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大课堂重要论述明确了实践课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何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深入融合,推动思政课与社会现实观照、与实践良性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议题。因此,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的内涵阐释为出发点,以“两个课堂”贯通融合的现实困境为落脚点,从厘清课程定位、打造品牌样板、推进改革创新、挖掘本土资源、科学考评体系等视角探讨“两个课堂”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2.
以清华大学“组合数学”课程为例,从课程设计、平台与工具、课上学习等三个方面对其基于雨课堂的翻转式教学进行刻画。雨课堂将PPT、MOOC和手机微信融为一体,整合课前推送课件、课堂幻灯片同步、课堂习题应答系统、弹幕式课堂讨论、数据采集和分析等多个功能,将传统学习活动与移动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和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3.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中心环节。实现全方位育人,就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以《大学语文》为例,探讨“思政进课堂”内涵、优势、课堂实践等问题,并结合课程教学实践与分析,展示《大学语文》“思政进课堂”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思政课堂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职业发展规划、社会适应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如何利用思政课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职业操守和创新思维。以“课堂思政三分钟”为抓手,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藏的思想政治元素,将做人做事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经过一年的实践,“思政三分钟”成了学生喜欢的课前“课”。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理应成为“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主阵地。笔者将“二十大”精神融入“唯美思政课堂”,充分发挥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赋予“唯美思政课堂”信仰力、注入唯美思政课堂生命力、促进学生“知信行”的转化力,从而让课堂“立”起来、“活”起来、“动”起来。  相似文献   

6.
提升中等专业学校思政课堂教学质量,既是教育界热议的重点话题,也是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的重要抓手。中等专业学校思政课教师应追求思政课堂的有用、有趣、有效,达成“三有”课堂教学目标。“三有”思政课堂通过优化教学策略,让思政课堂“有用”;通过激趣教学,让思政课堂“有趣”;通过融入实践展示,让思政课堂“有效”。“三有合一”,可以有力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在“一三六”式共情课堂的基础上,以“课程思政”为中心,各学科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突出心理校准,创新教学活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呈现交流式教学特点,同质化生成,差异化校准.文章以《再探圆锥曲线定义——以椭圆为例》公开课为例,揭示“一三六”式共情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高中思政课堂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浅表化、实践教学普及面不广等问题,论述将“四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堂的策略:基于知识整合,丰富政治认知;基于真实情境,实现以史化人;基于价值引领,坚定政治信仰;基于社会实践,推进知识迁移,让高中生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增强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代思政教学创新改革的浪潮中,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改造传统满堂灌式授课模式正成为国内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一大热点方向.这些探索尝试在收获一定教学成效之余,却也存在舍本逐末追求形式包装、忽视高等教育研创特性等方面缺点.为克服这些弊端,文章以智慧教育理念为指导,从教学目标多维化、教学模式研创化、学习环境智慧化等三个方面着手,着力将陷入技术创新工具化窠臼的思政翻转课堂升级为以学生研创为核心、以智慧空间为表征的思政智慧课堂.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普遍存在开展难、实效差等问题,探索建立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理念创新是先导。通过借鉴 MOOC 理念,实施“重课堂实践、重个性发展、重素质养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现了信息化的“时代思维”与“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之契合,并将其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与试点的突破口,以期带来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一体化“思政+”课堂是将思政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以思政学科为切入点,将多种元素、多方内容、多元主体、多维空间中的思政资源融合升级,以更好发挥思政教育“主渠道”和“一段渠”的作用。这样的课堂犹如旅游,需要做好攻略、想好策略、备注详略、注重领略,最终实现思政课堂教学的“元素+”“内容+”“方式+”“时空+”的“思政+”教学。  相似文献   

12.
思政教育“大课堂”与“小课堂”有效衔接的问题是关乎着当前我国思政教育发展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做好大小课堂的衔接问题既有助于促进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和实践性的有效提高,同时也有助于确保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的人才保证。缺少了“大课堂”的有效支撑,思政“小课堂”便失去了实践的阵地,也会由于给养的不足而终成为“空中楼阁”,而缺少了“小课堂”支撑的社会“大课堂”也会失去凝聚力,也会由于内在核心强化不足的问题而呈现出步履维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以中职思政课内教学(第一课堂)、课外教学(第二课堂)和网络教学(第三课堂)“三课堂”为载体,积极探索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职思政“三课堂”的策略:铸魂定向,在课内教学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联动发展,强化课外教学的育人效果;小课堂大视野,在网络教学深化党史教育,引导学生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教学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云端课堂”是教育技术快速发展衍生的产物,思政课构建“云端课堂”具备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手段现代的内在优势,但在课堂系统性、实效性与教师信息素养等方面也存在不足。教学改革的推进,为思政课构建“云端课堂”提供了机遇,同时也面临投入有限及教学环境复杂的外部挑战。文章基于SWOT,从立足内外优势、补齐自身短板、规避外部风险等方面,探索了思政课构建“云端课堂”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将生态教育理念运用到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中,从教学设计、学生学习兴趣、信息化教学环境和多元多主体将评价等四个维度,提出构建思政课生态课堂的策略:坚持“内容为王”,突出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信息环境,促进知识内化;开展多元评价,激发师生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6.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思政课更是学生品格修养的重要阵地。修美思政课堂聚焦“修美”二字,以创设情境为基础,将“情”和“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提升学生审美的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联通情感,启动童趣课堂的情感按钮;落实有效提问,构建精彩课堂;注重审美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回归学生生活,有效实践与探究。不断打造全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形成科学的教育教学观,更好地助力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7.
办好思政课首要关键在课堂。课堂生态建设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新思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由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组成。优质的课堂生态具有调整优化、疏通引导、文化滋养和可持续发展等功能和特点,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存在生态主体间关系相对失衡、课堂内外部环境非生态化问题,应积极以“共建”优化“关系”,打造共建式课堂生态范式;提高教师“生态素养”,激发课堂活力;回归育人本质,建立融洽和谐的课堂生态文化,着力构建高校思政课优质的课堂生态,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下的“蒙台梭利教学法”翻转课堂以尊重儿童为主线,围绕教育情怀、道德修养、师德陶冶等思政元素展开课程模式改革,将思政元素渗透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紧紧围绕“蒙台梭利思想内涵与教具操作”这两大领域的教学内容,挖掘其思政元素,确定思政目标,重构课程内容,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实施翻转课堂,通过教学评价,学生实现思想认知、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课程思政贯穿在教学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19.
柳思 《科教导刊》2022,(12):107-109
随着高质量教学理念的提出,各种教育方法纷纷涌现。传统课堂教育中,师生是“一对多”“点到面”的模式,教师为知识的传递者,学生为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师生课堂互动性不强,学生讨论问题参与度不高,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文章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思政理论课堂应该如何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以沉浸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统筹规划等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0.
采用“对分课堂”模式,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爱科技”九大关键能力模型,构建“课程思政引领、知识体系搭建和营销实践拓展”三位一体的“新媒体营销”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分组合作和开放式讨论,旨在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社会责任、伦理价值的认识。“对分课堂”模式增强了“新媒体营销”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建立。通过多元评估和即时反馈,确保教学效果,支持学生全方位成长,为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与教学改革提供新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