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展课后服务是一项解决家长接送难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民生工程”。目前,中小学课后服务面临服务主体较为单一、教师负担加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现实困境。基于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师范院校参与课后服务具有减轻教师负担、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和增强师范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的价值意蕴。为此,可从打造“双导师制”的课后服务团队、设计聚焦“核心素养”的课后服务内容、倡导“活动课程”的课后服务形式、彰显“过程性”的课后服务评价四个方面,探寻师范院校参与课后服务的实践理路,以期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在进一步探索课后服务发展模式,以回应学生及家长需求,助力“双减”政策落地。英国课后服务历史悠久,经历了萌芽、初步发展、快速发展、新发展等时期,逐步呈现出政策评估健全追求高质量、形式多种多样彰显灵活性、内容丰富多彩体现全面性、主体多元协同强调整体性、经费多措并举追求完善性、师资严定标准凸显专业性等特征。鉴于此,我国开展课后服务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监管评估;拓展服务内容形式,形成多样丰富服务类型;多元主体协作参与,完善课后服务经费补给;保障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后服务师资力量。  相似文献   

3.
“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校课后服务活动普遍开展。文章通过对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和家长的访谈,可以发现广西中小学课后服务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各方对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课后服务的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课后服务教育资源投入与开发力度还有待加大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文章认为应提高家校对课后服务的认识,完善课后服务的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加大课后服务教育资源的投入与开发,切实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4.
买通 《教学与管理》2022,(34):24-28
推动课后服务从“有”到“优”转型是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角色、整合学生学习经验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政策演进的必然趋势。鉴于我国中小学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普遍存在服务目标定位模糊、协同机制缺乏、质量难以保证、师资负担加重等制约性因素,亟待推动课后服务的提质增效,需要学校构建课程连续体,优化课后服务内容,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做好经费与师资保障等方面工作,维护课后服务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校内课后服务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点阶段,分析比较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十省市出台的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政策文本发现,这十个省市呼应教育部要求,在课后服务自愿原则、服务时间、服务内容、中小学校主体实施等方面已达成政策共识,但在经费筹措、是否引进社会培训机构、在职教师的报酬支付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政策取向。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深化推进需要明晰学生及家长是否要交费、可否引进社会培训机构、如何减轻在职教职工的负担等问题。为了促进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政策的有效落实,政府亟须进一步完善校内课后服务实施细则;减轻在校教职工负担的主要路径在于积极吸引志愿者进入学校,同时培育壮大公益性社会组织机构;政府财政拨款和学生家长自愿交费应成为课后服务经费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随着“双减”政策不断深化和落实,农村课后服务逐渐突显教学效果及育人价值。农村课后服务虽然能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也存在国家政策与经费不匹配,社会责任聚合力弱,学校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单一,教师层面人才稀缺与专业素养缺乏,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为此,完善农村课后服务配套设施,丰富和拓展农村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培育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整合课后服务教育资源,为“双减”视域下农村课后服务实践做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生态演进分为萌芽无序期、市场主导期和减负提质期。“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的性质、观念、目标、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实现了从“市场化竞争”转向“公益性服务”的教育公益属性回归,从学科“应试培训”转向非学科“素质能力提升”的教育观念革新,从“不托不管”转向“延时服务”的课后增值性服务供给,从市场化“双向互动”转向政府主导“多元协同”的边界权责关系。面向未来,需进一步构建科学化、系统化、有效性的多元协同保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参与、校外补充、社会联动的课后服务新格局,使教育回归学校、学校回归育人、学生回归成长,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2021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中学开展课后服务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本文对“双减”背景下赤峰市城区8所初中555名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课后服务开展情况良好,师生参与率较高,但依旧存在开展内容单一、经费投入较少等问题,同时还存在教师占用课后服务时间授课的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对赤峰市城区初中的物理课后服务情况进行优化,并提出开展形式多样化的物理课后服务,合理调控课后服务内容难度,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监督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根据康德人类“共通感”的原理,人类在判断、认识上具有“一致性”,判断、认识具有“普遍可传达性”,人类共通感具有“普遍有效性”。因此相异的语言表达是可以在不同语言之间通过异化翻译法传移的,异化法具有独特优势,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有其不可取代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王建 《教育探索》2023,(3):16-21
中小学课后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化思维来抓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从当前课后服务实践看,“四位一体”中小学课后服务保障体系存在主体权责不明确、客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内容单一、支持手段有限等现实困境。基于此,优化“四位一体”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保障体系十分必要,可以达到提升课后服务品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目的。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保障体系的策略有: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努力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努力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参与课后服务的内生动力;构建多样化的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求;改善支撑手段,夯实高质量课后服务的保障基础。  相似文献   

11.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课后服务成了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回应家长迫切需求的重要民生工程。课后服务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发展,办优质课后服务更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具有地域特色、学段特色、个体个性特色化的明显特征,能满足各利益主体的诉求,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助力“双减”政策落地、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各主体应明确自身在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的角色定位,推进家校社会合作。从教师激励、经费保障、质量评估和安全保障四方面构建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的配套制度建设,更好地落实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  相似文献   

12.
“双减”政策落地是坚持以生为本、发展为先、个性突出的有力举措。目前,武汉市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施存在的问题包括:课后延时服务理念保守,学生个性发展意识不强;教师工作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课后延时服务师资来源有限,学科结构较为单一;课后延时服务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服务质量不高。为解决小学课后延时服务中的供需矛盾,提出“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延时服务进路:加强交流,共享个性发展的课后延时服务理念;多元供给,共建专业互补的课后延时服务团队;对接需求,共创丰富多元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  相似文献   

13.
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县域小学的课后服务面临着提升质效的挑战。本文以信息技术创新为研究方案,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例子,从五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提升课后服务质效的具体措施。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笔者旨在为县域小学课后服务质效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课后服务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直接关系到政策效果的达成。而家长作为课后服务的重要参与方,其满意度直接影响课后服务的顺利开展。因此,开展课后服务满意度调查能准确把握家长的真实需求,有利于找出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于完善课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研究者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T市C小学254名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课后服务投入、课后服务内容和课后服务效果三个维度。研究发现,家长对课后服务投入和内容较为满意,但在服务效果方面满意度较低。问题主要体现在:课后服务师资力量较弱、服务内容缺乏特色、服务效果与家长期待有差距等。为此,文章提出引入多元化课后服务师资、构建特色化课程体系、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等对策,以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课后服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问卷法与访谈法对云南省H市小学生课后服务现状进行实证调查,发现H市课后服务已覆盖全市小学,教师群体普遍知晓相关政策;课后服务教育内容丰富,满足不同年级学生异质需求;课后服务校内组织完善,参与成员的来源广泛且多元;课后服务教育成效显著,“双减”政策正向效应凸显。调查结果也呈现出小学课后服务中的一些问题,即课后服务意识不充分、课后服务机会不均等、课后服务支持力度弱、课后服务评价机制待优化、服务主体权责难落实等。基于此,课后服务多方主体应从增进家长群体认知、拓展资源获取渠道、完善政策保障措施、构建常态督导机制来破除课后服务推进的观念障碍、扩大课后服务有效的覆盖范围、凝聚课后服务运作的多方合力、增强课后服务工作的实际成效,全面推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中落实“双减”政策成效显著,但也存在家长满意度有待提高、焦虑情绪依然存在、差异性服务尚未满足以及师资、资源配套、课后服务监管、评价、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为此,只有依据政策做精顶层设计,建立课后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开发课后服务多元路径,引进服务新资源;课程模式推进课后服务,构建校本一体化课程体系;保障教师利益,减轻教师负担,提升教师服务效能感;建立课后服务评价指标,完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等,才能为课后服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7.
“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普遍认识到,课后服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为教育服务的载体,唯有充分保证其质量,才能真正实现与课堂教学的互促共生。然而,当下的课后服务普遍存在政策统一与执行的差异性、资源分布与利用的制约性、服务空间与教师的局限性等现实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基于社会教育场域理论的视角,可尝试解析课后服务物理场域的空间集合、课后服务场域内部的运作规则、课后服务场域多元主体的场域惯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后“双减”时代课后服务建构的路径:政策执行的地方践行探索、地缘空间的扩展综合利用、专业师资的培养准入管理、监管系统的科学多元完善、教育评价的综合改革转型、数字资源的创新服务探索。  相似文献   

18.
课后服务是为学生课后活动提供的服务,由政府经费补贴、学校酌情收费、教师获取适当劳酬的课后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课后服务不仅具有解决小学“三点半难题”的本体价值,还具有预防校园欺凌、践行素质教育、保证教育公平的育人价值和增加人民幸福感、缓解社会矛盾的发展价值。我国已形成了学校、学校家委会、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和社区主导的四种课后服务基本方式,也存在部分地区未开展课后服务、服务性质定位不明确、服务主体权责不明、服务的教育功能彰显不够、课后服务配套缺失等问题。改进课后服务还需明确定性收费、建立公正合理的课后服务成本分担机制,重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遵循自愿原则的同时对亟需服务群体给予优先保障,严格教育目标取向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加强课后服务过程管理与课后服务质量评估,健全课后服务统筹配套管理制度、整体联动化解课后服务难题。  相似文献   

19.
李芳  祝贺  姜勇 《教育学报》2020,(1):43-54
基于国际比较视角,回顾2006—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发展,发现:(1)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结构不合理,政府承担比重偏低,家庭负担沉重,社会力量发挥不足;各级政府间投入责任不明确,地区之间投入水平不够均衡。(2)学前教育投入规模不断扩大,但与OECD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生均教育经费增长速度较为缓慢,支出绝对值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3)经费配置中偏重资本性支出,经常性支出不足;对学前教育质量核心要素的投入不够,教师薪资待遇水平偏低。基于此,应构建“保基本、广覆盖、有质量”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对策如下:一是各级政府应承担投入的主体责任,聚积社会力量,减轻家庭负担,提供“付得起”的学前教育;二是分级分类设立学前教育发展项目,直指处境不利儿童,提供“顾得广”的学前教育;三是调整经费配置结构,关注教师的薪资保障和专业发展,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提供“配得齐”的学前教育。  相似文献   

20.
重庆谢家湾学校融通“日间课程+课后服务”助力“双减”,以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一是内容上,开设“基础+必修+选修”课程;二是实施上,“时间+空间”贯通激发课后服务活力;三是评价上,“重反馈、强激励”的对话评价提升课后服务效益;四是管理上,以“人性化、精细化”管理保障课后服务高质量运行,切实促进学生轻负担、高质量的学习和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