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态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直面学生认知,并指导他们生活和做事。研究认为,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效,要以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为导向,从教学实际出发,遵循学习逻辑、学科逻辑及生活逻辑,整合设计要素,将教学实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把课程任务转化成学生向往的“课程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任务设计要关注真实性、回归学科性、突出整体性、落实参与性,以实现“少教多学”“提质增效”、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课程性质”部分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以优化情境连接知识与素养,以激发情趣点燃热情与活力,以生成情感塑造品性与品格。  相似文献   

3.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结合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探寻新旧课标在教学目标层面的差异,是广大同仁落实新课标、教好思政课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如何让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悄然生长,从而为学生生命发展奠基?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为其个性成长助力?从情境体验、巧用策略和课后延伸等方面,对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实核心素养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5.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加强素养培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从情境创设形式、知识接受方式、任务驱动维度、素养导向评价四个方面,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素养型课堂的建构原则,探索提升学生真实素养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童方赟  洪昕 《天津教育》2022,(16):57-58
<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学评价的纲领性文件和重要指南,其中的责任担当素养是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家理解等基本要点。落实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学科课程的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许多内容是落实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恰当素材,对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核心素养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如何让“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落实?笔者研究指向学生责任担当培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7.
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提升义务教育育人质量。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落实新课标精神,探索议题式教学,通过议题活动推进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落实新课标要求,要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从实践生成角度探索核心素养培育的正确方式和最佳方法。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优化从“吸引”“激发”到“对话”“指引”的路径,增强趣味性、针对性、参与性、实践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艳 《西藏教育》2023,(1):39-41+51
法治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法治信仰,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添砖加瓦。道法课教师有义务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学习,采用多样教学方法,落实铸魂育人教学目标等方式,为发展学生法治素养“备货”“增趣”“定位”,巧当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10.
当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落实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培育,必须确立学生的课程主体、课程本体地位。人在课中央,是一种生动的课程关照,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回归"人"本位,回归"学"本位。人在课中央,传递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态度,以学生生命发展、生活改善为目的。人在课中央,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课程自身。  相似文献   

11.
人有德方立,国有德方兴。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小学阶段,教师要以道德修养与法治素养为核心,规范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创新课堂教学范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道德与法治课堂“一四一”教学范式根据学科特点,科学安排教学活动,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相似文献   

1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构建“一核四维”课堂,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课堂、虚拟仿真课堂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报效祖国、奉献社会。  相似文献   

13.
冷雪 《家长》2024,(3):53-55
<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塑造良好人格具有重要教育作用。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德育”置于“五育”之首,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做人的基本道理上,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教师应针对初中生的学习情况,依托新课标背景,注重发展学生综合性能力;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与知识素养。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丰富课程教学资源,落实因材施教理念,能够为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提供可行性路径。基于此,本文围绕如何巧用微课,激活课堂活力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14.
吴翠 《天津教育》2022,(2):34-35+188
<正>法治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组成,也是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应围绕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三项任务拓展教学内容,多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法治案例,丰富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组织开展法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法治活动参与感、体验感,以此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核心素养的积淀,并非口号的叫喊、标签的张贴,并非概念的记忆、知识的灌输,而是环境的濡染、行动的落实,以及品格的锻造、能力的培养。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如何让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悄然生长而为学生生命发展奠基?如何激发学生内驱力而为其个性成长助力?这是值得道德与法治教师深思的问题。本文以孙刘华老师执教苏人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六课"生活需要有情趣"为例,探索道德与法治课堂核心素  相似文献   

16.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双减”背景下,落实新课标精神,切实提升小学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议题。文章从活用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活动、精准作业训练、有效教学评价等方面探析建构小学思政课堂教与学的新模式,为课堂提质增效,从而更好达成铸魂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7.
黄卫仪 《四川教育》2022,(22):42-43
思政课贯穿于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小学阶段的思政课是以道德与法治课的形式呈现,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要想真正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在用心研磨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努力为学生构建多维学习支持:理念支持,让教学起点有温度;资源支持,让教学素材有温度;方法支持,让教学活动有温度。这样,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堂,就会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青年学生、感召青年学生,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是全体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重要使命。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成因素很多,教学情境、教学内容、问题设置、思维角度和核心素养等,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线。为了更好地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需从教学情境、知识逻辑、序列设问、思维培养、素养落实五个维度,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坚持创新导向,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创新是落实课标理念的必然要求。通过创新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牢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20.
陈丽华 《家长》2024,(8):53-55
<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并且,在“政治认同”模块指出,学生要具备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热爱家乡,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此观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基于核心素养视域,将地方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课堂有着必要性与必然性,能让学生全面认知家乡文化,形成热爱家乡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