献   

15.
郭玉莲 《英语广场》2023,(21):87-90
英语写作中的美育教育具有其特有的情感价值。思维价值以及人文价值。教师可以尝试在写作美学理念的指导下,将美育元素有机融入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之中,并适当增添与美育有关的写作实践活动,课堂内外贯穿始终地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以便充分发挥英语写作课程的育人功能和审美探究功能,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美育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塑造优良人格的重要方式。特别是艺术类院校,应用其独特的美育方式来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学生在美育实践中内化理论知识、提升美育素养,这是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对思政教育有着独特长远的意义。以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从美育作为一种教学理论的基本内涵、美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及其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增强思政课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17.
生态美育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手段,它的提出有美学学科、社会运动、理性认知等多方面的背景.生态美育的目的是培养“生态审美人”,其具体目标包括观念、情感、态度、境界、责任、价值、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其实施领域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学校的生态美育形式主要有独立设课、渗透结合、户外课程教学、生态主题活动等;家庭生态美育的途径主要是提倡绿色生活和消费;社会生态美育可以采用媒介宣传、艺术熏陶、实践体验、典型示范、公众参与、志愿行动等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8.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图形创意”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科特色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特点,深入挖掘教学中的美育元素,通过导入遵循美育特征的教学案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主题竞赛实践以及倡导学生扎根时代生活进行创作的一系列教学方法,可以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及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向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徐欣宁 《文教资料》2014,(14):84-85
十八大及十八大三中全会中明确了“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艺术教育是高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与方法,美育和德育的结合有着历史的思想深渊及内在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必要性。“真”、“善”、“美”是艺术与道德之间的桥梁。艺术离不开道德的约束,确保艺术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道德需要艺术的滋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校应该完善艺术类课程,营造艺术文化氛围,开展多样的艺术实践,让“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在艺术美的氛围中“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5,(63):169-170
淮北卫生学校近几年在护理班开设的美学基础课的教学实践,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启迪和催化作用,营造了浓郁的美育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