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的学习是知识内化与外化的有机融合,内化需要在静态下完成,外化需要在动态下完成,而动静结合的教学艺术关系到语言的学习能否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动静结合,引导学生精心观察,以静促动,优化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静心倾听,静动结合,提高学生发音正确率;引导学生静心阅读,动中有静,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静心思考,以静导动,强化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数学中考题不断创新求精,动态问题明显升温.以动制静,静观其变,已逐步转化为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力求培养学生在运动变化中发展空间想像能力.笔者  相似文献   

3.
动与静是复式教学的两种不同方式,都是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复式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动静交叉搭配的结构形式,在动与静结合中进行学法指导。 动静结合——动中“举一”学法,静时“反三”训练。孔子要求他的弟子对他的教诲能够“举一隅以三隅反”,复式教学要达到使学生好学,学会和会学的目的,从学法指导的角度来看,也要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在动中“举一”——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方法;学生在静中“反三”——通过分析、类比、推理、综合,由此及彼,主动探索。  相似文献   

4.
“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动”即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是静态.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静态描写,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动态描写,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或“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达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数学中考题不断创新求精,出现了一批“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动态问题”,以考察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笔者翻阅了2004年大量的各地中考试卷,发现有“点动”、“线动”,以及“平动”、“滚动”等各种运动方式.为帮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有关信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二次函数是中考数学的重点与难点,命题者不断探索、创新、出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新动态问题”,来考查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及知识迁移能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热闹的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是数学活动,静静的数学思考也是数学活动.其实只有经过数学思考后的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才会更加有效,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培养与发展.因此.数学课堂需要学生动起来,也需要学生静下来,作为教师因注意让学生动静结合.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也就是说“静”能为“动”服务.当课堂教学中学生过度活跃.过度散乱时.  相似文献   

8.
“动静结合”手法,是一种文学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而数学中的变量与常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动”与“静”的关系,两者相互映衬,构成某种情境.  相似文献   

9.
渠英 《理科考试研究》2005,12(12):21-25
近年来,数学中考题不断创新求精,动态问题明显升温.以动制静,静观其变,已逐步转化为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力求培养学生在运动变化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笔者翻阅了2005年五十多套中考试卷,有点动、线动、有平动、滚动等,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灵活机动,横向穿插,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互补互促,让教师的主导作用贯串在动静各个环节,使几个年级同时传递信息畅通无阻。“动中求静”是直接教学中学生活动形式的需要,也是教师对处在自学的年级进行必要穿插辅导的需要;“静中有动”是在间接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辅助手段,因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作业量多少、难易度不当、情绪上好坏等阻力。  相似文献   

11.
在立体几何中,我们把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立体问题.这类试题综合性强,空间想象力及实践操作能力要求高,这就对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题时我们要动静结合,“化动为静”,找到相应的几何关系,然后在静态中寻得求解.下面就以立体问题中常见的动态问题采撷几例加以分类浅析,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动静结合"手法,是一种文学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而数学中的变量与常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动"与"静"的关系,两者相互映衬,构成某种情境.以下就是2013年高考试题中"动"与"静"结  相似文献   

13.
邵仁赓同志对拙作《复式教学的动静观》表示异议,借此机会再谈一些个人的见解,以就教于仁赓同志。(一)“动为了静”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动为了静”的基本内涵是说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就是原文所讲的,“要从静的实际需要出发,要服从静的发展需要,要为提高静的活动效益与质量水平服务”。一句话,“教师要把解决学习问题的希望放在学生身上”,心中要时刻装着学生。  相似文献   

14.
<正>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动是永恒的,而静是相对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动主要是指课堂气氛活跃,而静指的是动脑筋进行思考的过程。课堂上既需要动,又需要静,只有动静结合,学生才能在激发情趣的同时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因此,教师要合理调控,让课堂动静结合,使教和学达到良性循环。一、培养学生"听",让课堂动静结合韩愈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诲人不倦让学生受益匪浅,听贤人教诲如沐春风,教师对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数学中考题不断创新求精,动态问题明显升温:以静制动,静观其变,已逐步转化为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力求培养同学们在运动变化中发展空间想像能力.笔翻阅了2003年的  相似文献   

16.
郑小林 《四川教育》2008,(11):37-37
课堂上,学生需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但怎样“动”、怎样“静”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17.
动静搭配有机结合陈建国在复式教学过程中,“动”与“静”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动静搭配是复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规律。动静搭配的有机结合要从“横向”搭配和“纵向”交替两个方面来考虑“横向”的动静搭配是指各年级间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的搭配。它是教师同时...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新课标的课程教学背景下,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初中数学学习中.如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图形中的“动点问题”讲解的过程中,需要优化现有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来自于学习的乐趣,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跟上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节奏.本文主要探讨初中数学教学图形运动中,“化动为静,由静变动”的教学思维,希望借此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数学知识、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个人能力.  相似文献   

19.
《鸟的天堂》是一篇散文,更是语文课堂上的一篇经典的课文。课文从榕树的静态美渗出情谊深厚,耐人寻味;鸟儿的动态美透出生动热闹,灵活逼真。这一“静”一“动”,动静结合,使得文章语言自然流畅,气韵贯通。汪秀梅老师根据文章的语言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不求全、不拔高,紧紧围绕着“大椿树的特点”展开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彰显了文章的静态美。  相似文献   

20.
在动、静两种美的形态中,中华民族首要的依然是欣赏动态之美;静态之美每每是作为动态之美的衬托与补充;就中国艺术而言,其表现方式则更多地讲求动静结合;是为动静在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